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内涵界定

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

(一)人才

在我国人才学成为一门学科后,学术理论界对人才内涵、本质属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王通讯(1985)认为,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罗洪铁(2000)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人 。叶忠海(2005)认为,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辞海》对人才的定义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人们把品德高尚、才能优秀的人统称为人才。2010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人才进行了官方界定,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界定与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对人才的认识基本一致。

本研究对人才的界定是从一般性人才的角度进行的,人才的本质性内涵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良好的内在素质,这是人才的基础性要件;二是进行了具有创造性特征的劳动,这是人才知识技能、内在素质外化的重要途径;三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贡献性,这是人才知识技能和创造性劳动外化的成果,也是人才的终极目标。即,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

(二)区域协同发展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协同学于 20 世纪70 年代初被提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Haken(1973)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开放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混沌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混沌等变化的运动机理与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在此基础上的区域协同是由于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生产关系转变,为控制和协调二者关系而衍生的区域治理结构 (张京祥等,2011),其最终目的是打破区域壁垒,解决主体间的发展矛盾,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国子健等,2020)。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区域以及城市治理的重点政策议题。而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是区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的协同,更是区域之间的协同 (何天祥等,2022)。魏丽华(2019)认为区域协同发展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相互作用、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 。陈浩和罗力菲(2022)从政策内涵的角度来定义区域协同发展,认为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协调、同步、竞合三层含义 。目前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界定并不多,本研究在综合理解“协同”“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协同理论、地域分工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相关理论,认为区域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各区域内部之间,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所形成的一种自发协作、合力推进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区域协同发展产生的区域协同效应,会对各次级区域形成激励,有利于提高次级区域专业化生产和相互协作的积极性,使分散的局部地区优势转化为叠加的综合经济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进而促进区域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形成区域分工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因而适用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区域协同发展受到系统控制参量的影响和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产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制度一体化是区域协同的序参量,也是区域协同的重要约束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协同发展还需从系统控制参量入手,创造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区域人才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我国社会制度十三个“显著优势”时,强调“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为未来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人才流动和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能否集聚人才成为衡量区域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尺。为了更有效地吸引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抱团引才”的区域人才协同发展逐渐发展为各地引才新模式。

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对其他要素具有巨大的带动性作用 (邸晓星和徐中,2016),加强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将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优势。人才协同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多元主体通过协作互助的方式实现人才的共引共育、共享共用,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机制,加强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以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用,提高区域引才效率且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协同内容多面化等特点的各类创新举措。

二、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

人才协同发展的基本要素,可从人才资源特性来划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作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源流动配置必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作为创新主体,人才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

(一)战略协同

作为战略资源的人才,因其稀缺性,在城市间天然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战略上对人才资源的分布进行科学引导。人才战略协同,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政府层面达成人才战略协同意识。政府是规则制定与制度建设的主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人才政策的对接和衔接,破除人才合作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积极探索区域人才合作开发新政策,努力形成相对统一的人才引进、培养等标准与政策,为区域人才市场建设提供统一的服务标准。二是促进人才资源共享。人才协同发展必须打破人才“专属权”这一封闭思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贡献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自我价值。三是促进城市合作引才。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需要完备的人才生态环境为支撑,单一城市往往难以具备满足各种人才个性化需求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多样性正好契合了人才生态发展需求,通过城市优势互补,增强全球人才吸引力,使之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磁力场”。

(二)市场协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源在区域内顺畅流动,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核心是构建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但人才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人才市场自身运作的规范、精确和效率,还受到人才开发、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行业竞争态势等社会机制的深刻影响。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总体效能不高,因此,在大力实施人才市场自身建设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方面必须统筹一致,共同推进人才市场协同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种机制束缚。其中的重点是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改革不合时宜的约束机制,构建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模式,共建共享人才资源服务业,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三)创新协同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才资源,其协同要素是创新,协同目标是实现人才价值,或表现为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内外环境。人才创新协同,重点有三方面:一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资源配置规律中,人才成长有其独特规律。实践已充分证明,若能按人才成长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就更能让人才发挥创新作用。二是保障人才利益均衡,激发人才创新热情。古语有言,“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人才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物质、精神等方面的保障,让各类人才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待遇,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创新力量。三是人才管理由管理向协同治理的转变。人才管理需要从管理向协同治理过渡,摆脱单纯依赖政府的意识和作风,努力寻找国家、市场、第三方等多主体协同因素,积极创新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协同主体共赢、价值共享,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人才效用的最大化,构建区域的互补增益的人才协同发展新局面。

三、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特点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多元主体通过协作互助的方式招才引智,以提高区域引才效率的创新举措。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比单打独斗具有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区域人才协同发展逐渐成为备受地方政府和企业青睐的引才方式,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雏形是一些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面对引才不够精准、投入大风险高、引进人才成活率低等问题,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自发联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提高吸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不再仅仅是某些企业自发的行为,而是逐渐发展为同一城市不同企业之间的抱团,不同城市企业之间的抱团,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人才服务和咨询机构的抱团,由此形成了区域人才开发的共同体。2019 年 9 月闽西南五市共同签订《闽西南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的亮点之一是创新拓展市场化引才路径,联合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共同开展引才活动,共建区域性人才资源配置中心。这种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共同体,实现了跨界协作,扩大了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规模,创新了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式,对于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政策的协调、人才制度的衔接和人才服务的贯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协作内容的多面性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实践,已从单纯的联合招聘发展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多方面合作。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主要通过沟通、协商、互助、共享等协作方式实现政策优化和项目建设的一体化,促进了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各地人力资源服务升级,从而形成“智力强磁场”,吸引人才、项目、资本、技术的汇聚。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区域通过不断完善的政策,数据的共通共享,人才服务的一体化,不仅增强了企业影响力和区域产业链对人才的吸附力,还为人才市场注入了活力。例如,2019 年 6 月,《长株潭城市群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行动方案》启动,力求搭建三市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作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升级的新尝试,有助于地方政府和相关服务机构为市场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一揽子、一条龙的人才服务,完善人才服务产业链,从而产生城市、人才、区域的良性联动效应。

(三)目标定位的拓展性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初始阶段,其主要目标就是更有效地为企业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的一系列战略任务,要夯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这种新形势下,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目标定位也得到拓展。在实践中,长三角多地建立了就业创业协作联盟,联合举办面向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招聘会,通过高校、园区、社区的互联互通。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创业合作。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有效充分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四)人才集聚的空间性

空间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区域。在社会发展中,人才向某一区域集聚是一种历史现象。人才的聚集效应是指人才在一定规模上的集聚使其发挥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加总效应,并产生吸引更多人才向本地区流动的向心力,形成规模。人才集聚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就是一种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新形式。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条件,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实践过程。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体现了用人主体开始注重人才的空间开发,这种空间意识的自觉形成和发展,对于形成区域人才集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人才虹吸效应明显。为了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通过政策抱团、活动抱团、使用抱团等新举措,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打破人才政策壁垒,不但拓展了人才个体成长成才的空间,而且从整体上加速了区域人才的集聚,促进了人才集聚效应的发挥。 DUHbEaa49y/xDzPNf5ZN0Dr27gz6u5Ca95TwJK8bEzh5KL2fwcBViehGF+ukGo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