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我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此外,我国还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发起的“卡脖子”技术封锁挑战。因此,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能服务于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一流国际化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也相应地迈入了新发展阶段。
2000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在1999年大学大扩招3年之后,2002年,我国的大学毛入学率就提升到15%,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9年,大学毛入学率达到51.6%,2022年升至57.8%,个别省份超过65%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我们要推动高等教育从“量”的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而在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这是高等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的自身属性决定的,是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四个服务”(“四个服务”是指: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因此,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相应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建成教育强国。其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提出新要求新举措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要更加重视教育系统自身的实力全面增强,让教育具有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强大能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计划通过三个五年的努力,在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学习大国、人才强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2022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支出高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仅次于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在参与调研的国家中名列前茅 。党的二十大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与国家战略需要同频共振。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从服务国内大循环来看,要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等多个方面,输送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是主要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国际交流功能更为凸显、作用更为特殊,更应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教育合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短板:国际影响力不足、话语权不够,与大国地位不匹配,与国家战略布局不适应。为此,我国有必要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内外有机结合,造就更多的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国际竞争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目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本国为主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统筹沿海和内陆开放,开放更多内陆地区,实现高质量引进和高水平输出。我国高校要加快适应国家战略布局的新要求,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国际化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