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会计确认对象的归类

会计确认在本质上就是将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特定的时间内按其性质认定为某一特定的类别或具体项目。这些特定的类别或具体项目是为实现会计目标而事前确定的会计核算内容,即会计对象。在这些特定的类别中,会计要素是最基本的归类标准,但只有这些基本归类标准还是远远不够的,为完整、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还需要对这些基本归类标准进一步详细分类,直至细分至会计科目或报表项目。因此,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实质上一脉相承,会计要素是会计确认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科目是会计确认对象的具体分类,即会计对象可以按照核算内容的不同分为会计要素,而会计要素再进一步细分,就是会计科目。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与监督的内容。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并能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管理的特征,决定了会计对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对象是指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及其价值运动,狭义的会计对象是指特定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

(1)广义的会计对象——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及其价值运动。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在生产环节,人们要利用物质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产品;在分配环节,人们要对已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行分配;在交换环节,人们要以商品交换的形式进行劳动和劳动产品的交换;在消费环节,大量的物质资料要进入个人消费领域和生产消费领域。由此可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尽管品种繁多、数量不同、作用各异,但都能通过货币计量而从价值上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公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都应当成为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因此,就宏观角度而言,会计对象是指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及其价值运动。

(2)狭义的会计对象——特定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企业只有通过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才能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才能使自身得以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要承担与执行的任务。例如,制造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在供应过程,企业采购原材料、购置固定资产为生产过程做好准备;在生产过程,企业制造产品以备销售;在销售过程,企业销售产品收回货款实现销售收入,缴纳税金后获得利润。之后企业向投资者支付股利或利润,留成一定的利润用于维护其持续经营能力或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其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其价值则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既存在物质资料运动的形式也存在价值运动的形式,两者缺一不可。会计主要从价值上核算与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货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存在形式”。因此,从价值上看,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一定的资金运动。这是因为任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资金。资金是指企业拥有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厂房、机器设备以及材料、产成品等各项物质资料的货币化表现。资金不仅具有数量,而且具有一定的形态。例如,以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形式表现的资金,属于货币资金形态;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表现的资金,属于固定资金形态;以材料等形式表现的资金,属于储备资金形态;以在产品形式表现的资金,属于生产资金形态;以在产品形式表现的资金,属于生产资金形态;以产成品形式表现的资金,属于成品资金或商品资金形态。

企业的资金总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时刻处于运动之中。资金运动往往从资金投入企业开始,直到资金退出企业结束。企业每进行一次生产经营活动,其资金就会进行一次循环。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连续不断地进行,企业的资金就会随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无数次的资金循环就构成了资金的周转。因此,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就是其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在资金循环与周转的过程中,资金的形态和数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制造企业为例,其资金运动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 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要素的划分在会计核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主要有:第一,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第二,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的基本依据;第三,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称为六大会计要素。其中,前面三大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后面三大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形态各异,但作为一项经济资源,都能够通过有效使用,在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一项经济资源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确认为资产。第二,资产必须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拥有是指拥有该项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是指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是该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已经由本企业承担,本企业有支配使用权。第三,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形成的。也就是说,资产是由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所产生的结果,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未来的、预期的资产。第四,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不能确认和计量其价值的,不能确定为资产。

资产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一般行业的营业周期都小于一年,其资产可按年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某些特殊行业,如造船、重型机器制造等,其营业周期往往超过一年,其资产可按营业周期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变现的资产。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当前的债务。也就是说,企业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负债处理。第二,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只有企业在履行偿还义务时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偿还负债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现金偿还或者用实物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第三,负债是债权人的权益,它代表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反映的是企业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作为债务人负有偿还负债的义务,债权人有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的权利,但不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负债按其偿还期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也称净资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产权关系,即企业净资产归谁所有。第二,企业运用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支付费用。第三,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得中途随意抽回资本,只有在企业清算时,清偿负债后,才能将净资产返还给投资者。第四,所有者权益的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其资产的来源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债权人,另一个是所有者。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负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所有者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就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剩余,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一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实收资本是指企业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数额。资本公积是指企业由投入资本引起的各种增值,如资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由于它与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无关,因此只能转增资本,不能弥补亏损。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利润中提取用于企业发展的积累资金。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本期未分配完的或留存以后会计年度分配的利润额。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称为留存收益。

(4)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事项产生的。企业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除了日常活动外的其他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称为利得,利得不作为收入要素反映,如处置固定资产获得的经济利益。第二,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第三,收入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收入是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虽然也可以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不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因而不能作为收入。第四,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负债,不会增加所有者权益,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作为企业的收入。

收入一般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在制造业企业主要包括销售商品、对外提供劳务等所取得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企业附带经营的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在制造业企业,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出售原材料、出租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无形资产等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5)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事项产生的。例如,工业企业支付当期的借款利息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作为费用。反之,企业在非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称为损失,损失不能作为费用,如支付赔偿和罚款等。第二,费用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第三,费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6)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即利润=收入-费用+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以上介绍了会计的六要素以及每个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这六大会计要素可以组成两个会计等式。前三个会计要素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它们之间的恒等关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后三个会计要素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它们之间的恒等关系为:收入-费用=利润。关于会计等式的详细内容将在本章第五节中的“资金平衡原理”中详细介绍。

(三)会计科目

(1)会计科目的概念。所谓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而这一分类仍显得过于粗略,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为此,企业还必须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的分类,对会计要素进行细化,即采用一定的形式,对每一个会计要素所反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设置会计科目。

每一个会计科目都有特定的名称,都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例如,企业为了制造产品,就必须拥有各种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共同点是一经投入生产,就要改变其实物形态被消耗掉,构成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也就一次性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因此,企业将其归为一类,设置了“原材料”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又如,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和专有技术等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它们也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将其归为一类,设置了“无形资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设置会计科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意义表现在:第一,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第二,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第三,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第四,会计科目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了方便。财务报表中的许多项目与会计科目是一致的。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会计科目作为向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合法性原则。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现行的统一会计准则中均对企业设置的会计科目做出规定,以保证不同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应当参照会计准则中的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但其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得违反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科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统一会计核算要求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第二,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要以满足会计报表编制为前提,并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一般来讲,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会计提供尽可能详细、具体的数据资料,而对外报告一般是通过会计报表提供一些概括的数据资料。这就要求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对会计科目适当分类,既设置能够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以满足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又要设置能够提供明细核算指标的明细科目,主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第三,实用性原则。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以及业务分类等不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例如,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不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企业可以对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合并;对于会计科目的名称,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也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本企业特有的会计科目。

(3)会计科目的分类。为了在会计核算中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好会计科目,企业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会计科目的常用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按其核算的经济内容分类,另一个是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①按经济内容分类——最基本、最直接的分类。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科目。这种分类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会计科目的性质,正确地运用各科目提供的信息资料。常用会计科目表如表1-1所示。

表1-1 常用会计科目表

表1-1(续)

在会计科目表中,每个会计科目应有固定编号,以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以及实行会计电算化,不能随意改变或打乱重编。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我国常用的会计科目的编号一般为四位数字,其中第一位数字代表该科目的类别,如“1”代表资产类科目,“2”代表负债类科目,“4”代表所有者权益类科目,“5”代表成本类科目,“6”代表损益类科目。

②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适应经济管理需要。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种。

总分类科目(也称总账科目、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科目。前述常用会计科目表(见表1-1)中所列的会计科目均为总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也称明细科目、细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详细反映总分类科目所包含的内容。明细分类科目的设置,除会计准则另有规定外,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的实际需要,由各单位自行规定。在会计实务中,除少数总分类科目外,如“累计折旧”科目,不必设置明细分类科目外,大多要设置明细分类科目。例如,“库存商品”总分类科目下面应按商品的种类、品种和规格设置明细分类科目。

如果某一总分类科目下面设置的明细分类科目较多,可以设置二级科目(子目),三级科目(细目)甚至更多的级次。例如,“原材料”总分类科目下按材料的类别设置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科目,就是二级科目。

现以“原材料”科目为例,进一步说明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的关系(见表1-2)。

表1-2 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的关系表

(四)会计账户

(1)账户的概念。会计账户简称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设置和登记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虽然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要素做了进一步的分类,但是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或名称,还不能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引起有关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数额及变动后的结果,还不能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为了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控制,提供各种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

由于账户具有一定的名称和格式,企业通过设置和登记账户,有利于分类、连续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结果。账户使原始数据转换为初始的会计信息,通过账户可以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从而提供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会计信息。由于账户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因此某一账户的核算内容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并在设置上要服从于会计报表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2)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结构就是账户的格式,账户表现在账页上,而且有一定的名称,账户的名称规定了账户所要记录的经济内容。其基本结构设计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①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

②日期和摘要(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③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额。

④会计凭证号数(说明账户记录的依据)。

账户的一般格式如表1-3所示。

表1-3 账户的一般格式

上述账户的结构,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是简化的“T”形账户(或叫做“丁”字账户)。因为它像大写字母“T”,字母中的竖线将账户分为左右两边,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写在横线上,增加的金额列于一边,减少的金额列于另一边,如图1-3所示。

图1-3 “T” 形账户

账户中登记的经济业务内容涉及和影响的会计要素的金额有: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其中,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账户在左右两方分别登记的增加金额和减少金额的合计数。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叫本期净发生额,加上期初的余额,就是本期的期末余额。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一期就是下一期的期初余额。上述四项金额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例如,某企业“银行存款”账户的期初余额为150000元,本期增加了20000元,减少了35000元,“银行存款”账户的期末余额为135000元(150000+20000-35000)。

账户的左方和右方是按相反的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的,即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具体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需要由账户本身的性质、经济业务的内容及所采用的记账方法来决定。

(3)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两者的联系。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的名称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应用,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

②两者的区别。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其本身没有任何结构、格式,而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会计科目仅仅说明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说明经济内容是什么,而且能反映其增减变化及结余,具有反映内容所需要的形式。

(4)账户的分类。账户可以按照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和按照用途和结构分类。

①账户按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也称“总账账户”或“一级账户”,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总括核算信息的账户,如“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账户均属于总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也称“明细账户”或“二级账户”“三级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详细核算信息的账户。例如,“固定资产”一级账户之下,按照大类设置“生产用固定资产”和“管理用固定资产”等二级账户,并在“生产用固定资产”二级账户下设置“生产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三级账户。极少数总分类账户的核算内容比较单一,也可以不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如“本年利润”账户等。

②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可以分为盘存账户、资本账户、结算账户、调整账户、集合分配账户、成本计算账户、跨期摊销账户、汇转账户、财务成果账户、计价对比账户和暂记账户十一类。

盘存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资本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及资本发生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结算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同其他单位或个人以及内部各单位之间债权或债务结算关系的账户。按照企业结算业务性质不同,结算账户又可以划分为债权结算账户、债务结算账户和债权债务结算账户三类。

调整账户是指用来对特定账户的余额进行调整,以使该特定账户调整后的余额具有一定经济含义并能满足管理需要的账户。按其调整的方式的不同,调整账户可以具体划分为备抵调整账户、附加调整账户和备抵附加调整账户三类。备抵调整账户是指用来抵减有关资产或权益的账户。任何备抵调整账户与其被调整账户的性质相同但结构相反,两者余额相减即可求得调整后的数额。例如,“累计折旧”账户是“固定资产”账户的备抵调整账户,两者的经济内容或性质都是固定资产,但是账户结构相反。两者的余额为固定资产净值,也称折余价值,反映固定资产的成新率。附加调整账户是指用来增加有关资产或权益的账户。任何附加调整账户都与其被调整账户的性质相同且结构也相同,两者余额相加即可求得调整后的余额。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通常并不开设纯粹的附加调整账户。备抵附加调整账户是指用来抵减或增加有关资产或权益的账户。备抵附加调整账户与其被调整账户“同向相加,反向相减”。例如,“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是“原材料”账户的备抵附加调整账户。

集合分配账户是指先用以归集企业在一定会计时期发生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待会计期末再按一定标准将所归集的费用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账户。其结构为借方反映相关费用的归集额,贷方反映相关费用的分配额,期末通常无余额。

成本计算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并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实际成本的账户。

跨期摊销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若干期间共同负担的相关耗费的账户。

汇转账户是指用来汇集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各项损益并于期末予以结转的账户。

财务成果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最终经营成果的账户。

计价对比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对某项资产采用两种不同计价标准进行对比并确定其业务结果的账户。

暂记账户又称临时过渡性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与控制企业在清查财产等事项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和毁损在查明原因之前暂时运用以保证账实相符的账户。

综上所述,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情况可以概括为表1-4。

表1-4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情况

表1-4(续) WUJ4cxkBw+UlLRUDeUBYCs2VPF77pTGuDzo129WEV1m4g3TQYMwpXxBXpcfmu0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