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价值管理论,从“艺术品本体价值通论”的视角来讲,是对艺术品价值发现论的延续,而对艺术品价值评估论来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艺术品具有内在的管理需求,这种内在的管理需求与艺术品价值管理有所不同。因为“艺术品价值管理”是面向艺术品交易机制而建构的,其模式体系是为艺术品市场服务的,而“艺术品管理”并不需要为艺术品市场服务。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立足艺术品交易机制以及艺术品在数字化语境中的资产属性建构艺术品价值,并从概念方面对艺术品价值管理进行探讨。换句话讲,就艺术品价值管理而言,我们首先是基于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的市场交易现状来探讨的,再结合艺术品未来发展进程中应有的数字化资产交易来展开多元化论述。整个论述思路以问题为导向,以突破现有艺术品交易机制中的瓶颈为切入点,然后结合艺术品数字化资产及其金融属性释放来推进论述层次。
本书一方面阐释了艺术品交易的传统语境状态,另一方面从数字经济语境的角度来拓展艺术品交易的创新机制。笔者在论述中借鉴了西方艺术品市场的三级分类形态,结合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色对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市场也进行了三级分类,即基础性市场、升级性市场、高级性市场。有了对艺术品交易传统语境的结构性认知,就便于进一步认识除拍卖市场机制之外的艺术品交易形态,尤其是古玩城市场、电商平台市场、收藏家协会市场、非国有博物馆市场、文化艺术品会所等主要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的结构形态多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尤其是古玩城市场和收藏家协会市场。
在国内的艺术品交易中,古玩城市场是最为独特的基础性市场,中国大大小小的县城里基本上都有古玩城市场,只是规模大小不等。其次是收藏家协会市场。为什么要在收藏家协会后面再加一个“市场”呢?事实上,这是因为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之间常常会发生会内、会外古玩艺术品交易。类似这样的情况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艺术品市场不存在这些情况。另外,中国特色艺术品市场还具有其本质特征,那就是构成市场交易的对象——“物”与西方艺术品市场有很大不同。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媒材物的不同;二是母题意象的不同;三是人文内涵的不同;四是艺术品本体表现手法的不同;五是根植的哲学土壤不同。这五个方面的不同都是来自艺术品本体。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必要进一步从艺术品价值管理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在市场交易中的机制。而这一机制的核心与我们常说的“确真”“确价”密切相关。在艺术品交易机制的传统语境中,“确真”“确价”就是通过“专家团队”或“个人专业知识”来建构共识机制,是从“纯粹经验性”描述的角度来予以“确真”“确价”,也可认为是从经验角度感知价值评估。这一情形在基础性市场语境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这些情形难以适应艺术品市场现代化治理的基本诉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突破现有状态,建构一套更具解释力的基本架构来适应艺术品交易的现代化治理。
进一步讲,艺术品交易现代化治理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要求呢?从交易机制来看,那就是公开性、公正性、公共性。公开性和公正性很好理解,为什么要具备“公共性”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品就是一种“公共产品”,因为它在“公共消费”语境中才能够提升其本体价值,因此艺术品是一类特殊商品。换句话讲,正是由于艺术品是特殊商品,每件艺术品都具有唯一性,所以才更有必要从价值管理的角度来认知艺术品本体的价值构成,以及艺术品在社会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由此看来,我们提出“艺术品价值管理”并对其进行探讨,不仅需要从艺术品交易机制本身出发,还需要将艺术品视为“公共文化消费品”来理解,并在这种语境下对艺术品本体的价值要素构成、共识机制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而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提出个人创造力、团队创造力、社会创造力与艺术品消费的内在逻辑关联,并揭示艺术品价值管理作为一种工具的社会效用价值。
为进一步探讨艺术品价值管理,笔者建议可分三个角度来考量:一是艺术品价值管理的五个“基本”;二是艺术品价值管理的五个“关系”;三是艺术品价值管理的五个“需要”。基于此,笔者从每一个角度选择了五个命题来展开多元化论述,构成了本书主要的框架体系,并逐步厘清它们彼此的内在相关性。本书揭示了艺术品价值管理既是理论分析工具,同时也是实践工具。笔者立足于艺术品本体价值来呈现艺术品价值管理的内在的管理机制、管理工具、管理效用,并充分阐释它对艺术品价值发现、艺术品价值评估的融贯性作用。在本书的论述中,笔者尝试充分发挥艺术品本体价值这一概念的实在性,将多维度思考及多元化社会效用融合到艺术品本体价值涵摄的具体概念构成中,完成层次性的概念界定,并提出对应的方法,从而揭示艺术品本体与艺术品交易现代化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创建与现代化治理相适应的理论框架。艺术品交易现代化治理离不开数字化语境,即离不开数字科技,离不开艺术品数字化资产建构,离不开基于艺术品数字资产的要素交易。换个角度讲,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数字化资产建构和艺术品交易现代化治理是互为基础的关系;对艺术品价值管理而言,数字化资产建构具有基础性的支撑功能。
由此看来,艺术品价值管理本身就是为适应艺术品交易现代化治理而提出的,是解决艺术品交易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应用管理诉求的基础性理论。因此,笔者发现了艺术品价值构成与非艺术品价值构成的不同,并从这些不同中抽象概括出“艺术品双价原理图”这样的“三维空间”并对此加以结构性阐释。另外,笔者深刻洞察到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存在”与“时间”的内在价值关系,从而把“历时性”“共时性”“价格性”“价值要素”“价值”“价格”“价值指数”七类要素归纳到这个原理图中,并进一步分析论述。双价原理图分别由价值评估(Value assessment—Va)、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Vm)、价值发现(Value discovery—Vd)来构成三维立体坐标。原理图的原点是艺术品本体,笔者把这个起源点称为“根深处”,事实上就是指向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产生的古典哲学语境(人文内涵精神)滋养。艺术品价值管理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艺术品双价原理图”的发现与构建,通过“艺术品双价原理图”,笔者能够更深刻地分析梳理艺术品本体价值构成及艺术品的物质性本体价值、精神性本体价值的概念性建构。与此同时,基于艺术品价值管理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张力,笔者以“艺术品本体价值”为融贯纽带,结合“艺术品双价原理图”构建,进而从微观视角发掘出物质性本体价值要素和精神性本体价值要素的管理基点。也就是说,从艺术品市场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治理的阶段性进程来讲,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成为整个管理体系的细胞,是基础中的基础。类似这样的衍生概念都是受到“艺术品双价原理图”的启示而得来的。从哲学意义上讲,这就体现出“方法”消融于“本体”的思维之中,也就是本体思维必然涵摄方法的消融,至此才会有概念的建构及延伸。换句话讲,“艺术品双价原理图”符合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性、发展性的要求,尤其注重其根源以及从根源到系统之间的发展过程,这就为艺术品价值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夯实了基础。对艺术品而言,艺术品价值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管理艺术品的社会价值,然后再把社会价值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价值,这就是艺术品价值管理与非艺术品价值管理的本质区别。无论是艺术品价值管理,还是艺术品价值发现以及艺术品价值评估,从系统观念上讲,两者都离不开艺术品本体价值这一基本概念,而艺术品本体价值离不开艺术品“自本体”的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品价值管理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艺术品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的管理。
我们分析探讨艺术品价值管理,事实上就是为适应艺术品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而建构一套可用的多元化价值管理工具体系。因为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决定了艺术品价值管理具备理论分析工具的应用诉求。当然,笔者在论述过程中,也把这样的多元化价值管理工具诉求融贯在相应的章节中,结构性强、层次清晰,尤其重点阐述了基于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换句话讲,艺术品价值管理就是对艺术品某一类型中的某一件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价值的非标特性和补全特性进行价值管理,而不是针对“艺术品”这样的集合性概念来进行价值管理。从理论分析工具的角度讲,艺术品价值管理是一个集合性的命题;然而,如果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看,它就是对某一件艺术品个体的命题。也就是说,应充分认识到这个概念既具有集合性的一面,也具有个体性的一面。因此,笔者在本书的论述中,基本上都涵摄了这样的思考维度:从集合性角度来看,突出艺术品价值管理的理论分析工具效用;从个体性角度来看,突出艺术品价值管理的实践层面工具效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来搭建这一套阐释系统。
笔者认为,通过本书的分类论述,艺术品价值管理能够具有结构上的开放性、内容上的包容性、理论上的基础性,以及实践方面的指导性;本书能够从艺术品数字化资产管理方面提供关于艺术品价值管理的整体方案。艺术品本体的艺术品价值管理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需要各界谨慎对待。首先,从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范畴来看,立足艺术品本体价值来认知艺术品价值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其次,基于艺术品本体价值来探讨艺术品价值管理,更是一个新课题。新角度的叠加,可能会让读者或研究者对本书的相关论述理解起来有距离感或费解。对此,笔者还希望得到各位读者和研究者的理解和支持,您的理解和支持是笔者沿着这条路径继续探索艺术品市场现代化治理的动力。
艺术品市场现代化治理是新时代的新课题,是艺术金融、艺术经济、艺术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支撑。如果艺术品市场没有进入现代化治理语境,并且不具备与现代化治理相适应的解释系统,那么艺术金融、艺术经济就难以从数字科技的应用维度来构建其自身的解释力、解释系统,对此,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因此,正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艺术品交易行为现状,构建了艺术品价值管理系统。尽管书中提出的诸多概念性术语都是探索性的,不一定准确,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但唯有如此,艺术品价值管理才有可能成为进一步的共识。
由于笔者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诚挚感谢杜锁平院长、刘明昌理事长和好友刘佳峰、杨龙、唐立立的大力支持。
徐朝辉
2023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