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周岁的小博刚上小学一年级,小博的妈妈自从开完家长会,就一直很焦虑。因为家长会后,老师私下里提醒她说,小博太怯弱,不愿与他人交往。课上提问时,小博从来不主动举手,就算被点到名也只站着不说话。下课后,他的同桌几次拉他出去玩,他都不肯,就在树下自己玩。有两次,老师发现同班调皮的孩子逗弄小博,把他推倒了,小博也不还手、不告状,老师关心地问他为什么不还手,他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说“不敢”。小博的妈妈听了老师的话后既心疼又着急。
像小博妈妈一样,因为孩子胆怯而头疼的家长不在少数。我们常常会听到他们担心又着急地抱怨说:
“我们家孩子特别怕生,都6岁了,还是男孩呢,一到外面就不敢说话,偶尔开一次口就跟蚊子哼哼一样。”
“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太小,干什么都是缩手缩脚的,看着就着急。”
“对这个孩子,我是既心疼又着急,他在学校里特别不合群,人家找他玩他都躲着,总是这样,以后可怎么办?”
的确如此,孩子过度胆怯、害羞、怕生,被欺负了也不敢声张,遇事退缩等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引发心理或人格问题。这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往往很差,主要表现为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面对正常的挫折、压力,遇到一点点失败或是不顺心就会痛不欲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弱,每到一处新环境,遇到新的老师或同学,这类孩子就会紧张、焦虑;他们对新鲜事物毫无兴趣,缺乏儿童应有的好奇心、探索欲。对此,不少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恨铁不成钢。一些性格急躁的家长还会出言责骂孩子:
“畏畏缩缩的,像个什么样子?!”
“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真是窝囊废!”
“你可真没出息!”
“怕什么怕!人家能吃了你吗?”
“说话大点儿声!真给我丢脸!”
结果,这些家长多半会发现,他们越是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就越胆怯、畏缩。
其实,孩子胆小怕事、缩手缩脚、不够独立,除了少部分是遗传了父母的性格之外,更多的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比如以下几种。
过度保护
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6个大人照顾一棵独苗,一大家子对这个孩子呵护备至,生活中事无巨细,都被安排得周周到到。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处理的事情,却都被家长一手包办了。有的家长还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过度担忧,不敢让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怕被欺负。这样的养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扼杀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样的孩子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一旦独立面对外部环境或陌生人时,就会不知所措,表现得怯懦、无助。
对此,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要明白:与其为孩子准备他所需要的一切,不如培养孩子敢于争取一切的勇气。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你试试看,别怕,有妈妈在。”
“别担心,万事开头难,做起来就好了。”
“爸爸给你示范一下,要这样……你也来试试。”
过于严苛,不允许孩子犯错
有的家长有完美倾向,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稍有差池,就严厉批评,还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整天生活在惊恐中,时刻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错误被家长发现,招来打骂。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卑而表现得胆小怯懦、唯唯诺诺。对此,家长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多包容、鼓励孩子:
“做不好也没关系,谁都有失败的时候。”
“爸爸也总犯错,多尝试几次就好了。”
“这件事做起来其实并不难,你先试试。”
过度谨慎,限制孩子的自由
还有一些家长对养育孩子比较焦虑,总担心孩子会出意外,怕他磕着、摔着,还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醒孩子要小心这个、小心那个,恨不得孩子24小时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孩子没有半点儿自由,几乎成了家长的牵线木偶。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之下,孩子不但会变得胆怯,而且,他们的灵活性、主动性都会受到限制,表现得木木的,缺少灵气。
对此,家长要想办法释放自己的焦虑,把自由还给孩子,同时还要引导孩子:
“大胆做!做错了妈妈帮你。”
“老师说你今天上课举手发言了,真棒!”
“学校有兴趣小组吧?妈妈建议你报名参加,培养兴趣,还能认识新伙伴,好不好?”
引导一个胆怯、自卑的孩子变得胆大、自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同时,家长还要对孩子多一些同理心,试着共情、理解和安抚孩子的恐惧和不安,让孩子感受到他在父母这里是安全的,他所有的情绪都是会被接纳的。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才有能量去观察、探索他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