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活化性功能

基于数字化语境,传统存量艺术品需要借助“活化性功能”来持续建构本体价值要素。对艺术品价值管理而言,活化的主要对象,就是传统存量艺术品(文物艺术品),而并非增量艺术品(比如当代艺术品)。由于与增量艺术品对应着的创作者还健在,所以他们的作品数量、艺术成就、价值建构都还处于不断变化中。而传统存量艺术品却与此不同,它们的存世数量、人文精神、本源要素等都是被时间所固化了的。尤其是它们在经过数百年历时性空间传承到当下,其原初环境被时间消解了,我们根本不能窥见其原初环境。因此,基于它们的精神性产品消费,需要应用追溯方法去发掘它们存有的“原境”价值。这就是对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活化,而整个过程就是活化性功能的呈现。

一、活化的必要性

如果说增量艺术品需要活化,那就是对艺术品本体价值的一种不自信。因为健在创作者的创作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活化过程,即增量艺术品本体的原境还存在,自然就处于特殊化、个性化的活跃状态。由此说明,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活化是非常必要的。既然如此,在传统存量艺术品范畴内,通过活化形式,就一定能优化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吗?从一般意义上讲的确如此。因为传统存量艺术品留存至今,由于时空转换的参与,必然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沉淀,形成不同层次的价值要素。但是,从艺术品价值管理来讲,活化是具有选择性的,并不具有普遍性,是一种针对性、个体性、实效性很强的发掘过程。因为它们属于一种“物质性”低而“精神性”高的要素化资产,它们为市场供给的是精神性产品消费,而价值管理就是管理精神性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消费质量。正因如此,传统存量艺术品活化是具有选择性的:一是选择个性化突出的艺术品,二是选择合适场景来供给消费。因此,活化并不具备普遍性的展开情态。基于这样的事实,从传统存量艺术品市场需求出发,选择什么艺术品来活化才具有适应性,这是价值管理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互联网空间价值内容传播而言,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活化能够为其供给高品质内容。事实上传统存量艺术品数字形态的活化,与消费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情势,并不是单向的输入过程。为此,我们就会想到数字空间活化与建筑空间活化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困难,或者说几乎没有确切答案。在现实中,这需要由参与者的在场情境来确定。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活化,无论是在数字网络空间,还是在实体空间呈现,都存在利弊。但是,对艺术品本体价值来讲,这都是工具层面的应用。既然属于工具层面应用,那就必然存在选择。这种选择性,建立在传统存量艺术品个体特质,以及受众群体的适应性基础上。因此,对艺术品价值管理的活化性功能来讲,它在数字网络空间、实体空间的效用是不同的。即便文本内容相同,由于活化形式、呈现方式的不同,效用也不同。比如,在建筑空间内,即在博物馆、美术馆、剧场以及其他公共空间内,艺术品价值要素可通过个体或群众的在场生成情境体验消费效果。即便此时参与的受众不多,起到的效应也比较突出。但是数字化网络空间不具有这样的在场体验效果。由此来讲,传统存量艺术品活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然而,活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相应的平台内容来支撑的,这同样是价值管理需要反思的问题。

二、活化的根源性

从价值管理角度看,“活化”始终要立足于传统存量艺术品本体价值诠释文本这个基础,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品才具有根源性。这样的原初才是艺术品消费的支点,也是艺术品价值要素不断丰富的内生力量。对于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活化行动,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展开,都离不开价值发现文本的根源性支撑。比如从呈现形式上讲,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从传播空间来讲,无论是互联网数字化空间,还是建筑空间,价值发现文本都是支撑活化过程的核心要素。基于艺术市场现代化治理,艺术品价值管理不能仅局限于艺术品物质性价值要素层面,更需要立足于精神性价值要素层面,落脚点就是数字化资产管理。正因如此,基于数字化语境的艺术品价值管理,“活化”才能为艺术品消费供给优质资源,并与建筑空间的活化构成“数实相生”的社会效用。事实上,艺术品消费的社会效用生成无不与它的本源性密切相关。如果价值发现文本不够充分、不够丰富,那就会对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带来直接影响,其实就是没有认识到根源性的重要意义。同样地,如果活化效果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实际上也是根源性的认知不足。比如,即便消费者都认为某件艺术品是画家张大千的珍品,但由于这件艺术品露面的机会少,或者说根本就没露过面,在拍卖市场上被定位为“生货”,其价值也难以体现。原因就在于缺乏基于根源性角度的价值发现文本建构,并在公共空间得到消费。由于艺术品具备越消费价值越高的特质,其实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它的外在性本体价值发现文本得到了丰富,即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得到了“补全”。对传统存量艺术品活化而言,就是在于提升艺术品价值的消费层级与品质,丰富它的外在性本体价值发现文本。另外,艺术品活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精神性产品的消费过程。这个过程沿着“艺术品本体价值诠释”“本体价值诠释文本”“本体价值要素活化”的程式结构来完成,促进了艺术品消费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型。

单一性结构主要是指传统存量艺术品是在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相应的印刷图录中供给精神性产品消费,以及在它的衍生品形态中来满足消费。这种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单向消费模式,是比较传统的消费习惯。这种单向性消费模式结构,对艺术品本体价值的外在性本体诠释产生的贡献率并不大,活化产生的共识性价值要素文本也并不突出。因为参与者的艺术品消费痕迹不能得到留存,尤其是在场的感应效用不能以文本形态及时留存。事实上,活化的社会效用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价值管理角度来讲无法建构为交互式的消费结果。但是这种情形有它极为突出的效用,那就是基于艺术品媒材物在场活化的消费气氛,而这种气氛恰恰是数字化场景不具备的。因此,从艺术品活化消费的场效应气氛来讲,单一结构消费将始终存在。从艺术品价值管理来讲,艺术品活化消费不能局限在这种单一结构中,而是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基于本体价值要素而逐渐延伸到多元化结构中。唯如此,才能不断促进活化消费生成的效用转化为价值发现文本,丰富艺术品本体价值文本,拓展本体价值要素。基于艺术品非标特性,以及精神性产品消费效用,对于活化的根源性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尤其是方法论层面。

三、活化的对象性

进行交易的传统存量艺术品,从理论上讲,其价值来自艺术品本体的“气韵生动”和“意境生成”,如果没有这两者的存在,艺术品就难以被确定为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品价值管理从精神性产品出发,艺术品本体存有的气韵生动和意境生成就是活化的对象性要素,同时也是价值发现文本的核心要素之一。基于这种情势下的艺术品消费及其生成的本体价值要素,才具有时空转换过程中的价值无限性。由此可见,选择哪种类型的传统存量艺术品进行活化就很关键。从表象上看,“艺术品越被消费就越有价值”这个观念,其实背离了物质的存在规律,也颠覆了人们对购买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认知。然而,事实上,这是真实情形而毋庸置疑。对艺术品本体价值来讲,它的确是在不断被消费的过程中提升价值、释放价值、重构价值的。从艺术品活化性来讲,客观上也提升了艺术品价值,丰富了本体价值要素,重构了本体价值。这一过程对参与者来讲是消费了本体价值,但并没有消耗本体价值。正因如此,艺术品金融化才具有它的发展空间。但是,贯穿这一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传统存量艺术品的本体价值要素,这种价值要素具有生生不息的特质。艺术品价值管理,就是基于艺术品媒材物基础上的“精神性产品”的价值要素管理,这也是艺术金融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基础。就一般性而言,金融资本是以追逐物质产品的物质性价值要素为核心,并不涉及精神性价值要素方面。然而,金融资本追逐艺术品,却是以媒材物基础上的精神性价值要素为核心,尤其是书画、瓷器艺术品,几乎不涉及物质性价值要素分析。从理论上讲,“价值要素”存在事实上的融贯特质,它既能跨越物质性产品世界,也能跨越精神性产品世界,而艺术品价值管理的活化性效用恰好体现了它的这一特质。基于数字化语境的艺术品市场现代化治理,无论是艺术品本体价值诠释,还是活化生成的外在性本体诠释,其实都在为艺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阶段性过程服务,为艺术品金融化发展服务。为此也就突出了传统存量艺术品活化的实效性,以及艺术品本体价值诠释文本的重要性,也凸显了文本价值要素的基本作用。因此,从价值要素的融贯性特质进一步探讨传统存量艺术品活化,其实在于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艺术品价值管理活化的对象性选择,对于艺术品的外在性本体价值以及精神性产品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l8laO239V4PnCzWGgxRMNl0Pmah1WTfU49bMi9V4nayrLd1MWTeUDo+pOnrh0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