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三板斧”之文学常识

无逻辑知识点的克星——“三板斧”

“对付”没有逻辑的知识点、抽象的知识点,可以使用“三板斧”。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具体学习如何使用“三板斧”。

掌握“三板斧”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识记文学常识,还能够帮助我们记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点,甚至这种方法在我们日后参加社会类考试时同样适用。“三板斧”就相当于我们学习上的一个基本功。

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直接记忆知识点就好,没必要多此一举使用“三板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下列题目,如果之前记忆的时候你没有使用“三板斧”,现在是否还能选出正确答案?

下列诗人和雅称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李白——诗仙 李贺——诗佛

B.王昌龄——七绝圣手 孟郊——诗豪

C.贺知章——诗魔 杜甫——诗圣

D.王勃——诗杰 王维——诗佛

对于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如果我们不使用方法,只凭反反复复背诵去记忆,即便当时好不容易记下来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容易混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脑海里并没有建立起一条可回忆的线索。当两个名词间存在着逻辑关联时,我们还能够通过逻辑线索去推理一下,如若它们不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我们就会特别容易遗忘。

在我们的学习中,大量的知识点是不存在逻辑上的关联的。比如,某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个化学离子是什么颜色等这样的知识都是无逻辑的。

记这类知识点,我们就会觉得困难,还特别容易记混。而“三板斧”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在两个名词间建立一条记忆线索,让我们日后一看到其中某一个名词,马上就能想起另外一个名词是什么,而不是像直接记忆那样,当时觉得记得很牢固,使用时能不能想出来完全靠运气。

“三板斧”是哪三板斧?

说了这么多,这“三板斧”究竟是哪三板斧呢?它们分别是 替换、望文生义以及谐音 。“三板斧”在我们记忆中文,尤其是记忆没有逻辑的知识点、抽象的知识点时,作用非常显著。

“三板斧”之一——替换

替换是我们平时运用最多的方法。

比如,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写过一首《地名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两宁四西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诗中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西、广东。这种用一个字来替代原本要记忆的一个词,也就是用更加简单的内容来帮助记忆原本复杂一点的知识点的记忆方式,我们称之为替换。

周恩来总理的《地名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 指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五江云贵福吉安: 指江苏、浙江、江西、黑龙江、新疆、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两宁四西青甘陕: 指宁夏、辽宁、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

还有内台北上天: 指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当我们遇到要记忆的内容是比较熟悉的,用一个字就能够回忆出全部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替换的方式。

“三板斧”之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指的是对要记忆的文字进行理解加工或者想象加工。 当我们看到某个名词或某个地名时,可以试着猜测它想表达什么,或是它背后有什么寓意。无论猜想是对还是错都没有关系,只要在脑海里对它进行了想象加工,那么我们记忆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比如,我有个朋友的名字叫常国辉,他对自己名字的解释是“常常想要让国家辉煌”。

“三板斧”之三——谐音

谐音指的是利用文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原理,将不熟悉、不好理解的知识谐音处理成好记、易懂的内容。 汉字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字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但是换一个思路,把它的发音稍微转换一下,或是用一个有着相同发音的字来替代,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

比如,有一年我去某地出差,当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广告叫“蟹天蟹地你来了”,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正值秋季,刚好是吃大闸蟹的季节。

“题忘写”,用“三板斧”

知道了这“三板斧”是什么,那我们如何去记住它呢?我们可以将它概括成“题忘写”。

“题”——“替”,“替换”的“替”;“忘”——“望”,“望文生义”的“望”;“写”——“谐”,“谐音”的“谐”。

将“替”“望”“谐”抽取出来,用的就是替换的技巧,但这三个字还是不好记忆,借助谐音,我们再次把它们处理成好记忆的“题”“忘”“写”。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忘写”,记住“三板斧”分别是替换、望文生义,以及谐音。

如何使用“三板斧”?

在“三板斧”的实战过程中,有时候是独立使用其中一种,有时候则是综合运用几种,接下来我们来实战一下。

Q 中国的第一部字典是什么?

A 《说文解字》。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新华字典》,其实不是,《新华字典》是现代的产物,《说文解字》才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我们如何通过望文生义来记忆它呢?我们可以对《说文解字》的名字进行解释,得到的结果就是——字典,这样我们就通过它的名字的表面含义,把它跟字典建立起了一个关联,完成了记忆。

Q 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什么?

A 《史记》。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纪传体”。“纪”表示记录的是跟帝王相关的事情;“传”表示记录的是普通人的事情。因此“纪传”这两个字,表示记录的是皇帝跟普通人的事情。所以怎么去理解《史记》这个名字呢?我们可以理解为记录历史就是记录皇上跟普通人的一些事情,这样我们就能够记住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应的就是《史记》。

Q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A 《春秋》,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史编著而成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编年体”。编年体指的是根据年份去编排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它的特点是按照时间线索记录。

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如何根据望文生义记住呢?我们看到《春秋》,立马就会想到春秋时期,想到春秋时期写编年体史书,记录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把“编年体史书”跟“春秋”建立起联系。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思路。在古代,人们一般用春、秋这两个最重要的季节来表示一年的时间。既然编年体史书是按照年份编排的,那么“春秋”这个名字,我们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 春天和秋天 。这个就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想象去加工理解。

上面两种思路,不管采用哪种,只要能够把“《春秋》”跟“编年体史书”建立起一个唯一对应的关系,以后再看到“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自然而然就能回忆起《春秋》。

针对这种常识类的知识点,我们如果不去处理它,就特别容易记串。但是有方法的话,记起来就会特别简单,而且不容易混淆。

中国四大古典名剧

《西厢记》《牡丹亭》

《长生殿》《桃花扇》

Q 《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A 王实甫。

针对这类知识点,替换显然不适用,因为“王实甫”这个名字大家不是很熟悉,用“实”或者“甫”来替代它都不太好记。那么望文生义是否可行呢?显然也不可行。“王实甫”这个名字,我们既无法理解它背后的含义,也无法赋予它新的含义来让它跟《西厢记》产生联系。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谐音的方法。

《西厢记》,看到“西厢”两个字,我们立马能够望文生义想到“ 西边的厢房 ”。可如何将“西边的厢房”跟“王实甫”联系在一起呢?我们可以采用谐音的方法对“王实甫”这三个字进行一番处理,很容易就得到了“ 王师傅 ”这个词。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了:

于是,我们就能够记住《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Q 《牡丹亭》的作者是谁?

A 汤显祖。

针对《牡丹亭》,我们可以取“牡丹”二字来替代《牡丹亭》,很容易就想到“ 周围种满了牡丹的亭子 ”。

而对于“汤显祖”,我们同样既不能用替换,也不能用望文生义。所以,我们依然采用谐音的方法。“汤显祖”,我们可以谐音处理成“ 汤现煮 ”,然后想象一下:

通过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很容易就能记住《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了。

Q 《长生殿》的作者是谁?

A 洪昇。

看到《长生殿》里“长生”两个字,我们立马会想到“ 长生不老 ”,而想要长生不老就需要吃补品,吃什么最有效呢?通过谐音的方法,我们把“洪昇”转化成“ 红参 ”,这样我们就把《长生殿》跟“洪昇”建立起了关联:

Q 《桃花扇》的作者是谁?

A 孔尚任。

怎么将“孔尚任”跟《桃花扇》联系到一起呢?《桃花扇》,我们可以想象是“ 一把画着桃花的扇子 ”;“孔尚任”可以谐音处理成“ 孔商人 ”,就是一位姓孔的商人。把它俩关联起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场景:

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就能将《桃花扇》跟“孔尚任”关联起来记忆了。

小贴士
如何训练快速地找到合适的谐音词?

方法很简单,当你看到一个名词,不知道该把它谐音处理成什么的时候,可以借助拼音输入法,看它在发音相近的情况下会给你什么词语选项,然后看哪个比较容易让你跟标题产生联想,就选择哪个。练习得多了,慢慢地你就会反应得越来越快。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很广,不光记中国四大古典名剧的作者有效,对于记忆国家首都、其他作品的作者同样有效。即使是下面这类知识点,用这种方法记忆起来也没什么难度。

Q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谁?

A 毕昇。

“毕昇”,通过谐音,我们能够想到“ 毕生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句话给“毕昇”和“活字印刷术”建立起关联:

正是有了毕昇对于活字印刷术的执着研究,我们现在才能够方便地出版各种书刊,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传承。

Q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谁?

A 蔡伦。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我们现在方便地用纸张记录文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如何用谐音给“蔡伦”和“改进造纸术”建立关联呢?

看到“蔡伦”的“伦”字,我们能够想到哪一个具体、形象的物品?是不是第一时间会想到“轮子”的“轮”,或者“轮船”的“轮”?那么“蔡”呢?通过谐音,是不是可以把它处理成“彩色”的“彩”?“彩色的轮船”或者“彩色的轮子”要画在哪里呢?纸上。所以,通过这样的谐音关联,我们就能记住“蔡伦”对应的是“改进造纸术”。

如果我们对“蔡伦”这个名字比较熟,那就可以用一个“蔡”字来替代“蔡伦”。我们可以将“蔡”字谐音转化成“菜籽油”的“菜”,也可以谐音转化成“才子”的“才”,当然“裁纸”的“裁”也可以。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轮”跟“纸”组合在一起,成为“轮子”。无论我们用哪一个方法技巧,只要能给“蔡伦”跟“改进造纸术”建立起关联就可以了。

通过上述这些案例的实战记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用“三板斧”,即替换、望文生义、谐音记忆文学常识时,可以根据情况依次使用这三种方法进行记忆。

当看到特别熟悉的名称时,可以优先考虑使用替换的方式。

如果替换行不通,这个名词我们又不太熟悉,可以换成望文生义试一试,根据它的表面字义,或者赋予它一个新的含义,把它记下来。

如果依然行不通,就可以使用谐音的方法,这个方法一定可以。

只要方法用得对,最终你会发现,借助“三板斧”,所有的文学常识都有办法记下来。 /+vPtGDVXZCs67ipqEWUhaQulvD06sXR5xQBnZX2WUpXIylj/GuroPhZivzdP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