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导论

伟大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其去世很久,依然会被后来学者反复思考其开辟的思想领域。思想的力量是具有超越历史性的,不拘泥于一定的社会结构状态,不停滞于一定的历史时空。马克思作为“千年思想家”,其思想的穿透力来源于其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还是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铁的规律”还是人的有意识的、能动的社会变革;这里都涉及早期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整体性问题。马克思的核心概念诸如“社会”“历史”“异化”“资本”等一直都是国内外马克思研究领域的热点。而本书既没有打算对马克思的整体思想进行综合把握,也没有选择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热点概念,而是另辟蹊径地选择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分析。究其原因,一则马克思终生的学术旨趣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而这发端于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市民社会的核心概念即为需要;二则马克思的主要批判对象之一是古典政治经济学,需要又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三则晚年的马克思在对哥达纲领进行批判时,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将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短短八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究竟如何理解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依然是当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毋庸讳言,马克思并没有对“需要”进行系统阐述抑或是明确定义。但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个片段讨论私有财产与需要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讨论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处,讨论了需要作为三个(四个)因素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为了满足需要。马克思关于需要的讨论中设定了理论需要、实践需要、人的需要、激进需要、普遍需要、基本需要、社会需要、肉体需要等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这些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地说,虽然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从需要概念出发,对马克思思想整体进行研究还是很少。毋宁说从需要这一理论入手对马克思思想的转折变化进行整体把握,无疑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wi/bSShJRQm0hPlE5yNOtFAcNKHvUXPy7QAPYt6I1jVVFyTAWZUD8HVwelfOx7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