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太抱着佳音在一边看热闹,腰板挺的笔直。
儿子多,人丁兴旺,就是她们李家最大的底气。
李老二拿着村长给他的名册和炭笔,在衙役到来之前就已经算好了每户要缴纳的粮税。
清水村人口不多,所以府衙只派了两个衙役过来。
大老远的,众人就看到村口一辆驴车晃晃悠悠过来了。
待驴车到近前,车辕的两个衙役跳了下来,一个高瘦,一个矮胖,看上去颇有些喜感。
“呦!你们村儿今年倒是痛快,没用我们挨家挨户去催。”
高瘦的衙役一脸的尖酸刻薄,说话阴阳怪气。
矮胖的衙役没说话,沉着脸走到离他最近的一袋粮食旁,抬脚踢了踢。
“今年收成不错啊,那税粮可得交足了,别仗着当过兵就同朝廷耍赖,占便宜。”
“官爷可真会开玩笑,我们村年年税粮可是交的最足了。当年我们能为朝廷流血,如今还能差几斤粮食了。”
村长听他们说话不好听,心里有气,回应也是硬邦邦。
其余村人看着衙役,也都脸色不好。
这些狗仗人势的衙役,最不是东西了。
没什么本事不说,平日里倒是打着县官的旗号欺压百姓。
而且,铁打的衙役,流水的县官。
无论县官是清是贪,这些衙役都不受影响,该怎么欺负百姓还是继续欺负。
百姓伸冤无门,也只能忍气吞声。
两个衙役自然见到村民的眼神,但他们却不害怕,眼神依旧十分不屑。
不过被朝廷抛弃的一群废人罢了,能闹出什么幺蛾子,苟延残喘活着就不错了。
高瘦的衙役嗤笑一声,拿出一本册子,上面有清水村的土地人口数目。
“你们村前阵子新落了一户人家?今年秋收没有收成,所以他家明年再开始缴纳粮税。”
高瘦衙役翻了两页,对村长说。
村长点头,望向里李家人。
李老二适时的站出来,手里拎了一筐苹果和梨子,笑着上前寒暄。
“官爷,您说的正是我们家,多谢官爷体谅。这些果子两位官爷收着,路上解解渴也是好的。”
这苹果和梨都是李老四从山上“捡”回来的。
别说是这些衙役,就是俊阳县的县官老爷都不一定能吃到品质这么好的果子。
衙役识货,看出是好东西,顿时眼睛一亮,对待李老二也有了笑脸。
“你小子倒是懂事。”
他拎过筐,颠了颠,更加满意了。
“这都是应该的,官爷大老远过来,实在太辛苦了。
我们这穷乡僻壤没有什么好东西,也只有这果子还算不错了,官爷不嫌弃,就是我们的福气了。”
李老二堆着笑脸,这话谄媚却不让人厌烦,听得两个衙役脸色更好。
矮胖衙役走过来,探头看了看那筐水果,喉头轻轻动了动。
李老二见状,赶紧拿出两个黄澄澄的梨子,在衣服上擦个干净,然后塞到两个衙役手里。
“两位官爷,天色还早,不差这么一会儿,先尝个梨子歇一歇。”
两个衙役自然不会拒绝,大口开吃,清甜的梨子让他们都是喜欢。
李老二趁着这个机会,偶尔闲话几句,很快就有说有笑了。
“官爷有所不知,我们一家也是逃荒过来的,一路过来看到太多饿死的灾民了。咱们这边地里还有收成,我们那边真是野菜野草都没有一棵啊。说起来老百姓要活着真是不容易…”
高瘦衙役听到这话,就问道,“你们家是哪里过来的?”
“塞外,”李老二赶紧应道,“逃荒走了一个月,幸好遇到贵人捎带着我们一家坐船,这才到了这里。”
高瘦衙役点头,叹气道。
“我舅舅家也在塞外,前些日子听到消息的时候,说是人都没了,你们倒是运气好。”
“官爷节哀,我们那边的乡亲是十不存一,活下来的太少了。”
李老二叹气,趁机刷刷好感。
“官爷以后若是想吃些什么塞外的吃食,就来我家坐坐?”
“不过是随口一说罢了。”高瘦衙役几口啃干净手里的梨,然后起身,拍了同伴一下,“去核算一下,早点回去交差。”
矮胖衙役早就吃完了,听他这么说,起身就拿了斗子准备称量粮食。
按照往年的规矩,斗子装的满尖儿,还要踢上一脚,撒到地上的粮食再收起来,就是他们的好处了。
但矮胖衙役刚要抬脚,却被高瘦衙役拉住。
“今年就算了吧。”
矮胖差役皱眉,这“踢斗”是每年必做的。
县官老爷是个精明的,他们平日没多少好处,全凭着秋日踢斗肥肥荷包呢。
高瘦衙役没多解释,照着登记册的数目开始核算各家交上来的粮食。
村民们也不傻,都看出高瘦衙役被李老二“收买”了,赶紧麻利的称量,装袋子,摞上驴车。
待得送走两个衙役,所有人都是兴高采烈抱着节省下的余粮,纷纷像李老二道谢。
“真是多亏了雨生,否则咱们今年又要被多扣粮食啦!”
“是啊!雨生可真厉害,帮我们省了好些粮食!”
“李家这一家子都是好人啊,这几天帮了我们太多了!”
听着村民们一句又一句的夸赞,李家人都是高兴,忙活一上午的疲惫也瞬间散了。
下午时候,村民又往李家送了一波东西。
家里田地多的就给十斤二十斤的高粱,家里日子不好过的就是干菜蘑菇之类,总之都是尽了心意。
李家也都大方收下了,让村人更觉得李家实在可交。
缴完粮税的第二天,气温骤降,一场秋雨卷着凉意倾泻而下。
村民们可以在家安心躲雨,但刘家却是彻底傻眼了。
之前他们一家要应付粮税,在郭氏日夜催促下刘铁柱才不情不愿的去地里收了一部分粮食回来。
本想着粮税交完了,剩下的粮食再慢慢收。
没想到,这场秋雨直接打破了所有计划。
“我是造了什么孽啊,摊上你们这群败家玩意儿?好好的粮食不去收,全让雨拍了…”
郭氏想到地里没来得及收的粮食,坐在炕上拍着大腿哭嚎。
收的那点儿粮食全缴了税,家里一点儿存粮都没有,他们一家子冬天可怎么过啊!
“娘,你这话说给谁听的?铁柱本来就腰疼,能把缴税的粮食收回来就不错了。反倒是二弟还一直在县城鬼混,什么都没干呢!”
素娘听郭氏这么说,当即就不乐意了。
刘来福的媳妇春红,一听也不高兴了。
“大嫂,来福是去县城找吴二帮着教训李家,可不是鬼混!再说,我看大哥的腰早就好了,不就是偷懒不想干活嘛,找什么借口?”
“你瞎说什么?你家男人奸懒馋滑,整日就想着从娘那里骗钱花,你还有脸说我家铁柱!”
素娘仿佛被戳到痛脚,说话越发难听。
春红一张大饼脸气得发青,她说不过素娘,索性上手,借着体重优势把素娘摁在炕边儿打。
郭氏也不劝架,反而抄起鸡毛掸子,两个媳妇一起教训。
刘家的叫骂吵嚷声传出老远,路过的村民听到,都一脸嫌恶得躲远一些。
“吵什么吵,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刘铁柱在炕头睡觉,突然被吵醒,怒骂道。
“有能耐找李家去打,要不是他们家看热闹,不肯帮忙出力,咱们家粮食能收不回来吗!”
这倒是提醒了郭氏,冲着李家的方向大骂。
“狼心狗肺的东西,连亲戚都不帮,早晚断子绝孙!”
刘家的邻居听到这话,越发厌烦刘家,到底谁没良心,这刘家真是一点儿数都没有…
李老太不知道刘家的破事儿,她正一边哄孙女一边做针线活儿。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天气以后只会越来越冷。
佳音的衣服有些薄,李老太就找出前几天买的布料和棉花,想给孙女做几身小衣裳。
佳音躺在烧得暖乎乎的炕上,觉得自己像一块煎饼,这面糊了,另一面还没熟。
“咿呀呀!”佳音扔了拨浪鼓,冲自己奶奶伸手。
李老太赶忙放下缝到一半的衣服,抱起孙女轻轻晃悠。
秋收的活儿都做完了,李家人也没窝在屋里闲着。
老少都拎着斧头绳子进山,准备多砍点木柴,留着冬天烧。
之前得了李家帮忙的村民,看到李家人上山砍柴,纷纷拿了自家的斧头也跟来了。
人多好干活儿,短短一日功夫,就砍了一大垛的柴火。
家仁带着几个弟弟把有些湿的柴火,摆在空地上晾干,再整齐垛在院子外。
这一早,李老四背着弓箭准备上山打猎,下过雨后山上那些野物行动不便,更容易猎到。
“秋生哥,我们来啦!”
几个村里的小伙子也是穿戴利落,拿着弓箭柴刀的,跑来李家,各个脸上都是兴奋之极。
先前一起砍柴,李老四随手打过山鸡兔子,精湛的箭术可把他们羡慕坏了。
缠磨了很久,李老四才答应带他们一起上山。
“都吃饭了吗,没什么事,咱们这就走。”
李老四检查了一下箭筒,带着小伙子们上了山。
家喜和家安闹着要跟去,结果李老四只带了力气大身手好的家义。
家安家喜很是沮丧,结果被陶红英叫去灶间,一人塞了一个烤地瓜就哄高兴了。
李老太抱了佳音坐在炕头上,同来家里走动的妇人说闲话儿。
这妇人夫家姓张,村里人都叫她张二嫂。
说起来,她就是之前李家刚到村里,同李老太说起村里情形的妇人。
李家宴请村里人那天,李二嫂就来帮过忙,同李老太说了好一会儿话才回家。
正好今日闲着无事,她又来找李老太说话,顺便看看佳音。
“老嫂子,你们这大院子,收拾得可真齐整。一看就是会过日子的人家!”
张二嫂一边摇着拨浪鼓逗弄着佳音,一边夸赞。
李老太把佳音递给她,然后低头继续绣一朵小花儿。
“我们家人多,有活儿一起干,很快就能做完了。”
张二嫂闻言,羡慕的点头。
“你们家的小子可真是个顶个的好,别的不说前几日收税粮,有老二帮忙,可是让大伙儿省了不少粮食。老二读过书吗,算账记账真是一把好手。”
“没去过学堂,不过是在家学过几日罢了。束脩太贵,家里日子艰难,实在拿不起。”李老太随口应了两句。
张二嫂点头,“可不是嘛,我娘家有个侄儿,在县城读书,听说一年最少要花十几两。
我哥哥嫂嫂为了供养这一个孩子,天天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有一点儿银钱和吃的,都惦记着给儿子送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李老太刚要应声,抬头就见院子里来回搬木柴的大孙子一眼,心头一动。
家仁已经十二岁了,从小有他爹教着识字,平日里也最喜欢读书。
若是塞外没有兵乱,她也是打算送他去学堂的。
如今已经落脚扎根儿,倒是可以重新再考虑一下了。
“读书是好事,若是考中了,以后可以做官儿。”
李老太回过神,轻笑着对张二嫂说。
“对对,我嫂子也是这么说。”张二嫂脸上带了三分得意,显见对侄儿读书也是与有荣焉。
佳音听着两人说话,大眼睛骨碌碌转着,猜到奶奶肯定是想送大哥哥去读书了。
她一边配合着张二嫂的逗弄,伸手抓拨浪鼓,一边盘算着再从空间拿出点什么能卖钱的东西。
家里钱多了,供孩子读书也就更有底气啊。
“我家之前打了不少黄豆,现在正是做黄豆酱的时候,这几日,我就要动手了。老嫂子,你家做酱块儿吗,要不要一起啊?”
张二嫂看李老太盯着窗外,又有些走神,就唤了她一声。
李老太赶紧应道,“好啊,到时候咱一起做酱块儿,记得提前说一声,我好让红英泡豆子。”
“那敢情好,你家院子宽敞,还有两口大铁锅,我干脆拿了黄豆过来一起煮吧。顺便就放在你家院儿里一起晒了。”
张二嫂越说越觉得可行,恨不得现在就回家搬了豆子,在李家打酱块儿。
李老太倒也不讨厌张二嫂这风风火火,直来直往的性子。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张二嫂才摸了摸佳音的小脸儿,依依不舍的回家去做饭。
陶红英和赵玉茹在山脚附近采了一小筐蘑菇,回来晾好后就准备做晚饭。
佳音小嘴儿吐着口水泡泡,非要陶红英抱着,陶红英索性背着佳音做饭。
趁着陶红英切菜,佳音就偷偷往锅里放大米,最后一锅本该稀溜溜的米粥煮好后,就又浓又稠。
李老太下地,看到那锅粥,已经见怪不怪,抱过孙女就坐在饭桌前。
李家人陆陆续续回来了,大家凑在一起正式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