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是不是很不情愿

懂得分享,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愿意分享的人往往更容易和他人建立友谊,更容易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所以,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爱分享的品质。但是,家长们也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多数孩子是“自私”的,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书籍和他人共享。为此,不少家长感到十分担忧、生气,甚至还会责备孩子:

“你这么自私,没人愿意和你玩!”

“给小妹妹玩一会儿怎么了,你怎么这么小气?”

“你真自私,没人喜欢你。”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是否愿意就自作主张,把孩子的东西拿出来给其他孩子玩,或是干脆送人。家长的这类言行不但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不愿分享,而且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到了五六岁的时候,才愿意主动分享,而在这之前,孩子想得更多的是“这是我的”。恰恰正是这种“占有”行为,帮助孩子逐步感受到“我”的存在,进而促进“自我”的诞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孩子的“自私”恰恰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稍大一点的孩子仍不愿意分享的话,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分享的真正意义。很多孩子往往把大人口中的“分享”看成是一种“失去”——自己喜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这个玩具能给弟弟玩一会儿吗?他玩一会儿就还给你。”

“宝贝,你可以和小丽一起来读这本书,然后说说你们都读到了什么。”

“爸爸上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读书小组,每个人分享一本书,就可以读到其他人分享的另外几本书,特别棒!”

还有的孩子比较谨慎,自己十分珍视的东西就是不愿意让别人碰。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把分享的自主权交给孩子:

“你不愿意给别的小朋友玩这个玩具也没关系,你自己决定。”

“你是怕这个小朋友弄坏你的小卡车吗?那就把它收好,遇到喜欢的小朋友再一起玩吧。”

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分享,不但很难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乐趣,而且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以下想法:“爸妈更喜欢那个小朋友,并不喜欢我。”“我以后要主动把玩具给别人,爸妈才会夸我,别人才会喜欢我。”“喜欢的东西我一定要藏好,不然就会变成别人的了。”

也有一些孩子,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他们眼中,所有的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他们不仅不愿意分享,而且还会把别人的好东西占为己有。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提早进行引导。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请他帮忙给大人分发水果。可以把一个水果切成几块,然后告诉孩子:“这一块是宝宝的,这一块是爷爷的,这一块是奶奶的,把爷爷奶奶的给他们送过去吧……”这样,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爱分享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发现分享的乐趣时,他就会变得更大方。

要想培养孩子愿意分享的品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与他人的分享中“有所得”,让孩子发现分享的乐趣。比如:

“你喜欢佳佳的变形金刚呀?那你问问他,可不可以用你的乐高和他交换变形金刚玩一会儿。”

“你有两块葡萄味的糖果,要不要和丽丽换一块夹心的?”

“你手里的芭比娃娃是阳阳给你的?那你想不想送她一块蛋糕,感谢她让你玩了一上午的娃娃?”

引导孩子感受分享的乐趣,就会在无形中鼓励孩子更主动地去分享。一旦孩子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许,强化孩子对这种行为的认可。

虽然分享是美德,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但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如果孩子一时不愿意与人分享,那可能是时机未到,或是家长需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式,千万不要粗暴地给孩子贴标签,指责孩子“自私”“小气”“不讨人喜欢”,更不能强迫孩子被动地与人分享,甚至是自作主张地拿孩子的东西送人。这些做法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越来越抵触分享。

父母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通过分享实现共赢,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他也拥有不分享的权利。要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种平等的礼尚往来的互惠关系,是朋友之间发自内心的诚挚邀请,而不是委屈自己,单方面地付出去讨好他人。只有孩子真正懂得分享的意义时,他才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多的朋友。 3NdADfhj7GwNkTrm/PhZT6SqW0U7/DHIkJLgpJWvH96VQDcLFS/QQYLMsPShVh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