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我国面临着恢复经济、抵御外敌以及接管和改造旧高校的重任,我们党一方面急需完成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决定了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无产阶级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战胜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努力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更好地教育、引导和培养青年学生,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1950年2月召开的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会议通过了《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指出中国学生“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进步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任务” 。这一历史使命确定了我国该时期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教学课,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教育在校的大学生,从而克服各类唯心主义的倾向;开展高校知识改造活动,增强政治意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初步建立适合高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该时期高校的思想教育人员很好地完成了这些历史任务,在高校教育思想战线上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并为高校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该时期的特殊性,特殊的历史环境、复杂的国内环境以及严峻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当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颇。在一段时期内,我们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提升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政治运动中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约束,有时甚至还破坏了学校的教育秩序,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林彪和江青集团对高校的进一步破坏,严重破坏了正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成为“文革”的一个主战场,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品德教育转变为政治运动,进而转变成阶级斗争,彻底脱离了轨道。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期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党的领导下,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性转移。该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特别复杂的情况,新旧矛盾交错并存,“左”和右的思想干扰同时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此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恢复中谋发展,在探索中坚持前进。

第一,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越发重要。一方面,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需要培养出更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需要从学科和专业的角度着重考虑。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1980年5月在北京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论断。中共中央《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还指出:“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专门召开了政治工作专业论证会,会上最终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从1984年开始招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第二,准确定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地位,积极推动思想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大学生对改革开放非常关注,对许多历史、现实等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了反思、辩证和探讨。邓小平在党中央1980年12月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中央根据指示精神,特别是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精神,重新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等,都提出了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意见和政策措施;1986年建立并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85方案”,规定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程;同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要求强化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进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类课程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等思想教育类课程,“两课”格局由此形成。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高等院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开设五门大学生思想教育类课程,其中两门必修课,即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三门选修课,即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一时期,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第三,进一步确定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和职责。1987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持久深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帮助年轻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朝正确的方向茁壮成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下社会的必然要求。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总结了前几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明确提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职责,即“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第四,初步改革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与管理系统。1987年5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提出了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提出,要努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大力倡导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提高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和改善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发挥党领导的核心作用和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等。这些工作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与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入改革和不断完善。

第五,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自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以来,各地高校恢复和拓展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98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1988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根据精神,各高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恢复了正常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把学生专业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就学生的疑难点和热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期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国际形势发生了剧变,各种思想激荡,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非常激烈,此阶段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键阶段,也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转变以前以防守应急为主的工作方式,以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与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途径为中心内容

第一,确立高校党委领导的校长责任制,强调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第一位。198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时,第一次提出了在高校内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系。党的第十三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了高等院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意义和要求。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内部领导制度实行国家立法,该法于1990年1月1日正式执行,以法律形式对高等院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规定。这表明,在高校,党在大学生的系统教育方面极具重要性,在大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地位。

第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了细致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新水平。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深刻总结,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改善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加强党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领导。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要继续加大“两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积极主动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98方案”。这无疑是继“85方案”之后的重大教育改革之一。1999年,中共中央正式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开始将加强素质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视角,强调要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教育的各个环节。

四、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期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度重视,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一系列显著特点,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全面强化的创新时期。

第一,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配合《意见》的贯彻落实,相关部门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4年11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4年12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都根据中央16号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第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展现全新的面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新的部署。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后,围绕《意见》精神,推进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相关部门下发了系列文件。如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2006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2007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领者

第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2006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规范了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培养和发展机制。200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从2008年开始,辅导员骨干可以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全部依托辅导员基地来实施,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视野,初步建立了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且较为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第四,构建起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育人体系,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打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平台。各高校加强了对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运用互联网及其新的载体,如QQ群、微博等手段,建立校园新闻网和大学生网站,采取开放、交互的多媒体的形式实时快捷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进一步打造了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以“培育和凝练大学生精神”为重点,以“开展主题教育”为主线,系统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各高校普遍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规范体系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活动效果,逐步完善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与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结合的管理体制。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要“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高教40条”),其中第8条明确要求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明确了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师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强调了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我国高校的优势。青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培养。对于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而系统的答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大量理论成果,培养了一批理论人才,为无数大学生的青春筑梦,人生引航,聚集起强大的正能量。但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一些短板,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urfNAZ6Bkc4jMR7abk1nm/x2/yVFTVCn8BCq98qLF7SSjx8q6sY7e5DNhJJSV10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