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国外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自从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提出后,不少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必然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逻辑推理提出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断然否定技术进步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论断,从而否定失业的必然性。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计量模型也得出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是不确定性的结论,并且对马克思就业理论做出补充。西方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大分支。宏观失业理论主要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过程理论为基础,侧重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宏观特征分析资本积累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代表人物有斯威齐、森岛通夫、罗默、达茨等,他们分别从资本积累对生产的技术结构和总需求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非自愿失业的产生原因,形成的理论主要包括宏观比例失调论、消费需求不足论、投资过度论、利润率下降趋势论等。微观失业理论则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征分析了阶级利益冲突对劳动就业所产生的影响。代表性理论有鲍尔斯和金廷斯等的劳动压榨理论,及与此相关的以爱德华兹、阿克洛夫和布劳斯为代表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等。

国外关于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的争论

马克思(1867)认为,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必然趋于提高

部分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所阐发的资本有机构成趋向不断提高的理论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并不适用于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以及日趋成熟的数字经济时代。这些学者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马克思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在社会经济中广泛运用条件下的资本有机构成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出下降的新趋势。

罗默(John Roemer, 1977)认为,采用新的技术改变了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整个劳动价值结构,即使在某种意义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并不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用劳动价值衡量)

森岛通夫(1979)认为,如果一些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和劳动投入系数改变,商品的价值未受到影响,则资本有机构成没有发生变化。当然,也有一些技术改进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变动,并导致更高的资本构成

Luo R、 Cui R和Wang T (2013)将智力资本加入企业资本结构中分析了技术进步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随着社会对知识资本越来越重视,资本有机构成的上行趋势会逐渐变成下行趋势

彼特·琼斯(Peter Jones ,2016)通过运用1947年后美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建立模型证明,资本的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是上升的,可变资本的流通时间是下降的。

Jones P (2017)认为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会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科技进步生产率提高,不变资本会更加便宜,资本有机构成呈上升趋势

(2)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对就业的毁灭效应

技术进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减少就业岗位,从而减少劳动力需求,我们将技术进步减少劳动力需求的效应被称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毁灭效应。

马克思(1867)认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新熊彼特主义者Aghion和Howitt (1992)在“创造性破坏”的内生增长框架内,以Pissarides(1990)的搜寻匹配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两个方面的影响,即“创造性破坏”效应和资本化效应。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破坏”了使用旧技术的部门和企业,导致劳动者的失业,这被称作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 。他们的理论假设前提为:①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人力资本要素的价格以同等于或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增长。②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地取决于技术进步的规模。他们详细地分析了创造性破坏效应发生作用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在第一个前提下,技术进步对提供就业机会产生两种相反影响:一方面,降低了净收益贴现率,产生资本化效应;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入价格的较快增长,减少了企业进步下的收益,进而抑制企业进入市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能性。第二个前提加剧了技术的“磨损效应”。在外生及内生背景中技术进步都将直接降低现有工作岗位创造的价值,缩短其存续期限,企业会提前废弃工作岗位,就业的破坏率因此上升。

Daron Acemoglu (2000)研究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类型,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进行的技术革命包括资本扩张与劳动扩张,想要追求长期获利,经济增长将呈现“纯劳动扩张型技术变革”,并通过技术进步来节约劳动力的使用

(3)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补偿效应

技术进步在通过就业破坏机制减少就业需求的同时,还通过就业创造机制产生就业补偿效应,增加就业需求。

马克思(1867)也承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并不排斥可变资本绝对量增加。技术进步会引起新的分工和产业扩张,又可以带来就业的增加

Pissarides(1990)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通过建模把就业创造机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产品创新直接实现就业补偿,如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新机器、新产业部门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类是通过工艺创新间接实现就业补偿。工艺创新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的这一收益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这一收益如何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分配。按新古典经济学观点,若是完全竞争市场,产品成本下降会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工人实际收入提高,需求增长,进而带动产出和就业的增加;在垄断市场下,产品成本下表现为垄断利润的增加,通过企业的再投资也会带动产出和就业的增加。第二类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取决于工资、价格能否灵活调整。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工资、价格不能灵活调整,存在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技术进步所引起的产品成本下降不能顺利地转化为就业的增长,失业率可能上升

阿吉翁和霍伊特认为,当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时,技术进步使得创建一个生产单位的报酬也增加,投资者被鼓励依据新技术去创建新的生产单位,会吸收新的劳动力,这被称为资本化效应

凡罗伊认为,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企业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也会有所不同,在高科技企业中,技术创新倾向于创造就业,而在科技水平低的企业中倾向于破坏就业

(4)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对就业的总效应

霍尔等基于发达国家创新数据,将技术创新分为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种方式,认为产品创新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流程创新对就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

路切斯等分析了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结果显示,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就业主要受新产品的影响,产品创新有显著的就业补偿效应;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流程创新的就业替代效应占据主导地位 qKZeRrbH6iYD7fv3RvPUZj28NRsT9oUJw5GIt6IlVkmQBV9ra9k4WSuEqeV1aG9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