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前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让所有幼儿不仅都能受到教育,而且都能获得适合个体特点的最佳教育,从而实现每一个幼儿的最大发展潜能。这一理念体现了尊重差异、追求公平、包容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在实践中,这一理念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对特殊幼儿要尽早进行综合性的早期干预;二是将每个特殊幼儿都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提供全面而平衡的发展机会;三是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建立支持服务体系,帮助幼儿克服障碍,发挥潜能;四是将融合教育的视野拓宽到学习环境之外,真正实现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因而,学前融合教育内涵丰富,既包含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也包含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提供适宜支持的实践方案。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认识和实践学前融合教育。

一、早期综合干预理念

早期综合干预理念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早期干预和综合干预两个理念基础之上,强调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在最佳时期对特殊幼儿进行全面而个性化的教育训练,以增进其发展。这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早期干预的概念,并进行了最早的实践,其核心理念是对6岁以下的特殊幼儿要尽早采取有组织、有计划的预防、识别、治疗、教育和训练等多方面综合干预措施。早期干预是指通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服务,让特殊幼儿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在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身体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能力和适应技能 。早期干预强调要遵循“越早越好”的原则,其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评估诊断以及早期开展教育训练。早期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等形成合力,建立转介和合作机制,共同为特殊幼儿提供及早的、连续性的、系统性的综合性服务,以期达到最佳干预效果。早期干预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实践方式之一。

随着特殊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学前特殊幼儿的早期干预,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帮助特殊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升感觉统合能力,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语言矫治,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进行物理治疗、艺术治疗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干预,特殊幼儿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并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取得更好的进步。这些干预策略在实施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综合运用的。原因在于,特殊幼儿通常存在多方面问题,单一的干预策略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将各种干预策略整合起来,采取综合干预的方式,以解决特殊幼儿在生活自理、语言交流、认知情感、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多维困难。因此,综合干预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根据每个特殊幼儿的需求情况,科学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多种早期干预策略,使之和谐有机地协同服务于特殊幼儿的发展。这是更好满足每个特殊幼儿需求的有效方式。

综合干预的主要特点是集各方力量,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全面促进特殊幼儿发展。综合干预是指在学前特殊幼儿的早期干预过程中,医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采用感知统合训练、游戏治疗训练方法,并结合职业治疗等其他训练手段,综合治理特殊幼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干预策略的组织形式,现有的综合干预主要可分为:场所中心型,在特定机构、医院或园所开展;幼儿中心型,以个体幼儿需求为中心;项目中心型,针对某一发展领域;多维中心型,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施策。多方合作,多策略并举,是综合干预的核心特征。这种模式可以更全面地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

(一)场所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场所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是依托某一特定场所如医院、幼儿园等,通过固定配置专职或兼职的跨领域专家团队,为特殊幼儿提供系统而综合的早期干预服务。其特点是该场所内部整合了医学、特殊教育、心理等领域的人才,能够根据每个特殊幼儿的情况,制订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如言语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进行综合干预。

场所中心型综合干预可分为单一场所中心型,即依托某一场所开展服务;多场所中心型,即由不同性质的机构组成服务网络,为特殊幼儿提供综合服务。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固定场所的资源优势。

(二)幼儿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幼儿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是根据特殊幼儿个体的特点和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其特点是将特殊幼儿个体作为中心,按照他/她的障碍情况和发展需要,选择和整合各种干预手段,制定出一个个性化的综合干预策略。

根据对象范围,该干预策略可分为针对单个特殊幼儿的个体中心型;面向某类共性需求的特殊幼儿团体的团体中心型;以及融合个体和团体优势的个体—团体中心型等。

这种以幼儿为中心的综合干预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特殊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三)项目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项目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是根据特殊幼儿存在的特定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其特点是先识别特殊幼儿的显著问题,比如问题行为、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然后围绕这一核心项目采取系统的综合干预。既有单一项目中心型,也有针对多种问题的多项目中心型。

项目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可以集中资源有针对性地帮助特殊幼儿克服某一明确的发展障碍或难点。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发展领域的衔接,实现干预的整体性。

(四)多维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多维中心型的综合干预策略采用了多维中心的方法,通过针对不同场所的特点、幼儿的具体情况以及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制订出更为全面和有效的干预方案。其特点是综合考虑场所条件、幼儿需求、重点项目等多方面因素,有机综合,制定针对性强的干预策略。该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场所为主,幼儿和项目为辅的模式;以幼儿为主,场所和项目为辅的模式;以项目为主,幼儿和场所为辅的模式等。多维中心型的综合干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策略组合,既考虑场所资源优势,也兼顾幼儿个性化需求,还能针对重点项目进行集中辅导。这种模式综合性强,应变性佳,为特殊幼儿提供了优质的综合干预服务。

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必须坚持早期综合干预的理念。无论是从大脑发育特征还是从能力发展规律看,学前阶段都是极为关键的时期。实施综合干预,可以发挥跨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扩大干预的覆盖面,提高效果,促进特殊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因此,对特殊幼儿来说,通过融合教育环境获得及早评估、教育和训练,并采取系统而综合的早期干预措施尤为重要。这可以促进特殊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及时矫正缺陷,防止障碍加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后续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干预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实践途径,对特殊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二、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发展完整的人,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已被中外学者广泛认可。在古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强调个人全面发展,以养成至善的人格为教育最高目标。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认为教育应完成人的本质,实现个体的全面完善。全人教育需要重视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和多元潜能,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幼儿在智力、情感、社交、身心健康等各方面都得到营养与支持,最终发展养成一个整体融合的完整人格 。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全人教育理念意味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看重某些孩子或某些能力的培养。要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必须注重每个孩子的特质和需求,帮助孩子们在多维度上实现自我。

20世纪70年代,全人教育作为一种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潮在北美兴起。它批评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全人教育主张教育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而应更加关注人的内在体验、情感成长和人格发展 。其目标是培养一个在智力、身心健康、创造力、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养分的全面发展的人。全人教育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教育不能只看重某些孩子或某几种能力,需要关注和培养每个孩子每个方面的素质;要重视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发展,帮助每个孩子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这种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全人教育理念,并逐步受到相关部门重视,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培养“完整儿童”的重要性。全人教育需要在师生关系密切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幼儿园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孩子,进行公正评价,与孩子在相互尊重和理解氛围中成长。目前,一些国际化幼儿园的实践值得借鉴。这类幼儿园采用中外教师合作模式,既可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易营造尊重和谐的育人环境。全人教育需要中西方文化积极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与成长。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对全人教育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全人教育强调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潜能,需要通过教育使这些潜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开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支持。真正的全人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还需要丰富的课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机会,使婴幼儿能够接触真实环境,开发多种能力。全人教育需要做到:在教育理念上充分尊重每个婴幼儿的人格;在教育内容上兼顾认知和情感、人文和科技、专业和通识;在教育方法上允许婴幼儿探索自己的潜力,并重视思考、操作、实践等;在教育组织上需要统筹课程体系,为每个婴幼儿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这样既注重个性发展,也兼顾知识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发展。

从历史来看,特殊教育受医学模式影响较深,将特殊儿童视为治疗对象,存在忽视其个体发展需求的倾向。早期特殊教育中的“三早原则”、行为训练法等实践方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这些方法确实提高了特殊儿童的某些身体机能,但这样做也存在将儿童标签化,只看重技术而非整体发展的风险。当教育把儿童仅仅看成应用技术的对象,而非需要全面培养的个体时,教育的本质也就丧失了。因此,在继承特殊教育积极实践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更新理念,关注每个特殊儿童的独特性和全面发展。这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转换视角,不再局限于某些能力的训练,而是致力于让每个特殊儿童成长为独特而完整的个体。

从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弥补特殊教育不足的角度来看,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全人发展理念。无论是普通幼儿还是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中,都应被视为独特的个体,而不是被贴上“普通”或“特殊”的标签。融合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特殊幼儿的认知能力,更应注重特殊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支持服务理念

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构建一个以社会支持为主导,自然支持和专业支持相辅相成的知识支持系统。支持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主体,承认每个人的独立性。支持的目的是提升其生活质量,增强个人功能。支持可分为社会支持如理念、法规、政策等;自然支持如家人、朋友等的情感支持;专业支持如各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知识支持系统需要有机整合这三类支持,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融合教育效果。它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家人的陪伴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构建知识支持系统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关键,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为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提供发展空间。

(一)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基础,它为融合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社会支持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理念决定立法,立法推动政府行动,政府行动带来财政支持。只有实行这种全社会层面的支持,融合教育才能得到充分的资源保障。因此,社会支持应该从特殊幼儿的需要出发,构建系统的法律框架,确立融合教育的法定地位和权利,明确权利内容、操作机制、救济途径等,形成完备的权利保障体系。只有这样,融合教育才能在制度上和资源上得到社会的充分支撑。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每一个特殊幼儿提供发展机会。在推进融合教育过程中,需要确立融合教育的优先地位,才能推动普通教育改革和社会观念进步。

完善的法律法规既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整合了资源力量。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政府才会重视融合教育的财政投入。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基础保障,它能建设无障碍设施,建立资源教室,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改善融合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条件。可以说,资金投入是实现和发展融合教育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资金的支持,融合教育将难以落到实处。因此,需要从制度和资源两个方面给予融合教育以强力支持,使其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优先方向。这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融合教育进程。

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给予幼儿园更大的教学自主空间,让教师获得更多专业成长机会,使幼儿参与丰富的社会体验活动,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在提供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有责任保障每一个幼儿的受教育权利,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简化使用流程,公开使用详情。同时,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当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影响力,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发起筹款等方式,给予融合教育经费支持,提升社会效益。只有让各界力量汇聚和持续投入,才能使融合教育长期稳定发展。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每个特殊幼儿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情感支持

作为一种先进的、进步的理念,融合教育在实践中还受到怀疑,需要坚定的情感支持来树立实践信心。在积极的情感支持下,融合教育才能稳扎稳打地发展壮大,让教师和家长有强大后盾坚持这一事业。这需要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营造包容、互助、无偏见的文化氛围。情感支持可以驱散外界的疑虑,坚定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是推进融合教育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温暖和理解,用积极正面的情感支持来确立融合教育的地位,使其健康成长,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融合教育实施的重要支撑。首先,家长最了解孩子的需求。其次,许多家长为孩子进行自主求助和早期干预,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说,家长的努力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行为支持。因此,家庭对融合教育的直接支持就是全程参与孩子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参与评估、制订并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进行过程评价等。只有与家长形成伙伴关系,融合教育才能得到有力支撑。家校合作是融合教育成功的关键。它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也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两者密切配合,为孩子创设最佳的成长环境。培养互信和尊重是融合教育的核心。这需要持续交流、分享意愿,实现团队协作。但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往往有困难。对于特殊幼儿来说,这一需求更大,因为会有许多不同的个人和机构参与进来。这些幼儿的情况可能非常复杂,他们可能在多种机构之间频繁转移,并同时接受各类医疗及教育服务,还需要进行定期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机构和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配合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形成合作网络,为每一个特殊幼儿提供连续和系统的服务,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使幼儿得到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不同专业人员需要用简明清晰的方式互相沟通,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人。专业人员与家长交流应富有同情心,同时确保互相提供的信息准确且充分。成功的沟通取决于专业人员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孩子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合作需要专业人员、孩子和家长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不能忽视个体差异,而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将其视为创造解决方案的源泉。每个人都有独特贡献,团队协作可以产生最大价值。

(三)专业支持

融合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精通普通教育教学模式,还需要熟悉特殊教育理论。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其他教育专业人士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和分享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教师才能够有效地实施融合教育,为特殊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因此,构建完善的融合教育知识支持系统很重要。在这个知识支持系统中,一些幼儿园在教学方法、手段、评估等方面已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经验交流、巡回指导等,可以帮助其他园所的教师增强融合教育能力。社会组织可以汇聚各种教育资源,组织专家培训,使教师大大受益。这些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支持,可以显著提升教师和园所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园所和组织在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会获得专业充实和提升。这样,社会各界通过合作共赢,可以使融合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让特殊幼儿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支持既来自幼儿园本身,也来自社会组织。这两方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融合教育。通过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融合教育体系得到不断优化,为每个孩子的教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考虑到特殊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多样的障碍类型以及不同的障碍程度,幼儿园必须与其他专业人员紧密合作,为特殊幼儿提供全面且综合的评估、诊断和教育。通过以专业团队的方式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可以确保服务的统一性。团队成员包括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教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和幼儿保育师等。她(他)们在照顾特殊幼儿的工作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各司其职,彼此协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应当构建以社会支持为主导的体系,重点采取情感支持方式,并以专业支持为备援 。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校园环境硬件方面,采取无障碍设施改造、调整空间大小与布局、增强安全性等措施,以适应特殊幼儿的需求。二是在校园软环境方面,教师要尊重和公平对待特殊幼儿,与特殊幼儿保持良好互动;普通儿童也要主动与特殊幼儿进行友好交流;教师和特殊幼儿的积极互动,也有利于特殊幼儿的融入。三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要针对特殊幼儿的特点设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采用合理教学策略和个性化教学计划,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四是确保获取充足的专业支持,专业人员可提供指导,并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特殊幼儿的教育。这些措施能够消除特殊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障碍,使特殊幼儿享有平等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为特殊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共同推动融合教育进程。

四、社会融合理念

社会融合理念起源于20世纪欧洲学者对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随着学界对社会排斥的深入探讨,以及一系列反排斥计划和行动方案的实施,社会融合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代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欧盟在一份关于社会融合的重要报告中指出: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核心在于确保弱势和边缘群体也能获得必要的机会与资源,从而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享受与主流社会同等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 。随后,社会融合逐步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政策手段。它不仅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也注重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合作,完善相关知识支持系统,共同推动社会融合进程。

学前融合教育体现了社会融合的理念,强调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将特殊儿童纳入普通环境。它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消除一切阻碍儿童参与的障碍,改变现有的教育服务体系,以适应儿童多样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倾向。具体来说,融合教育要求重建校园系统,调配资源,改进教学策略,为每一位儿童创设公平参与的条件。它不仅要使特殊儿童融入集体,更要营造包容和谐的环境,让所有儿童都能找到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确,融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融入集体,顺利走入社会,享受幸福充实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家庭要重视儿童的发展需求,用尊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儿童。学校要根据儿童个性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学习适应多样性的专业技能。社会各界要消除偏见,营造包容和谐的环境。另外,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合作,让父母积极参与儿童教育过程。还要将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为学校提供更好的专业支持,共同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只有各界通力配合,真正重视每一个儿童,不断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持之以恒地为儿童创设良好条件,儿童才能健康成长,顺利融入社会,成为具有责任心的公民。这需要社会各界长期投入,共同推进。

学前融合教育强调社会融合理念,这是由于它经历了从一体化教育向融合教育的转变。一体化教育突破了空间隔阂,将特殊儿童纳入普通教育机构,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一体化教育并未要求普通教育机构进行根本性改革,以适应儿童日益扩大的差异化需求。它往往只是简单地移植特殊教育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到普通教育机构,这种“额外”支持并未让特殊儿童真正适应普通环境。相比之下,融合教育在理念上更加进步,它要求普通教育机构制度与文化发生变革,适应每一个儿童的需求。不仅要消除物理障碍,更要改变思想观念,尊重多样性,营造包容环境。每一个儿童都应获得公平对待和发展机会。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真正融入集体,顺利成长。所以,融合教育强调从根本上消除一切隔阂,重塑教育服务体系,这正体现了社会融合的理念。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倡导平等、宽容、互助的价值观,营造尊重多样性的环境,让每一个儿童都融入其中。与一体化教育不同,融合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其宗旨不仅在于让所有儿童都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更要确保儿童在教育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与机会。

融合教育要求我们全面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多样性,为儿童营造公平和平等的成长环境。这不仅需要消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更需要改变观念,真正接纳不同。从学校走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弘扬融合的理念。融合教育的目标是为所有儿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让儿童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健康成长。这需要我们共同倡导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偏见与歧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提供全面的支持。只有让每个人都在内心接受融合教育理念,我们才能构建真正公平共享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方能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zsNODDww+iG03ssq9C3HZT0vDIMvfRUE83DOfnJqv+7uMJ39Svo1oKmNk6gy6O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