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研究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同时代的人们不断积累并在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中创新发展,不同时代的人们通过教育传承知识,最理想的情况是汇集全人类所有知识为全人类共享并服务于全人类。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国际化的潜质,然而受地区差异、种族差异、语言文化差异、宗教派别差异、地区国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受限于当下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无法全球国际化,只能小规模区域国际化。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门派的思想层出不穷。孔子周游列国,曾问道于老子,亦遭遇“两小儿辩日”带来的挑战,促进其思想发展,推动知识创新。苏格拉底游走辩学,柏拉图游学求真,伟大的思想无法闭门造车,必须在广泛、复杂、多样性的客观世界认知中萌发、壮大,并于客观世界所带来的质疑挑战中完善成熟。

罗马帝国以其广阔的疆域、统一的拉丁文促进了欧洲范围内的教育国际化,拜占庭教育当属那时的一流教育。后来,宗教统治妨碍了教育国际化,教育界建树不大。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展开,再次体现出欧洲范围内的教育国际化,为后续启蒙运动和一批一流学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英国最初没有大学,学子多求学于法国或其他欧洲大陆国家。这种国际化的受教育过程带来地区和文化的多样性,助益了科技启蒙运动在英国诞生,也助益了牛津、剑桥等学校抓住时机趁势成为世界一流学校。巴黎大学接纳欧洲学生,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即诞生于法国,附属于巴黎大学的巴黎政治学院更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德国得益于欧洲范围内的教育国际化,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并催生了宗教改革运动;洪堡更是打破传统认知,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建构了现代大学原则和内涵 ;柏林大学践行上述理念,成果斐然:一战爆发之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共16人,其中德国学者14人,而仅柏林大学就有8人,柏林大学很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战爆发之前,在德国留学的美国学子多达数万人 。从德国学成的美国留学生把重视科学研究的思想带回美国,在美国大地上扎根并萌芽、开花、结果,研究型大学纷纷崛起;同时他们结合美国移民熔炉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多样性和工业革命的现实,加之美国免受战乱影响所带来的和平安定环境,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了新的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催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学校,“排名世界前10位的大学,美国稳占8席”

汤浅光朝 介绍了近代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周期性转移:在意大利的时间为1540—1610年、在英国的时间为1660—1730年、在法国的时间为1770—1830年、在德国的时间为1810—1920年、在美国的时间为1920年至今。深究各国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前的教育努力,必定会发现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思想爆发和促进先进教育理念传播的作用。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大中华文化内部就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属性,教育的交流互动在国家范围内就可以实施,也有助于教育国际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助益了秦、汉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交流互动,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助益了隋、唐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唐朝接纳各国遣唐使,并以开放态度接纳外来文化,与之交流互动,维持了唐朝长时间的世界中心地位。相反,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失去了世界中心舞台。

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体现了教育国际化对一流教育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o4+gTZtCUhWqMo7roOq59Rx+suuHY0EdzCTBjTXC17CwfrvaXDXNdRGQO1GisB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