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茧:伦敦三年》讲述了一群在英国求学的中外大学生的青春成长故事。
来自中国深圳的主人公夏瑞漫入读英国中部小镇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因为语言不过关,遭到老师质疑。拒绝改换科目的夏瑞漫苦读两年后,终于考入伦敦伍德兰兹学院学习历史。
在这里她认识了热心肠的麦琪、凡事总爱拖拉但运气超好的乔、有着远大志向的萨缪尔、性格内向但满腹才华的肖恩、自以为是的花花公子彭坷……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性格志趣迥异而思想又异常活跃的年轻人,以伍德兰兹校园及周边地区为背景,演绎了一幕幕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扼腕,或令人开怀,或令人悲伤的动人故事。
作者以幽默风趣而又深刻宽广的笔触,不仅真实展现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也把大学生群体的青春迷惘、现实无奈、梦想求索和人生奋进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王欣婷曾经在新东方学习,后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系。她本身就是一名十几岁就去海外求学的留学生,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年轻一代留学群体的一个全景展现。
我在多年前的一次讲演中提到,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出国留学,目的大多是不纯粹的,或为了物质财富而去,或为了摆脱贫困而去,而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当新一代出去留学,他们多数已不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寻找并确立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们虽然大多涉世未深,但已经有很多成年人尚且不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尽管尚显幼稚,但懂得跟随自己的内心;他们决定要自己来安排人生,而不是活在别人的世界;他们喜欢走出国门,用多种视角和包容的心态来拥抱世界……
《蓝茧:伦敦三年》中的夏瑞漫,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90后”留学生。
当指导老师“咳嗽”(Ascough)担心夏瑞漫的语言能力,建议她改换科目的时候,夏瑞漫执拗地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跟老师说:“我不会改变我的选择的。”我们看到的是永不言败的劲头。
当夏瑞漫经历了一段因寂寞和嫉妒而生的错误情感,意识到这并非自己想要的爱情后,她决然舍弃,不但没有懊恼,反而感谢这段经历让她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乐观与果断。
当夏瑞漫终于发现真爱,即使知道肖恩患有抑郁症,仍然接受他的告白,并在肖恩最脆弱的时候不离不弃。我们看到的是善良与纯洁。
当夏瑞漫冲破重重阻力帮助脑瘫的美国女孩安娜争取学习权利的时候,面对校方的威胁,她毫不退缩。我们看到的是正直与勇气。
当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中文却不好的劳伦表示不愿回中国工作的时候,夏瑞漫的决定则是:“我不会一毕业就回国,但最终还是要回中国的。毕竟那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根,不论走到哪里,最后还是希望能回去的。而且就是因为中国在发展建设中有那么多问题,才更要回去为它做点什么。”我们看到的是爱国与责任。
……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作者王欣婷曾这样理性而自信地表达他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当然不是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对当时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严复、蔡元培等被载入史册,而同时代其他很多留学生跟大部分人一样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但中国历史上这段重要的篇章永远不会被忘记。不论后来二十世纪的历史如何演绎,这些留学生——举足轻重的个人和整个群体——帮助改变和塑造了某一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
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呢?
毋庸置疑,他们不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一遭,但他们对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形势有怎样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还是取决于他们在国外的时候选择怎样的生活,如何思考,思考什么。
“这个世界上没有乌托邦,西方国家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他们的社会不仅不完美,而且问题重重。中国的知识分子该有更高的理想,不是把外国的东西嫁接过来,而是要创造出比它们更好的模板。”
这才是我们出国留学的终极意义。不仅要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还要为我们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负起一份责任。因为我们祖国的相关体制依然需要完善,我们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落后,改变这一切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不仅需要我们在国内埋头苦干,更需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投身其中,需要对中西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体制和社会体制非常了解的人,而对这些的了解就需要走出国门,通过留学来完成。
每当眼前漆黑的时候,夏瑞漫都会努力用一句话来鼓励自己,而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这群优秀年轻人的人生宣言:
“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而奇迹,是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
愿每一个有梦想并为梦想而勇敢前行的年轻人都能体验到自己怒放的生命,都能看到自己生命的奇迹!
俞敏洪
Michael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