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前见解性要素维度

上一节讨论了艺术品自本体要素,在自本体要素维度中,根据市场流通需求,有的就成为确定价格的价值要素,有的可能就会被搁置。这一情形是供给端根据艺术品市场流通需求进行的主动选择。如果把这种选择放在历时性范畴来考察,那么,部分要素就会从当下进入历时性状态。如果从艺术品的价格性构成过程来讲,价值管理主动选择存有的价值要素在当下语境中再次诠释,并构建为新的价值发现文本,揭示本体价值要素,而这种再次诠释,必然会受到来自艺术品价值管理的选择性发挥的影响。这是由价值管理者个人知识结构,以及当下境遇带来的实效性所决定的。由此,就必然存在艺术品价值管理的前后要素比较,也就是对应着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前见解性要素”比较。

一、微观价值层面

对艺术品价值管理而言,“前见解性”这一概念是首次引用,而且是应用到艺术品价值管理微观层面。艺术品价值的宏观管理,是基于媒材物而展开的,并未充分重视艺术品精神性产品消费以及补全特性,对传统存量艺术品存有的文本性功能也并未充分发掘。因此,也就难以从前见解性要素维度来梳理它的微观价值,并作为精神性产品消费而进行价格性转化。因此,前见解性要素就是基于这样的价格性转化而提出的。从艺术品本体价值来讲,如果它的“前见解性”越丰富,说明沉淀的人文内涵就越深厚,价值要素的转化空间就越大。

从传统存量艺术品价值管理的微观层面来看,基于价值要素的融贯效用,以及前见解性要素的迭代,探索出了“艺术品双价原理图”(见图 3-1)这样的逻辑结构存在。从这一图示模型中,我们就能够深刻洞察“双价”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三维特质的,彼此之间是互动的。在此,笔者只是基于前见解性要素维度,从艺术品自本体要素分析着手,结合双价原理图来认识前见解性要素的微观价值层面。在此,笔者对图示结构作简单说明。图示结构从圆点开始,分别画出了三条射线,分别代表价值发现Vd(value discovery,缩写为Vd)、价值管理Vm(Value management,缩写为Vm)、价值评估Va(value assessment,缩写为Va)。Va这条射线上的P代表“元初”价格,P 1 /P 2 /P 3 …P n 分别代表传统存量艺术品每次的成交价格。V m 这条射线上的T代表“元初”时间,T 1 /T 2 /T 3 …T n 分别代表艺术品每次交易的时间节点,即历时性空间节点转换。V d 这条射线上的V代表“元初”价值要素,V 1 V 2 V 3 …V n 分别代表艺术品每次时间节点交易纳入价值评估的要素集合。VT代表物质性本体价值要素,V 1 T 1 或V 2 T 2 或V 3 T 3 或V n T n 代表对应时段的物质性本体价值要素和精神性本体价值要素。P 1 T 1 V 1 表示艺术品在“1”这个物权持有者的存储空间状态,从T 1 到T 2 到T 3 以及到T n 的各个时段,就表示艺术品发生了实质交易,物权持有者从“1”到了“2”或“3”这样的存储空间状态,把这一情形统称为处置空间转换、共时性语境转换、前见解性要素维度等。这些情形对价值管理来讲,就需要高度重视这类微观层面的要素变化。艺术品越消费越有价值,若将此情形放在价值发现语境中,其实就折射了艺术品本体价值在T 1 到T 2 到T 3 到T n 的过程中,因艺术品处置空间转换带来了不同的精神性消费“境遇”或“境域”,从而输入了多元化的价值要素。

图 3-1 艺术品双价原理图

进一步讲,在T 2 到T 3 的过程中,T 3 相对于T 2 阶段来讲,T 1 T 2 线段就表示了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前见解性要素”。也就是说,艺术品本体价值在T 2 到T 3 过程中,在基于T 1 、T 2 价值要素的基础上发生了本体诠释变化。这个表达式,一方面初步揭示了为什么传统存量艺术品越消费越有价值的机理,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与前见解性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

事实上,传统存量艺术品即使物质性不存在了或不完整了,但它的精神性价值还存在,从市场交易角度来看,只是艺术品本体的价格性、价格不存在了。正因如此,为了充分说明艺术品在“物质性”存在上的区别,如果基于前见解性要素来认识艺术品价值管理,那么,就能更好地把握艺术品本体价值的要素结构,以及传统存量艺术品的资产属性、金融属性以及交易现象等。由于这些现象都是随机出现,彼此间存在密切关联,这就对价值管理本身提出了巨大挑战。比如,从艺术品双价原理图来看,传统存量艺术品在T 1 到T 2 这个阶段,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艺术品本体价值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于这些困惑,如果仅仅就价值要素来讲,从T 1 到T 2 ,首先应该从前见解性要素维度来考虑,然后立足T 2 这个时空基点,就需要去考察分析从V 1 价值要素集合到V 2 价值要素聚合,在要素成分结构上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因而就需要立足前见解性要素来认识分析,进行微观层面的本体价值要素实效性分离,揭示艺术品本体在此时空点上的价值、价格性与价格的相干逻辑关联。从理论角度来讲,普通商品的价值规律与艺术品的价值规律有非常大的差异,它们有各自的价值结构、价值逻辑存在空间以及发展规律。普通商品价值一般不存在前见解性要素,也不存在本体价值要素的历时性与共时性问题。然而也有例外,那就是当这类普通商品随历史进程而进入“历史语境”时,它就有可能成为存在前见解性要素的老物件,在此不予以探讨。前见解性要素对价值管理来讲,是需要去正面解释的概念对象。如果没有对艺术品本体价值进行充分的前见解性要素分析,并建构此阶段的价值发现文本,那么此阶段的本体价值要素实效性就存在被质疑的可能。

换句话讲,对艺术品本体进行价值发现时,如果不展开前见解性要素分析,就难以发挥艺术品生命的时代性。比如,当面对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艺术品时,在其后数百年间,特别是在现代艺术品拍卖语境中,如果对它存有的前见解性要素没有进行充分梳理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语词的统计归纳分析等,那么就很难理解这类青花瓷艺术品在当下的本体价值呈现,尤其是基于数字化语境对它们的确真、确价以及价格性成因分析。

二、需求适应层面

艺术源于社会大众,然而却并未成为大众消费品,反而是社会精英阶层的象征物或是各种兴趣玩物。因此,无论是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都体现出对前见解性要素的需求。在现代化治理语境中,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数字化资产建构是必然趋势,这种建构必须以本体价值要素作为支撑,因而基于前见解性要素分析就能够供给与需求层面相适应的实效性价值要素。从需求适应层面来看,基于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价值的精神性消费,本身就存在多元化、多样态需求。只要艺术品在市场流通,就必然离不开时空转换,也就是艺术品实物必然存在从T 1 到T 2 的过程转换,并且对应“V 2 ={T 2 ,P 2 ,M,V 2 }”(表达式中M是物质material的缩写)这样的混合要素集生成。但是我们要追溯的问题是从T 1 到T 2 的转换过程,T 2 相对T 1 而言有多少价值要素是T 1 存有的,又有多少价值要素是到达T 2 过程中被丰富了的。现实中,这就要立足前见解性要素的需求适应层面来比对分析。T 1 时空点存有的价值要素是当时存在的,相对T 2 时空点来讲,那就是前见解性要素维度,而T 2 时空点存有的本体价值要素是此时存有的,更有实效性。在非现代化治理语境下的艺术品投资或金融资本追逐艺术品,需要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或发展周期来考量,而不会去过多考量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前后问题。因为他们会采用投资普通商品价值的视角,来确定对艺术品的投资评估或者风险评估。正因如此,即便非艺术品投资类型与艺术品投资类型都立足于价值投资来选择,然而两者的投资风控要素却十分不同。前者通过计量方法容易管控风险,后者却非常难。对于这方面的具体论述可基于“艺术品双价原理图”来展开,由于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此处不宜展开。基于“艺术品双价原理图”深入分析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构成,就比较容易理解其见解性要素的需求适应层面。因为“艺术品双价原理图”是立足艺术品非标特性、补全特性来阐释精神性产品,揭示精神性产品的要素结构、消费结构、生成结构。

从前见解性要素的需求适应层面讲,模型图反映了基于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价值的本源(图 3-1 中用虚线表示),而价值管理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不断揭示了从本源就一直发生着的构成境遇来发现价值要素,并以精神性产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此说来,也就是其见解性要素就会对应着与此相适应的精神性产品,主要是指与艺术品本体价值相关的各类文本。如果把这类文本性的精神性产品数字化并在网络空间呈现,那就形成了一类特殊的公共文化消费。事实上,这就是传统存量艺术品供给精神性产品的一种存在形态,同时体现了前见解性要素对于精神性产品的贡献度。

把前见解性要素纳入艺术品双价原理模型来进行整一性考察,首先能够体现价值要素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其次能够体现价值要素与本体价值之间的关系;最后就是能够体现本体价值的效果历时性、价值要素与价格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等。它们之间具有互为界定的构建关系,都有各自的需求适应层面或概念性适用层面。

三、重构分类层面

在传统存量艺术品数字化语境中,如果没有价值发现文本的存在,前见解性要素就只能是一个“虚拟”概念,并不能指导价值管理的重构分类。从微观层面讲,这再次充分说明文本对价值管理来讲是根基,如果这个根基不牢固,那么艺术品价值管理就缺失了灵魂。基于前见解性要素维度,价值管理立足价值发现文本,才能发挥“重构分类”的效用,而与之对应的另一个维度就是“解构分类”的效用。基于前见解性要素,唯有对文本性“分类”不断解构与重构,才能不断发现价值要素成分的结构机理。通过重构分类才能不断发现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的实效性,并搁置那些不具有实效性的价值要素。这样的过程事实上就是艺术品从处置空间T 1 阶段到处置空间T 2 阶段的价值发现文本重构。由此,才能充分发挥前见解性要素效能,促进艺术品本体价值无限接近消费投资的价格性诉求。基于数字化语境,如果不能突破微观要素层面的价值管理,就很难从本体价值要素相干逻辑结构层面,为传统存量艺术品投资提供风险控制的要素化监控。

也就是说,对T 2 阶段的价值管理来讲,首先要对T 1 存有的价值文本,以及前见解性要素(包括口述、传闻、记录、故事性结构、考古信息等)进行重构分类,目的是选择其他的切入点来打破原有的分类状态,发掘实效性本体价值要素,以及价值要素的潜在风险。重构分类是价值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对本体价值而言具有内生性,是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无限性的根本动力。

从历史维度来看重构分类,两宋时期对商周青铜艺术品的复古呈现,以及明清两代对唐、五代、两宋、元时期的古画收录及相关著述,以及乾隆朝对被收录的古代艺术品,进行编录与题跋记录、评选等,事实上,都存在一种基于前见解性要素的重构分类。因此,基于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它的前见解性要素始终是延续性的、是累积性的、是动态平衡性的,也是立足于重构分类而进行的。 g73cjao5iUDLlAo/SDwOqrMnMXsMbMvj8iHuAGDkHhfmiWgzYdRyfWI4qDS9vy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