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西南腹地,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现代产业基础最雄厚、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度最高的区域。2020 年 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标志着成渝城市群建设迈入了新阶段,是中央立足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精准研判,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布局。2020 年 10 月 16 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纲要》同时强调成渝地区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人才是支撑引领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资源,加强人才集聚与人才协同发展是构筑“双城”新优势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 年 1 月,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召开,明确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庆“一号工程”。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实现人才协调发展、协同共用,推动形成有梯度的人才分级和各自区域的比较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产业链条和经济结构,人才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党的相关文件都把人才资源表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突出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和极端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这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是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持续提升。截至 2021 年年底,川渝两地人才资源总量 1 655 万人,人才密度为 55.8%,高层次人才正加快集聚。成渝地区人才激励机制明显,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论文数量跨越式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1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 46 442 项,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223 142 个,R&D人员稳步增长。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产业聚才能力快速提升,成渝地区拥有普通高校 189所,其中重庆市 69 所,四川省 15 个城市共 120 所 ,其中 10 所高校、1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成渝地区高校A类学科 35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217 个,中央在地院所 16 家、省级科研机构数量 362 个。成渝两地人才交流频繁,人才合作内容迅速深化,从成渝两地人才流动看,重庆与成都人才流动频繁,分别占据对方外地人才来源的首位。近年来,成渝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抢抓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发展势头强劲,对科技人才等要素已有较强吸引力。但对标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两中心两地”目标,两地人才协同发展还存在差距。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水平进行系统测度与现状研究,对标对比国内外发达地区经验做法,剖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短板与不足,并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DBCklQCr3qFs6HPn8eWCQpI8kDorHsClztHSA9JEmdeiwAOkFrHkdNKSY+agJG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