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多种。美国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这种状况下能得到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状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日本学者松田岩易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行为加以克服,凡是有这种耐性的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的健康状态。”1946 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本次大会还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大标志: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第三,有幸福感;第四,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国内研究者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同样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只是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那么具体、客观。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做了大量表述。

1.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十个方面:

(1)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充分的适应能力;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

(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展个性;

(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需要。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善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有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尽管学者们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但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智力正常、思维敏捷、观察敏锐、态度积极、兴趣广泛、心胸宽广,有充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经得起失败和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

3.心理健康应具备的特征

(1)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在工作中展露才华,发挥能力,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视学习知识,经常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并愿意工作,同时努力避免生活的无聊和工作的懒散。

(2)社会交往能力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且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能乐观地善待他人,对人的态度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他们信赖人、尊敬人,在群体中受到欢迎和好评。同时,不会为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他人,对人少敌视、怀疑、畏惧和憎恶。

(3)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应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并有悦纳自己的态度,愿意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如相貌的丑陋、身材矮小等,不怨天尤人,不盲目悲观,而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并用自己的勤奋补偿自己的不足;能做自我批评,但不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过分夸耀自己。

(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对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环境能进行正确的、客观的观察与分析,能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谋求对环境的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而不是逃避退缩。

(5)乐于进取,意志坚强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任何时候都对生活持乐观进取的态度,不仅在顺境中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在逆境中对人生也不丧失希望。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常常能选择积极的适应机制,甚至把不断克服困难和摆脱困境当作生活的乐趣,并能在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体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不是自暴自弃、消极悲观。

(6)对社会抱有积极的期待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看待社会、工作和家庭中的问题,乐于了解社会现实问题,不会经常地误解周围的人和事。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欠缺和偏差,具有自信、自尊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处事与待人接物中,心理和行为能达到和谐统一,能正确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有独到的见解,不会无原则地顺从他人的意见,也不会过分地寻求赞许。他们热爱生活,从学习和工作中能体验到乐趣。

(8)有较强的心理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精神创伤,但心理健康或心理康复能力强的人既能对自己的情绪做适当的控制,又能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理智看待精神打击和刺激,并逐渐从痛苦中走出来,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的痕迹。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经常性的行为为依据。有的人在某些个别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但他能维持相当完整的社会生活,应判断其大致上心理健康。

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人们可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需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需要是人的生活和发展所必备的客观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欲望无止境,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例如,为了避免孤独,他交了朋友;为了体现个人价值,他积极投入理想的事业之中。因此,在人的生活中,需要是连续不断地产生的,不但已经满足了的需要还会重复出现,而且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会产生满意、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构成是有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多种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成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和被人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最高级的需要。人的各级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递次上升的,当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级的需要。需要使人生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意义,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满足永无止境的需要中度过的,需要是焕发人生潜能的最大动力。

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需要没有实现而产生的。如一些人常说,当初我要是如何,现在则会如何。这些心中有许多遗憾的人们,常常生活在不满和追悔之中。如果他们当初接受挑战,不畏困难和失败,他们也许就不会有遗憾。或者他们接受这个事实,并能在此基础上努力工作和学习,生活也会很美好。因此,每个人在生活中确立自己合适的目标,合理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获得健康的心理,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同时要做到知足常乐,所谓知足常乐就是要仔细品味生活的美好与甘甜,多看生活积极、可爱的一面,多一份感动,少一点冷漠,不要有太多的抱怨,不要对失败与生活中的阴暗面耿耿于怀。

2.现代生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满足,然而在我们享受这一切的时候,现代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惑和心理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成为生活的动力,使生活更积极、更有效率。但过度的压力会对人的生理及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使人在生理方面出现失眠、头痛、心慌、食欲不振等症状,心理方面出现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心不在焉等状况,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失调,引发精神疾病。具体来讲,现代社会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困惑与压力主要有:

(1)生活节奏加快,使人普遍感到精神高度紧张,从而导致人们心烦意乱、头痛失眠,甚至引起心理变态。

(2)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困难。竞争虽然有助于开发人的潜力,推动社会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过重,造成人们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衡。

(3)道德标准的矛盾。社会的开放与发展,造成了文化的矛盾和道德的碰撞,这些碰撞虽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但也引起了许多阵痛,造成了许多心理困惑和社会矛盾。

(4)人际交往的困惑。一方面,人们由于忙于工作、学习,缺乏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感到孤独,常因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太多的困惑。然而,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给人造成心理障碍。

(5)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平的困惑。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然而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随之出现,面对这些困惑,大众易出现心理失衡。

3.人的主观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性格类型

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对环境的反应能力不同,它会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一些疾病患者有着某些共同的不良个性。美国心脏专家在冠心病的研究中发现,争强好胜、好与人竞争的A型性格的人比与世无争、安然自在的B型性格的人更容易患冠心病。英国心理学家根据行为模式,认为人的性格还有一种C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倾向于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情绪。C型性格的人往往为了使别人高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对自己遭受到的挫折和无理采取忍受态度,而且做出避让,以免自己的朋友、家人或他人不愉快。这种强烈遏制内心情感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很大。因此,C型性格被称为“癌症性格”。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既制约于其先天遗传素质,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为适应环境,性格在人生中仍然有改变的可能。只要我们在生活中重视修身养性,遇事冷静,不计较点滴得失,注意随时消除不良情绪,克服性格的负面影响,就能够改变不良的性格模式,学会自我情绪调节。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灵活的人,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归纳和判断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及批评,及时调整思路,遇事想得开,适应环境能力强,耐挫折能力强,且比较自信。

(3)自我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表现为自知、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我意识好,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并能愉快地接纳自我,使自己成为生活和事业的强者,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满足感,能驾驭自己的感情,保持积极的心态。而自我意识不好,心理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比如自卑感,表现为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又比如对自己形象不满意,总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缺乏自信心。

4.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一般来说,父母关系亲密,子女的心理一般比较健康,他们的行为友善,人际关系好;相反,父母关系紧张或父母离异的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敌意强。其次,是家庭教育方式,在民主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就强,比较自信,情绪稳定;而在专制教育方式或放任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适应环境能力就差,而且比较自卑,情绪容易冲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一方面寄托着父母的全部希望,使他们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得到了太多的关爱和照顾,较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等个性特征,不能忍受一点委屈。所以,当受到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这些孩子就会怨天尤人,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5.学校教育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间交往关系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高,反之则相反。此外,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必然也会影响学生对其他人际关系的认知与体验。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风,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生活充实、心情愉快,心理健康。不良的校风和班风,会涣散学生的精力,使他们觉得生活乏味、缺乏上进心,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6.学习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在一些学校、家长、学生以重点学校、升学率为指挥棒,他们置学生身心健康于不顾,不分昼夜地延长学习时间,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由于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学生容易心理紧张和焦虑。一旦学习效果不理想,就会出现压力增大,情绪低落,造成精神紊乱或心理疾病。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休学与退学的人数约占休学和退学学生总数的 30%。

7.传播媒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播媒介是当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些媒体中的暴力、色情、享乐等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些学生还因为迷恋上网而不能自拔,甚至走极端。

(四)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1.自我调节

(1)把握好自己的心态

心态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在人或人群对外界事物做出何种反应的倾向性,抱有不同心态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行为。持有消极心态的人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和事,容易自生烦恼、自卑自怜、自暴自弃、自毁前程;抱有积极心态的人倾向于积极对待任何事物,乐观、快乐、不畏挫折,常能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把握自己的命运。心态常常具有不稳定性,会经常变化。生活中,大多数人不会一味地抱有消极或积极的心态,关键是能控制消极心态发生的频率和时间,使自己尽快恢复积极心态。为此,我们应做到:了解自我、相信自我,进行自我鼓励;用积极的心态评价自己、他人和世界,避免消极的心态;不要为不可挽回的事情而烦恼,而应吸取教训,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应着眼于今天,着眼于未来;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注意修饰、讲究衣着、行为优雅;注意营养,坚持锻炼,维持最佳的健康状况;学习、工作有张有弛,不要过于疲劳;当自己的心态消极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多结交那些心态积极的朋友,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把握自己的命运。

(2)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及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体现为自知、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关键。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开放自己,尽力扩大生活领域,积累生活经验;认真总结自己的功过得失,面对现实积极塑造自己;理智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同时对自己的弱点、缺点也不要回避,也不必感到不可容忍或自暴自弃;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树立一个适宜的奋斗目标。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诚实友爱的人际关系是其重要的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归属的需要,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与人相处时,应坚持平等、互利、诚信、相容、赞扬等原则,避免怀疑、嫉妒、憎恶等情绪出现,这也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要素。

(4)培养较强的挫折承受力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个人遇到挫折、需要不能满足、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产生明显的压力感,精神紧张、心理压抑、内心痛苦,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甚至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引发心理疾病。

首先,对于挫折,只要人们正确认识挫折的实质,了解挫折产生、发展的规律,就能有效地驾驭它、把握它、战胜它。同时要有进取心,将挫折看成挑战和成功的催化剂,面对挫折不退缩,并以理智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战胜挫折,使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一个人形成优秀心理素质的保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坚定信念,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2.体育锻炼

研究和实践证明,体育具有健身、教育、启智、情感发展、群育、美育、娱乐等功能,对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内的研究者一般认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振奋精神

心境很差、精神不振的人常常从体育锻炼中获益,这是因为人在体育活动中,各种感觉信息输入机体而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继而精神振奋。一般来说,在一个舒适愉快的情境中散步,只能产生放松效果,不能提高唤醒水平,只有当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时才能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当我们碰到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烦恼和压抑情绪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摆脱烦恼,振奋精神。

(2)降低焦虑反应

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反应,这是因为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科巴沙(美国)也指出,体育锻炼具有减轻焦虑反应的作用,因为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焦虑反应降低。

(3)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使人的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此体育锻炼对改善人的身体的自我概念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对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身体的自尊和身体表象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女学生对身体表象不满意都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是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另外,还有研究证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和自信心呈正相关。

建立一个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将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与整个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5)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6)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感。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的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中等强度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减轻或消除疲劳。

(7)提高社会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健康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少。体育锻炼是一种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良好形式,通过与他人接触,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逐渐养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增加群体认同感,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在体育运动中,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争胜、人与人之间及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同时,在运动中竞争时,要有良好的道德,要遵守竞赛的规则,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来争取胜利,从而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合作精神,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和成就,就需要与他人合作,同时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合作能力既是体育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8)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心理医生们也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焦虑,治疗抑郁症。在大学生中间,因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并不少,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3.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在助人自立的基础上,协助咨询对象认识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实现自我完善。一方面,心理测试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心理测试细节应由专家再分析;另一方面,当事人在完成心理测试的时候是一种心态,测试以后可能又是另一种心态,还有心理测试题是否恰当,是否有暗示性,当事人对心理测试的态度,测试答案怎么分析都是影响心理测试的因素。

二、情绪与心理健康

(一)情绪概述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合乎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事物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反应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例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会使人轻松愉快。情绪按照其活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状态。激情通常是由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识的冲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所引起的,这是一种强烈、短暂、迅猛、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如狂喜、暴怒、惊恐、绝望等均是激情的表现。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渲染性的特点,我们平时所说的心情舒畅、郁郁寡欢、恬静、烦闷等就是心境的表现。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况,它有两种表现,其一是积极的,表现为机智果断地迅速化险为夷;其二是消极的,表现为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现代心身医学一般将情绪分为良性(正性)和不良(负性)情绪两种,前者是指乐观、愉快、和悦、明朗的情绪状态,后者指悲观、抑郁、烦恼的情绪状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及人际交往,有利于体内组织与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人体健康状况起到一种维持和促进作用,而不良情绪则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有损身体健康。

(二)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俗话说“食欲是情绪的寒暑表”,消化系统是最能反映人情绪变化的器官之一,如情绪紧张,可使人吃不下饭,由于悲痛勉强吃下去也难以消化,甚至呕吐、嗳气胀满、痛苦难忍等。这是因为在紧张、忧虑情绪长期反复刺激下,大脑皮质功能发生紊乱,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攻击因素(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加;刺激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通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防御因素(胃黏膜的抵抗力和局部血流)减弱,从而导致胃壁“自身消化”,形成消化性溃疡。此外不良情绪还可引起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是腹痛、腹泻、便秘、恶心、消化不良、腹胀、心口部烧灼感以及失眠、头痛、多梦、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等神经精神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是由不正常的情绪刺激,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引起兴奋和抑制过程紊乱,而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愤怒、紧张、恐惧等状态,特别是受到严重的惊吓,容易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使血管紧缩性神经冲动占优势,全身小动脉张力增加,细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大,血压迅速上升。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变,便会使已经升高的血压固定下来,久之则会患高血压病。还有实验研究证实,在焦虑和恐惧情况下,血中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造成收缩压上升;而在愤怒和敌意时,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大,末梢血管的抵抗力增强,导致舒张压上升。

焦虑、紧张、愤怒、烦恼等不良情绪,会引起血液中某些激素大量增加,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血管收缩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就会头晕甚至昏厥;当心脏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研究发现,有 1/3~2/3 的心肌梗死病例有发作诱因可寻,其中,最常见的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心脏是“焦虑的专门器官”,高度焦虑者心绞痛的发生率为低焦虑者的两倍。一般人都知道,胆固醇增高可导致冠心病,但导致胆固醇增高的因素除了饮食外,还有情绪。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还直接影响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使之升高,并可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冠心病。因此,稳定和改善情绪至关重要。

3.对人容颜的影响

当一个人精神过度急躁、焦虑时,这些不良刺激会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血管痉挛,引起血液循环缓慢。如毛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黑色素的制造遇到障碍,头发就会变白。所以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是这个道理。

皮肤的色泽,取决于表皮黑色素的含量、分布位置,以及皮下血管收缩扩张程度,而这些因素无不受控于“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其中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当心情愉悦时,大脑内神经调节物质乙酰胆碱分泌增多,血流通畅,皮下血管扩张,就会使人面色绯红、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当情绪低落或过度紧张,体内儿茶酚胺物质释放过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动脉小血管收缩,供给皮肤的血液骤减,导致面色苍白无华,面容黯淡,精神萎靡;如若情绪失调持久,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使上皮细胞合成过多的黑色素堆积于皮肤细胞中,皮肤变黑、变暗。

皮肤就好像一面镜子,它能把许多心理活动反映出来,不良情绪不但会影响皮肤的色泽,还可导致各种皮肤疾患,如牛皮癣、痤疮、酒糟鼻、脂溢性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等。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烦乱可以引起人体大脑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机制的紊乱,可使体内原来潜伏的恶性细胞激发增生,形成恶性肿瘤。也有学者认为,当人体处于长期不良情绪的恶性刺激下,可直接促使正常细胞发生异常变化,变成癌细胞。

临床上大量事实证明,癌症病人发病前,大都有长期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有严重的精神创伤、过度紧张和忧郁的历史。国外有学者研究了 405 例癌症患者,发现其中 72%的人有过早年的情绪危机。

紧张、悲哀、压抑等不良情绪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引发癌症;相反平衡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动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促使免疫细胞、各种免疫因子活化,可对癌细胞进行“围剿”,并将其一举歼灭。

(三)不良情绪的调适

情绪人人有,但未必人人都能调节。在日常生活中,因情绪失控造成失误甚至是悲剧比比皆是,再加上各种生活压力产生的催化剂,好情绪、好心情确实很难寻觅,但情绪关系到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因此,人们必须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调控情绪是至关重要的。

情绪是心态的反应,反应不是取决于被反映对象,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即取决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心理学家米切尔·霍德斯说:“一些人往往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思想等同于现实本身,其实,我们周边的环境从本质上说是中性的,是我们给它们加上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你倾向选择哪一种。”因此情绪调控的根本在于自身,情绪的调控是心理调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不要长期被烦恼、悲伤等消极情绪左右,同时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适度,快乐时不得意忘形、目空一切,愤怒时不鲁莽冲动、意气用事,恐惧时不畏首畏尾、张皇失措,悲哀时不垂头丧气、意志消沉。

1.理智控制,自我冷却

用理智来控制和缓解剧烈的情绪,特别是在愤怒的激情下,要避免盲目冲动,做到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一时冲动而蛮干。待人处世要胸怀宽广,轻小辱、弃小利,克己让人,以大局为重,做到以理育情、以智制情,认真分析判断情绪、情感的性质及其客观效果,自觉地发展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把感情引向正确健康的方向,成为情感的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用顽强的意志力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感情,并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当情绪趋于紧张、激动的时刻,也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努力,把注意力转向与当前情绪无关的事情和情境上,降低情绪的紧张度,以避免不良情绪的爆发。如通过从事其他的活动,转移情境或环境等方式,使当前紧张的情绪得以转移。

2.学会比较,淡化烦恼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烦恼,但是人们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对于烦恼善于淡化、善于化解,是人生至高意识境界的体现。人生也会在淡化、化解烦恼的过程中,催生出欢乐和愉快。

正确比较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思维方法,消极情绪很多是从纵向、横向的比较中产生的,不正确地做比较,就会产生今不如昔、己不如人的悲伤与消沉情绪,并进而以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周围的一切。有意识选择合理、恰当的比较对象,往往能在烦恼形成初期起到较快的淡化、化解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善于分析事情的不足。什么境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人盛名之下也有空虚和烦恼;自己窘困之中也有惬意、悠闲和那一份实在。学会比较,就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3.学会遗忘,摆脱烦恼

善忘则无忧,无忧则心平气和,从而使人体的血脉畅通、脏腑协调。人往往是有失才有得,只有忘掉一些旧的思维观念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善于忘记自身的困厄,才能从苦难中超越和解脱,进而才能专注于内心的那一份宁静与快乐。平静地面对一切,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勇敢的表现。

4.走出懊悔,笑对未来

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笔直、宽广、平坦的,无论是求学、就业、择偶还是组织家庭,人们都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艰难曲折,遇到程度不一的挫折。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做了错事,事后醒悟过来时,常常自我埋怨、自我谴责,心情十分痛苦、内疚和懊恼,这种情绪活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懊悔。其实,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们都会因这样或那样的过失,产生某种懊悔的情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不良情绪很快就会消失,不至于影响身心健康,但也有人会陷入懊悔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失去了走向未来生活的信心,这种不良情绪必然会使人体免疫机能减退,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因此,要学会控制这种不良情绪,不能让它妨碍我们的身心健康及对美好明天的追求。

5.学会宽容,减少烦恼

生活中有些人总爱生闷气,自己的怨恨、恼怒、懊悔、愁苦事从不告诉别人,而是闷在心里,越想越气,损伤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首先,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大度,因此可以使人不会斤斤计较,可以容人之长,不去妒忌;容人之短,用其所长;容人之过,不计前嫌。宽容是一种乐观,可以使人笑口常开、知足常乐,驱散生活中的痛苦,洗涤不幸和眼泪。宽容使人不会一味地苛求别人,在生活中少一些私心杂念就可以多些快乐,多与人为善、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就不容易生气了。

其次,悦纳自我。哲人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黑暗,就永远站立在灿烂的阳光中。”悦纳自我就是相信自己,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你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有足够的理由自尊自爱,即使是遭受挫折、经历坎坷,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就会活得无怨无悔。悦纳自我就是原谅自己,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假如你总是无休止地埋怨自己、惩罚自己,你将陷入一种自卑和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之中。有效的方法就是忘记过去,笑对未来。悦纳自我还要完善自我,这不仅表现在学识修养上,而且要培养纯正的人格。心胸开阔的人总是把目光盯在未来的希望上,因此能够在人生的战场上轻装上阵,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挫折。

6.具体的方法

(1)环境调节法

情绪压抑时,到外边走一走或者看一看喜剧电影,打一打游戏,能起到调节作用。

(2)自我鼓励法

用某些哲理或某些至理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做斗争。自娱自乐、自得其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

(3)语言调节法

当你悲伤时,大声朗诵幽默故事、笑话等,就会不知不觉地愉快起来。有的人在墙上挂着“制怒”的条幅;有的人在床头上写着“忍”“冷静”之类的警句等,就是用无声的语言进行自我命令、自我提醒、自我暗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4)注意力转移法

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例如,当你遇到苦恼的事,可将其抛到脑后或多看光明的一面,则会消除苦恼。

(5)能量发泄法

如果消极情绪不能适当地疏泄,容易影响身心健康。该哭时应大哭一场;心烦时找朋友倾诉;不满时适当地发发牢骚;愤怒时可以适当地出出气;情绪低落时可以参加游艺活动;心理矛盾不可调解时,可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三、应激与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人们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心身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若不能很好地应对而使过分紧张状态持续存在的话,就可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应激研究的先驱者塞利教授曾经指出:“现代人要么学会控制应激,要么走向事业的失败、疾病和死亡。”由此说来,应激与身心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么,了解有关应激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效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方法,对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一)应激的定义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也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或不适应。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例如工作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个人健康问题、喜庆事件、人际关系问题等生活事件。

目前,关于应激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它是指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对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按通俗的话说,也就是一种压力或紧张状态,所以也有人干脆就把应激称为“心理压力”或“紧张状态”,把应激源称为“生活事件”。

(二)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应激反应在健康和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出的一种适应,促使个体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这种调整有利于健康。提高自身应激能力,能为将来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提供支持。其次,应激反应虽然有积极作用,但对各种应激缺乏控制与应对的个体来说,易引起心身障碍或心身疾病。

(三)应激的征兆

处于消极应激状态下的人会显示某些征兆,但不同个体的征兆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通常认为,有下列几种比较典型的应激征兆。

1.生理征兆

应激的生理征兆(如心跳加快、呕吐等)会引起一定的身体器官系统的变化。例如,心跳加快反映了心肌的变化,呕吐反映了消化系统的变化,呼吸困难反映了呼吸系统的变化,经常性的头痛、疲劳、手颤抖反映了肌肉的紧张性变化等。

2.焦虑与抑郁

在应激的心理征兆中,最通常的两种表现形式是焦虑与抑郁。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之事而产生模糊的、令人不快的情绪,其中包含紧张、不安、惧怕、愤怒、忧虑、烦躁和压抑等情绪体验。焦虑的产生通常没有显而易见的原因,它对于未来的不愉快的关注更甚于对当前情景的担忧。例如,当某人来到一个新环境,对将会遇到的事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烦恼的原因可能并不清楚,然而,正是这些不可名状的原因,使人处于不安情绪的控制之下,被焦虑所困扰。抑郁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其特点是:对一般的活动失去兴趣、悲哀、缺乏活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这些情绪活动是由个体对事物的消极评价所引起的。

3.睡眠障碍

失眠是应激的一种普遍征兆,会使个体的精力衰退。失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到焦虑或过于激动。例如,对将要逼近的考试过于关注和忧虑会产生失眠。虽然对某些人来说,一两个晚上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应激表现。

4.性障碍

性障碍也可能是一种应激征兆,由忧虑引起的性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应激反应。国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性释放是减少紧张的一种方法,没有正常的性活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怕怀孕、怕通过性途径传染上疾病也会导致应激。

5.低自尊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看待事物的方式常常会导致应激的产生。低自尊的人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看待外部环境,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打退堂鼓,由于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们更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绪。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将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

(四)应激与心身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这些疾病在今天会如此普遍?有研究认为,这可能与心理应激因素有关。随着工业现代化和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人们接受的应激刺激太多,而且应激程度不断增强,大量不良应激可通过各种复杂的生理机制影响到人的身体,从而导致这些疾病的产生。由于这类疾病产生不仅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也可以说是应激)密切相关,所以医学界又把它们称为“心身疾病”或“应激病”。

当然,应激所引发的心身疾病还有很多,如消化性溃疡、偏头痛、神经衰弱等。也许有人会问,同样是应激影响,为什么得的病却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应激状态只是一种非特异性致病因素,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个性差异和对疾病的易感性不相同,所以同是应激刺激,所得身心疾病也会有所不同了。知道了应激与身心疾病的关系,我们就应尽量避免过度应激反应,以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维护身心健康。

(五)应激控制与调适

1.塑造良好个性有助于应激能力的提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个人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在应激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一个人的个性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评价及应对方式,同样的生活事件(应激)在不同个性的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反应。一般说来,生性活泼、开朗、乐观的人,在遇到各种打击时,会以客观、自信、积极、乐观的态度,善于发掘事物中积极的一面,主动地寻找平衡,消除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即我们常说的“想得开”。这样一来,在积极的心态激励下,人生的挫折对其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就会减轻到最低限度,从而安然渡过各种人生危机。生性内向、自卑、孤僻的人,在看待问题时多持一种悲观、偏激的态度,总是注意事物中消极的那一面,甚至过分夸大,从而产生焦虑、无助、失望等不良情绪。当他们遇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时,因性格上的缺陷不能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式,最终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努力塑造乐观、开朗、自信的良好个性将有助于我们应对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我们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2.社会支持系统是缓解应激状态的主要途径

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与应激引起的身心反应呈负相关,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对健康有保护性作用。“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你身处逆境、压力重重之时,来自家人、朋友、同学及社会等的问候、关心和帮助,包括有形的经济上的援助及无形的心理上的安慰,好比一个缓冲器,降低了应激事件对你所造成的身心损害。反之,当你面临困境却孤立无援、无人关心、无人过问时,你就可能陷入深深的应激状态无法自拔,而孤独无助感本身就可作为心理应激源加剧你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社会上孤独者的心身疾病发生概率要比高社会支持者大得多,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社会支持对缓解心理压力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多级构成的。首先,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包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子女等多种亲情之爱,它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源泉。常言说得好,家庭是避风的港湾,和睦的家庭、温暖的亲情足以消除你心灵上的压力及疲惫感。其次,是来自朋友的支持,每个人都应该交上几个知心的朋友,当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时,可向他们进行倾诉和交流,感情宣泄本身就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而且你的朋友也会尽其所能为你献策献力。

3.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控制个体应激水平

虽然长时间或高强度的锻炼会带来身心的紧张,但是研究也显示,坚持参加中小强度的有氧锻炼(如跑步、游泳或骑自行车等)是减少应激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什么有规律的锻炼能减少应激?不少理论对之进行了解释。第一种理论认为,锻炼会使大脑释放自然合成的一种镇静剂——内啡肽,它在发挥作用时,会阻碍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物的作用;第二种理论指出,锻炼是一种娱乐活动,能使人的头脑从担忧以及其他紧张性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第三种理论认为,有规律的锻炼将导致身体适应与积极的自我表象,而这两者将提高人对应激的抵抗力;第四种理论认为,锻炼对应激控制的作用将涉及上述所有原因。

4.休息和睡眠

减少应激与紧张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充分的休息与睡眠。休息好是抗击应激与疲劳的最好方法,最好是每晚睡 7~9 个小时,并且根据身体自然荷尔蒙节律,建议每晚在接近相同的时间上床休息。除了晚上很好地睡眠外,白天午休 15~30 分钟也是减少应激的一种有效疗法;如果没有条件上床休息,靠着桌子伸伸腿、闭闭眼也可以。

总之,有多种方式能成功地控制应激,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加以坚持。

四、挫折与心理健康

(一)挫折的含义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通俗地讲,挫折就是我们所说的“碰钉子”,这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每个人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碰上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高考落榜、就业困难、情场失意、朋友背叛、家庭变故、事业失败、病魔缠身等,都属于我们所说的挫折范畴。

(二)挫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挫折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挫折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个人遇到挫折、需要不能满足、目标不能实现、行为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明显的压力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内心痛苦,严重地挫伤前进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甚至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引发心身疾病。其次,挫折造成的长期高度的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对人体是有害的。但这并不是说,凡是挫折都是有害的,换个角度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也是必要的和有益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最有利于人们发挥个人潜能,顺利实现既定目标。这是因为,挫折能够使人们更加警觉、小心、谨慎,提高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应对和调整能力。

(三)挫折的身心反应

人一旦遭受挫折,便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当然人们对待挫折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惩罚自己或是与人争斗以发泄不满,有的人则压抑自我躲避现实;有的人情绪反应强烈,有的人则漠然视之;有的人以变相的行为表现出来,有的人则以积极的方式加以对待。总之,人们在遇到挫折后,或强或弱、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隐或现,都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具体而言,常见的反应方式有消极、积极两种。

1.消极反应

常见的消极反应有以下五种:

(1)攻击

有些受到挫折的人,为了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往往采取报复的过激行为。如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进行攻击。当然在有些情况下,由于特定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进行攻击,这时他就会采用变相的攻击方式,即转向攻击,例如有的人受到领导批评,不敢反抗,回家后把闷气发泄在妻子或儿女身上。

(2)冷漠

如果在受到挫折之后,个体的每一次攻击都以失败而告终,或者导致更大的挫折,久而久之,就只能以冷漠的态度待之。这种态度表面上漠不关心,内心深处往往隐藏着更大的痛苦。

(3)退化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做出适当的反应是个体成熟的表现。但有些人受到挫折后,失去控制,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对待挫折,以求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如有些老年妇女在钱包被偷之后,号啕大哭、捶胸顿足,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就属于这种情况。

(4)幻想

为了暂时摆脱现实,使情绪在受挫折后得到缓冲,有时人们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对挫折。如有的男青年失恋后幻想多个女子向自己求爱。

(5)躲避

如有的青年失恋后不愿再见昔日恋人,主动调离原工作单位。

2.积极反应

常见的积极反应有以下三种:

(1)坚持目标,继续努力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期间,饱尝长期流亡和贫困生活的痛苦,经受各种疾病的折磨,始终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说:“我一直徘徊在坟墓的边缘。因此,我必须把我能够工作的每一分钟来完成我为之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的著作。”

(2)降低目标,改变行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如在学习过程中,原计划一周看一本书,后来由于太忙,迟迟不能完成任务,于是改为每半个月看一本书。

(3)改移目标,取而代之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人不可能一条道走到黑。因此在一看到原定目标无法实现时,可以立即改换目标,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的内心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四)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强的人,能够承受重大挫折,并以理智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待之,在挫折面前,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力。挫折承受力差的人,遇到轻微挫折就不知所措,常以非理智的态度和不正确的方法来应对,甚至可能发生人格分裂而导致行为失常或心身疾病。不仅每个人的挫折承受力有所不同,而且对具体的人而言,对待不同种类的挫折其承受力也不尽相同。如有的人能够容忍来自工作的严重失败,却难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有的人能够容忍人际交往上的孤独,却不能忍受自尊心受到伤害。由于挫折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因此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1.提高对挫折的认识水平

充分认识挫折的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对于挫折,人们熟悉它,可又不一定能真正认识它、了解它,人们经常同挫折打交道,可又未必深入地思考过它、研究过它。其实,挫折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挫折的实质,了解挫折产生、发展的规律,就能有效地驾驭它、把握它、战胜它,使自己成为生活和事业的强者。

2.为自己设定可行的目标

人们常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人们在行动之前,对于目标达到与否总有一个预期的标准。目标实现,人们就会感到满足;超目标完成,就会产生自豪感和优越感;目标不能实现,人们就感受到挫折。为了避免出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情况,人们应当为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智力衡量

对自己的各项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进行普遍考查,根据各项能力的高低、参考各项具体工作的特点以及对各项能力不同程度的要求,恰当地选择主攻方向,确定成就目标。如音乐水平低下的人,幻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其结果自然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了。

(2)知识考查

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对各个目标所需要的知识量,面临问题的难易程度加以考察,衡量一下自己的知识厚度是否能够胜任所选择的主攻目标,达到预期的成就水平。如文科出身的想在物理学方面一鸣惊人,恐怕难度非常大。

3.将挫折视为挑战

一次挫折就是一次挑战,你能否接受这次挑战,是强者与弱者的分界线。暂时的挫折只能说明你的方法不当、努力不够,并不能说明其他任何问题。你有没有能力改变方法,有没有更加努力是你能否最终战胜挫折的关键。战胜挫折之后,人们的挫折承受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和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这就是为什么饱经风霜、阅历丰富、有过失败等生活经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比涉世不深、从小娇生惯养、生活道路平坦的人要强的原因。在很多时候,挫折意味着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罗曼·罗兰说过:“累累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正确对待挫折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别人是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还是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挫折的适应。社会支持对个体承受力的影响在于个体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抚慰受挫的心灵,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更好地适应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建立挫折防御机制

人们在遭受挫折之后,一方面会产生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也在有意无意地寻求一定的方式或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调节,以尽快恢复心理的平衡,这就是挫折防御机制。如人在遭受挫折后,把敌对、悲愤等消极情绪化为积极努力,做出更有意义的成就。

6.加强自我修养,造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些人在准备去做某件事之前,往往会设想出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这些困难和障碍吓倒,从而感到忧虑和恐惧,似乎失败正在向自己招手,于是总想回避和躲开,这种由于个人心理活动所导致的失败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挫败”。自我挫败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参加考试,听说试题较难,主动放弃;与人交往,担心被拒绝而封闭自己;每逢开会,自认口才不行,而沉默寡言。其实实际情况多半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原因就在于个人主观上把困难夸大了。我们说,一个人被别人打败了是件平常事,怕就怕自己把自己打败了。我们认为,走出自我挫败的关键在于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为此应做到:

(1)正确评价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我应当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对自己的优缺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

(2)接受自我

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固然不易,而接受自我往往更难。譬如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长相如何,从镜子中可以看到,从别人的眼神和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但要接受自己的长相却不容易。特别是对一些有缺陷的人而言,就更为困难了。

(3)自我要求适当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并从心理上接受自我,就应当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各种工作和活动。自知能力一般,就不要去奢望在干部选拔中脱颖而出;口才平平,就不要去幻想语惊四座。 MATle0me5o/2syml+ZYb9xE6jhsCLwyl63AIuq+N4mvyNh1iEc4wLXKhm32DOv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