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提高我国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体适能”是一种能够较为准确评价人体健康的标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将“体适能”这一概念融入体育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在科技较为发达的今天,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疏于锻炼,多数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偏低,如何提高学生们的体适能无疑成为许多高校苦恼的问题。因此,对提高我国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体适能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人格品质完善

体适能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工作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高校在提高学生体适能的教学计划中,必然要融入一定的育人目标。这样,在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自信心也能得到增强,学生们会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且高校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为学生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许多实验结果表明,体适能教学体系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特别是在较为系统的高校体育学训工作过程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大学生在参加体适能教学后,人格品质产生了较大转变。

(二)促进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必须跟随时代潮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各学科发展现状为依据,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各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过关,其就相当于失去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基础,那么,高校想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只能是空谈。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当提高对大学生体适能健康的重视度,激励学生多多参加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体适能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适能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健康指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包括精神健康。体适能健康教育的推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与精神共同发展,促进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应当以高校的自身特点为基础,优化评价体系,为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中涉及的体育运动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改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增加感情经验的机会,从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同时培养学生,保证学生在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还能够拥有健全的精神世界。

二、提高大学生体适能健康水平路径探析

(一)树立健康体适能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应当不断深化这一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选择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环境适应力的目标。高校还应当完善体育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综合评价学生的身体、心理、道德等层面的素质水平,保证学生能够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种种需求。此外,高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内课外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使学生拥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将体适能健康教育的实效真正地发挥出来。

(二)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较为清楚地表达运动过程中的要点,往往会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但是在这种教导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到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教师对学生的体适能教育只做到了一部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体适能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身体、心理、道德等层面共同提高,高校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推行“三自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来选择要参加的体育活动。同时,高校还要规范教育过程,保证学生能将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学精,使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能成为学生的一项技能。高校应当开展更加丰富的体育运动活动,丰富运动形式,不断地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春天,高校可以组织运动会,并设立一定的奖项,引导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增加学生的运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夏天,可以开展室内乒乓球课程、羽毛球课程,在室内有限的空间内,充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弹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秋天,高校可以选择较为安全、环境较好的地方,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运动,比如,三人两足、摸石头过河等活动;冬天,高校可以组织环校马拉松比赛,在寒冷的冬天,唤醒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各有不同,高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分层教育,即以学生的体育基础为划分依据、以学生的需求为分层教学的前提,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分层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三自主”的教学模式下,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运动强度、练习密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运动成效。例如,在篮球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场简单的篮球赛来确定学生的运动实力,将水平较高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利用比赛教学的方式,教导学生实战技巧;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教导他们稍微高要求的篮球技巧,以便提高他们的篮球水平;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投篮和运球的练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样不但兼顾了每个同学的需求,还使得每个同学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学练模式

体育运动不是一项只在课上练习的课程,课下的练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终归是有限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导,高校应当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灵活地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建设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学练模式,促使学生加强锻炼,进而达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体适能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做好课程规划,合理布置课下任务,保证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体育知识能够运用到课下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社团活动、校内比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体适能水平。

(五)提升大学生自我体适能健康意识

提升学生的体适能水平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和教师的督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好处,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有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仅仅是为了通过体育考试,这样的理念使得在没有体育考试的压力情况下的学生,产生排斥体育运动的心理,学生也会恢复到没有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状态,这无疑是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健康体适能的目标的。因此,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体适能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体育运动的好处,使学生逐渐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由学生不断地带动周边的人参与到运动中,使得健康体适能教育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总之,关注学生的体适能健康水平,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许多高校在实施体适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因此,对提高我国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进行研究仍然不能放松。高校只有通过使体育教师树立健康体适能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方法、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学练模式、培养学生自我体适能健康意识等措施,才能使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将学生培养成身体、心理、道德等综合水平都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RSppatsu9nCvKSrq4ItNh5CTpKbcVIOqOdpkLVu2dj474fML06frgwPZxa7j35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