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对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新熊彼特经济学认为,发达经济正经历一个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诞生。如此强有力的技术变革对就业的变化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新产品销售的同时,会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产生就业补偿效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够提高产品生产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大量低技能型工作岗位,产生就业替代效应。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并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失业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就可以证明;但短期内,技术创新对就业变化的影响如何,我们并不确定。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通过不同的就业关联机制也会产生不同的就业效应。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虽然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创立于150多年以前,而且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形势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形势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其失业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尤其是技术性失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可以说,环顾当前各种思想流派,只有《资本论》能够帮助我们洞察当今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找到应对的武器。

学术价值:适应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需要。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的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和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增加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当然,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数字经济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外延需要拓展,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特征需要重新审视,相对过剩人口分类需要细化,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需要新认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在当今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不再呈现线性关系,不同产业内科技的进步也不仅仅使得资本有机构成趋向提高,而可能带来其他的结果。资本有机构成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内呈现明显的提高趋势,但是在第三产业内变化较小,尤其是2012年之后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资本有机构成在产业之间不同的变化趋势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新趋势既影响就业数量又影响就业质量,有效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根据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的趋势和特点进行统筹谋划,制定精准的“差异化”就业政策。

应用价值: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并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带动经济复苏的关键抓手,进而成为未来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动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这是立足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实基础和现有条件作出的重要部署,为我国更好地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

经过持续发展,我国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庞大的网民规模和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迅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即使是在极不容易的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长,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其中,数字化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7.21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率为11.6%;工业化与数字化加快融合,截至2020年6月,全国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48.7%、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1.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1.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我国4G用户已达12.9亿户,5G网络也在加速形成。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初步形成,对劳动力需求不但相对地减少,而且绝对地减少。在传统产业进行去产能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上升较快,先进机器设备排挤劳动力的现象更明显。高技术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并行不悖。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对低端劳动力有较强吸纳能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资本有机构成提升缓慢甚至出现短期下降趋势,对高端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在我国“民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情况下,研究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的新变化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寻找一条破解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最佳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书以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数字经济下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新趋势,进而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传统行业和新业态就业的差异化影响,力图为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协同机制构建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总体框架

围绕研究对象,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如下:

1.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思想。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影响就业的内生机理主要来自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会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承认,由于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并不排斥可变资本和劳动力需求绝对量增加。所以,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基本思想,则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科学对待,不能曲解。

2.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新趋势及其成因。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实施信息化、智能化、节能减排和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变资本的使用得到节约,而人力资本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速度慢且水平低,甚至会出现短期的下降趋势,对高端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

3.探讨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行业就业的差异化影响。首先,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现代农场,实施适度规模化经营和集约经营,必然引起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同时,农村三产融合的产业关联效应又创造了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可变资本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减少,毁灭了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软性制造”、工业互联、绿色制造等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于一身的高端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上升速度慢,对人力资本的素质要求高、需求量大。最后,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力资本的需求量大,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4.阐明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积极作用。“中国制造2025规划”力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化生产能够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有助于缓解“民工荒”问题。技术创新驱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能够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吸纳大量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可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互联网的应用为“大众创新,万众产业”的搭建起了重要平台。高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如设计、法律、会计、咨询、计算机服务等,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5.构建基于数字技术创新的资本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优化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选择科学的技术升级路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与工作岗位匹配的技能人才,畅通劳动力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的转移渠道。

(三)重点难点

1.研究重点

(1)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内涵的拓展;

(2)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新趋势及成因;

(3)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特点及其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

2.研究难点

(1)根据现有的行业数据和企业财务指标,很难准确地计算出不变资本的数据。因为流动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半成品和库存产成品,不同于马克思流动资本的内涵,因此,只能用行业固定资产总额与行业工资总额的比值,近似地反映资本有机构成的水平。

(2)目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体系不尽完善,对新行业和新业态统计数据欠缺,很难准确地对新业态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就业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四)主要目标

厘清资本有机构成的新内涵,探讨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的成因、特点和趋势,结合三次产业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阐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化解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积极作用。

三、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为主线,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数字经济下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差异化影响,从而探索出破解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可行性路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图0-1所示。

图0-1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数字经济包括两个方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制造数字产品的数字产业化属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链和就业链,高技能劳动密集度上升,资本密集度下降,增加了对高端劳动力的需求,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造传统产业的产业数字化属于工艺创新。对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引致资本密集度上升、劳动密集度下降,资本有机构成水平高且上升快,对低端劳动力产生的挤出效应,这种互补式的替代有助于解决“民工荒”。由应用平台衍生的平台经济,属于组织创新。这些新业态具有资本有机构成低、就业门槛低、就业空间大、就业弹性大等特点,有助于拓展灵活就业渠道。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勾勒出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理论基本框架。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理论有关争论。第三章介绍了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的新变化。第四章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的就业效应。第五章分析了数字农业就业人数的绝对减少。第六章探讨了数字制造与工业就业占比的持续下降。第七章剖析了服务数字化与就业新空间拓展。第八章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二)具体研究方法

1.比较制度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资本有机构成数据进行比较,探索新经济时代国际范围内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大趋势。同时,对我国三次产业及各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数据进行比较。

2.抽象与具体相统一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分析就业问题贯穿的主线,西方学者的失业理论是分析我国就业问题的辅助工具。同时,我们又从我国供给侧改革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基本理论视角寻找我国目前破解“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最佳路径。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在分析数字经济对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和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对不同行业就业影响时,要做到逻辑与历史分析方法有机统一。既进行严谨的逻辑推导,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又联系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际,探讨不同发展阶段资本有机构成新变化及其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差异。

4.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分析我国数字经济资本有机构成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时,既对我国数字经济下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态势及其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又根据从行业统计年鉴和国家各官方网站所收集的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和就业数据,运用最小二乘回归、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门槛效应、倾向所得匹配等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得出客观结论。

四、创新之处

(一)学术观点创新

1.数据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属于不变资本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只是在生产过程中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和服务中去,而不能使价值增值。

2.发展数字经济追加可变资本形成的劳动力是异质的

传统经济理论把劳动力假定为同质的,实际上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拥有的人力资本存在重大差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挤的是低端劳动力,吸纳的是高端劳动力。

3.数字经济发展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在长期内存在上升趋势,在短期内存在不确定性,甚至下降趋势。社会生产的信息化是以信息、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全新的生产方式,摆脱了对传统的物质资源的依赖,使得单位产品中实物价值的比重出现波动和下降。并且,在新经济时代,劳动力价值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出现短期波动和下降的情形。

(二)研究方法创新

1.历史分析法

对于数字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变化情况的计算都是基于历史数据,尤其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显示的2013年后的数据。

2.适当地运用了数理分析工具

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的关系时,我们适当地运用了数理分析工具:运用求偏微分方法推导出劳动力的需求量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的结论;运用协整系数测度数字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之间演进的非协同性;运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字经济渗透率对我国三次产业及内部各行业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 rP9STDt9HSMlTygQCzbNBKjYsjQog9xJ9NMPBHwIJKLY1BQnlnA88jemqljw04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