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寒潮来袭,打响生存战

行业涌现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清晰可见,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行业初期,从私人烧酒作坊到地方国营酒厂,白酒行业如大部分行业一样有序演变,逐渐规模化、工业化。1949年至1985年,整个白酒行业处于积蓄力量、缓步发展的阶段。行业力量、技术、品牌只是初具雏形,还在不断汲取营养。

改革开放的热潮蔓延至白酒行业。1988年,政府出台放开名酒价格管制的政策,将名酒价格交给市场决定,改变了白酒的价格格局。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对白酒行业的细微调控,加强名酒产销、协调名酒价格、整顿酒类商标等措施,无一不说明了国家对于白酒行业的重视。

然而1988年末,通货膨胀初现端倪,为了缓解供求失衡状态,中国陆续实行了三年的通货紧缩政策,还出台政策,限制政府白酒消费,对需求端进行主动控制。整个白酒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放缓了。

1992年后,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推入新的阶段,白酒行业因此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名酒企业发展迅猛,许多地方性酒企也不断涌现出来。生产规模和营销手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优化。这一阶段,白酒产量迅速增长,从1992年的547.43万吨猛增到1996年的801万吨。

从数字上看,800多万吨的白酒年产量无疑是白酒需求量逐年递增的结果。实际上,当时全国白酒的总需求量只有500至600万吨。产销失衡导致了许多严重的行业问题,包括积压存货的企业亏损倒闭,白酒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着市场每况愈下,1997年中旬,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不期而至。1997年7月2日,泰国改变了外汇政策,将原有的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

这个在国际大事中看似不起眼的政策,却引发了一场波及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美国趁此提高利率,美元随之升值,一些国际货币投机势力则不断攻击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外向型经济国家的货币,使其出口不断下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

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并未对中国产生直接的危害,但也从宏观角度改变了国内当时的经济环境。中国急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暂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样放缓。倾巢之下未有完卵,趋于饱和的白酒行业开始反弹。

1997年,中国白酒年产量较1996年有所回落,降低了2.49%。金融危机并未直接影响中国酒业的发展,但紧随其后的山西朔州假酒案彻底引爆了行业危机。

假酒案后,关于山西白酒的负面新闻见诸报端。山西无数酒企关停倒闭,酒厂工人失业下岗。事态愈演愈烈,各地政府开始清查山西白酒销售情况。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白酒生产和销售安全。山西朔州假酒案的负面影响长久而深远,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是从宏观层面对白酒行业造成了影响,那么假酒案则是从微观层面给白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

金融危机、假酒事件,以及相关政策所引发的行业调整像台风一样席卷全国大小酒企,整个行业迈入寒冬。产能的波动,最能体现寒冬的逼人寒意。1997年,全国白酒产量达到708.7万吨,而到了2002年,全国白酒产量却陡降至378.5万吨,年复合降幅达11.8%。

山西朔州假酒案不仅引发了产能危机,还让行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了信任的鸿沟。消费者不约而同地将“勾兑”视作洪水猛兽。实际上,作为促发白酒风味成型的工艺,勾兑本是正常的行业操作。“勾兑”一词变得人人喊打,就连各大名酒企业也讳莫如深。

整个1998年,白酒市场态势极度疲软,不少名酒滞销。其中,山西汾酒受假酒案影响,省外市场萎缩70%,全国化扩张步伐受阻,直到2000年后才转危为安,恢复元气。

汾酒、古井贡酒等选择降价的名酒企业因为难以定位高端,无法实现逆境增长。除此之外,一大批广告酒销声匿迹,整个白酒行业从广告竞争转为渠道竞争。

酒企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应对寒潮带来的影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抓住机会,不仅走出困境,还脱颖而出,快速占领市场。茅台在此期间实行市场化改革,刺激产业发展;水井坊占领高端市场,成功转型;口子窖利用“盘中盘”模式成功突围,实现反转。在这些逆流而上的酒企中,五粮液成为最大赢家,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而另一些酒企,则被市场淘汰,消失在行业的变革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不仅适用于物种之间的竞争,更与商业环境相互映照,催生出行业生存之战。面对中国白酒行业的变革态势,无论老牌名酒,还是新兴黑马只能尽锐出战,力求不被时代抛弃。

但市场行情风云变幻,一次风波、一项政策、一起案件,就足以对行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面对寒潮侵袭,有的企业的品牌价值一降再降,消费信用一损再损,甚至不少酒企马失前蹄,被淹没在行业的洪流之中。

行业始终保持动态变化,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适者生存是客观真理。一方面,山西朔州假酒案作为导火索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严重影响,揭开了中国白酒行业艰难调整的序幕;另一方面,山西朔州假酒案也破坏了供不应求的行业现状。假酒案后,消费者对白酒,特别是山西白酒的印象急转直下。此外,政策的限制进一步降低了行业发展热度,抑制了人们对于白酒的需求。

多年以来,行业内的扩建战略引发了相反的结果,由于需求萎缩,供过于求,白酒市场迎来挑战。寒冬来临,消费者不再买单,白酒品牌越来越多,使双方身份互换,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舵主易位

1998年2月6日,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集团原董事长高玉文站在办公楼会议室的窗台边,望着汾酒园区内张灯结彩的景象,心里却一片苦涩。黑压压的人群从门口鱼贯而入,他们都是汾酒的高级干部,前来参加全厂范围内的扩大会议。与会者众多,但每个人都心事重重,会议在压抑的氛围中展开……

汾酒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牌酒企,汾酒作为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山西名酒,其依托于源远流长的酿酒习俗,凭借着充沛的原料和优质的水源创下辉煌的成就。从“汾清”到“汾酒”,汾酒集团跨越时光,自杏花村缓缓走出,杜牧的《清明》一诗更是将汾酒与当地文化紧密联结,使其成为历史底蕴深厚的名酒。

早在20世纪初,汾酒就已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汾酒在全世界众多酒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优质金质奖章。在前四届全国评酒会上,汾酒更是连续四次荣获国家名酒称号。汾酒在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的初期表现突出,获得首家酒类企业国家质量管理奖、首家白酒行业上市企业、首家酒类国家大型一档企业等荣誉。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汾酒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酒魂。“汾老大”之称源于汾酒在1988年到1993年连续5年,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食品饮料企业之首。 那时是汾酒的高光时刻,也是清香王朝开疆扩土,占据香型主流的阶段。对于早期的白酒行业而言,汾酒为其他白酒企业树立了标杆,推动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白酒行业进程。

然而,白酒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市场难有永远的第一。对于汾酒而言,其所感受到的行业变革带来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同类酒企来得更猛烈。

汾酒行业地位的变化并非全无预兆。1994年,在第六次斩获全国白酒销量冠军后,汾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宣告上市,成为“山西第一股、白酒第一股”,从此掀起酒类企业的上市风潮。然而好景难长,在汾酒上市这一年,五粮液异军突起,产能、销售收入均超越汾酒。1996年,在中国五家上市白酒公司中,泸州老窖营收9.63亿元,位于上市白酒公司之首,汾酒仅排第三,还未上市的五粮液营收更是超过10亿元。

1988年,国家放开名酒价格管制,汾酒面对五粮液等同行的涨价决策,犹豫不决,担心提价会引起消费者反感。汾酒曾经尝试过提价,但又马上降价。最后,汾酒还是决定“名酒变民酒”,走满足消费者的路线,秉持保守定价策略。

汾酒未能顶住压力,于上市之后,排名下滑。此时,汾酒并非没有意识到价格体系对企业的限制。1997年,汾酒推出了高档酒,30年陈酿——青花瓷汾酒,希望以新产品突围高端市场。但是多年来,汾酒以亲民价格培植出的企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骤然推出的高端白酒产品,使汾酒形象产生割裂,市场一时间难以适应。青花瓷汾酒上市后,并未掀起风浪,未能让汾酒乘风而起。

深知市场处境不妙的汾酒,努力稳住阵脚。1991年至1997年,汾酒的营收曲线,呈显著的波浪形走势。1991年汾酒从3.24亿元营收向上攀爬,至1993年冲上5.99亿元的高峰,后回落至3.28亿元。面对此情况汾酒铆足力气提业绩,1997年再度造就4.51亿元的高营收。

如果汾酒紧咬势头不松懈,在未来几年内,未必没有重回巅峰、争夺鳌头的机会。失衡的价格体系可以借由品牌营销逐步修正,被超越的“汾老大”同样具备突出重围,再展羽翼的可能。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假酒案让汾酒陷入泥潭。

假酒案后,整个山西酒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劝君莫饮山西酒”的舆论将山西酒业送上风口浪尖,查封假酒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掀起。大小酒厂惶惶不安,一时间所有山西酒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汾酒作为山西名酒,不可避免地陷入舆论漩涡。更为致命的是,在假酒案中,购买假酒进行售卖的汾阳市中杏酒厂,与汾酒一样,同为山西汾阳市杏花村镇中的酒厂,两者厂址相近,汾酒惨遭牵连。在查封山西假酒的过程中,一部分汾酒销售点被迫关闭,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每年年关,都是汾酒销量的高峰期,但是1998年春节,汾酒销量比同期减少了至少2/3。 时任汾酒董事长高玉文立即召开会议,于2月6日做出决议,先通过媒体为汾酒正名,再主动对汾酒进行“特检”,身正不怕影子斜。次日,汾酒又紧急召集全国90多家经销商,商讨如何稳定销售渠道,降低假酒案带来的影响。2月23日,山西十大白酒厂商在汾酒牵头下,向全国消费者做出产品质量承诺。

汾酒的公关工作没有太大起色,整个山西酒业还是无法挽回颓势,汾酒销售额如断崖般下降。1998年,汾酒的年销售额仅为2.5亿元。高玉文甚至自言,汾酒受此打击,至少三年无法翻身。事实正如其所料,商场如战场,行业内的酒企并不会因为天灾人祸就放弃扩张。同时,随着打击假酒的政策陆续下发,汾酒更是遭受诸多无端猜测,市场恢复艰难。

经此一役,汾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美名严重受创。直到2000年,汾酒才稍微恢复元气,销售额达到3.72亿元,较往年有所上升,但还是低于假酒案发生之前的营收。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汾酒经过漫长的休养生息后,同行酒企早已奋勇直追,不仅成功突破行业低谷期,甚至有所增益。这一年,在11家上市白酒公司中,汾酒仅排第八,与白酒龙头渐行渐远。此时,追赶者五粮液已经坐稳了白酒行业的新龙头之位。

每一次行业调整,都是一次新旧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当老舵主遭遇滑铁卢,白酒企业经历寒冬之时,五粮液作为新白酒大王,已在行业变革的台风眼中稳立。五粮液登顶,并非是突然获得一个头衔这样简单。实际上,五粮液的称王之路,步步精彩,招招惊心。从五粮液的角度来说,与汾酒的这场王座追逐赛,其起点可以追溯到1985年。 h+2YR6cxRst04fyiDK97JRc4sL9qHnkuN8CJZEzYjiFlLpLHZkvOrnPBybKLAb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