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全面把握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理论

一、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不能片面理解

(一)短期内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这是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大趋势,但在短期内资本有机构成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在短期内存在阻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系列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中讲了四个原因:靠牺牲工人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动力生产、动力传送和建筑物的节约;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排斥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增加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但并不排斥可变资本以及工人就业量的绝对增加。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能带来就业量绝对数的增加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和剩余产品,有利于增加积累,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即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但却能带来可变资本以及工人就业量的绝对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但并不排斥可变资本以及工人就业量的绝对增加。马克思指出,“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 “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 。因为有机构成是个相对指标,只能反映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数而不是绝对数,因此,只要积累规模增长的幅度超过有机构成提高排斥劳动力的幅度,就能增加就业工人的数量。

2.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能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带来就业量的增长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使一定价值或剩余价值体现在更多的产品上,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得便宜,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料,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一方面,同一不变资本价值可以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即体现在更多的劳动资料、劳动材料和辅助材料上,从而会提供更多的形成产品和价值的要素,或者说,提供更多的吸收劳动的要素。因此,在追加资本的价值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积累仍然可以加快。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活资料价格便宜,同一可变资本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商品的价值降低使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降低了,工人变得便宜,从而剩余价值的增加,是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的。马克思在考察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时指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一定量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也会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下降,但其下降比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缓慢的情况下,剩余产品量也会增加。因此,在剩余产品分为收入和追加资本的比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的消费可以增加,而积累基金并不减少。这样,就会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增加更多的就业工人。

3.科学技术进步和先进机器设备的运用能拓宽就业领域,带来就业量的增加

科学技术进步和先进机器设备的普遍运用,会促进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拓宽就业领域,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这表现在:

①产业关联增加就业。马克思指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尽管机器生产实际地排挤和潜在代替了大量工人,但随着机器本身生产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现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人数最终可以比被他们排挤的工场手工业工人或手工业工人的人数多 。首先,“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 。同时,引起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许多技工到机器制造业部门工作。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就业生产的原理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第二部类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原料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就会引起生产原料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也会引起为消费资料生产提供机器设备的第一部类的某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就业人数。第一部类的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这样。因此,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

②生产后续工作增加就业。由机器加工过的半成品还要经过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最终产品。使用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大量的半成品需要更多的人进行加工,会促进就业的增加。如果机器占领了某一劳动对象在取得最终形式前所必须经过的初级阶段或中间阶段;那么,这种机器制品还要进入那些仍保持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部门中,劳动的需求就随着劳动材料的增加而增加。

③大机器生产能促进社会分工,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扩大就业总量。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用相对少的工人人数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劳动工具等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成品的加工也就分成无数的部门,因而社会生产部门的多样性也就增加了。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 可见,大机器工业还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不仅有更多的外国消费品同本国的产品相交换,还有更多的外国原料、材料、半成品等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本国工业。马克思指出:“在工人人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增加,使那些生产在较远的将来才能收效的产品(如运河、船坞、隧道、桥梁等)的工业部门中的劳动扩大了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从而一些新的劳动领域,或者直接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或者在与机器体系相适应的一般工业变革的基础上形成起来。”

4.非生产性劳动增加就业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仆从阶级’(如仆人、侍女、侍从等)的名称下原来越大规模地被生产出来。” 非生产性劳动也就是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劳动,即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其主要部分是服务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能促进非生产性行业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综上所述,有机构成提高是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性行业的有机构成提高使得一定量的资本投入对劳动力需求的比例下降,但会使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增加,并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适用性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初期,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器排挤工人现象比较明显,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我们应用科学态度看待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一方面,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关于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论述,不能照抄照搬。

另一方面,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我们认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就业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服务经济占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所占比重不仅相对地减少,而且普遍出现绝对地减少趋势。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从长期看都存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排挤工人的趋势。这说明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增加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低出生率和更低的死亡率使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一方面传统的部门和企业大量排挤工人,另一方面新兴战略性产业部门所需要技能型人才短缺。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完全表现为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相反,除了西欧一些国家失业率水平高以外,多数发达国家失业率水平并不高。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初步形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对劳动力需求不但相对地减少,而且绝对地减少,先进机器设备排挤劳动力的现象更明显,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必然的趋势。就工业来看,由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机器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超过了资本积累增长的速度,所以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在显著下降。由于数字技术应用于服务业,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了。传统服务业中非程序性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对低端劳动力有较强吸纳能力;程序性工作任务密集行业(物流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低端劳动力有较多挤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资本有机构成提升缓慢,这对高端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所以,第三产业就业趋势表现为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和就业比重的显著上升。虽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减少可变资本比例,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减少的是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而增加的是对高端劳动力的需求。我国现阶段存在人口老龄化和“民工荒”现象,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缓解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创造出大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新业态,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和自主创业搭建了广阔平台。 hjH28gbL2Sp1eKMsH0d3NPmjkIXqgJxvX/pcZ8UzX86I0PCUS0CD6yfZoJ5Sth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