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果屋

在一堆榛子里总能发现一颗里面生虫子的。咬开后,味道苦涩,里面只剩被蛀空的果仁或一团潮湿的碎渣,有时甚至还可以看到里面的“住户”,通常都是一只头部发黄、没长脚的白色小虫。

一颗榛子如果生了虫,那么它的壳上可能会出现一个小洞,也可能没有。但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榛果壳上既有小洞,壳里又有幼虫。

橡果也是如此,但跟榛子稍有不同。从榛子树上能摘到有虫眼的果实,可在橡树枝上却见不到,只能去地上寻找它们。

下面就是关于长虫子的榛子和带小孔的橡果的故事。

那就让我们从榛子说起吧。

初夏时节,一只甲虫从地底钻了出来。它个儿不大,身披一层浅棕红绒毛,上面有些许斑点。它的跗节很有劲儿,抓东西的时候就跟粘住了一样,但这却不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它有一个长长的鼻子,比身子短不了多少,而且还很细,比马鬃略粗。这只甲虫就像擎着长矛一样把这根鼻子指向前方。

不过,这可不是什么真的鼻子,甲虫是没有这种器官的。在放大镜下,它的大头一览无余。原来,在这根鼻状喙的最前端是一张嘴,那里还长着很小的颚以及甲虫类昆虫嘴边都有的东西,在鼻状喙的中间还有两根弯曲的触须,而它的眼睛就长在触须的根部。由于甲虫脑袋向前突出得过于夸张,所以从外表上看,的确就似长了根尖吻或象鼻。

这类甲虫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象鼻虫或象甲虫。象鼻虫种类繁多,约有三千五百种

象鼻虫在爬行时总摆出一副高雅的姿态,不慌不忙。不过,话说回来,它就算想急也急不来,因为“鼻子”太长,跑不起来。

太阳底下十分温暖,象鼻虫也晒暖和了,于是便张开鞘翅,伸出翅膀,舒展片刻后又收了回去,就像在阳光下伸了个懒腰。

在又黑、又闷、又潮的土中待了这么些天,如今能晒晒太阳也挺不错。

从一堆灌木丛挪到另一堆,从一片树叶跳到另一片,象鼻虫时而在爬,时而在飞。尽管它飞得并不好,但在灌木丛中行走,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的本事还是有的。

就这样,半个夏天过去了。

坚果屋大师

榛子成熟了。于是,象鼻虫搬到榛树上,在一颗颗榛子上爬来爬去。

榛子的外壳虽硬,但里头的果仁却很好吃。对象鼻虫的白色宝宝来说,这里称得上最佳住所,只是这种户型的房子没装门,进不去。

于是,象鼻虫便开始造门。要知道,在榛子壳上开扇门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

象鼻虫先爬到一颗榛子上,然后又移到了另一颗上面。它用喙的末端触碰榛子壳,好像在探查什么——碰一碰,不行,转身走了;然后又到旁边的地方碰一碰,不合适,又走开了,接着再继续去其他地方碰碰运气……

你可能会觉得象鼻虫很挑剔,可它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随随便便就找个地方给幼虫住下吧。那个榛子说不定是坏的,又或者,看上眼的“房子”被人捷足先登了。正因如此,以榛仁为食的象鼻虫才会在不同的榛子间爬来爬去,寻找宜居之所。

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榛子也挑好了,门的位置也确定了。

光找到地方是不够的,还必须打个洞,然后再给榛子屋开个门。

那这扇门该怎么做呢?究竟要用到哪些工具呢?原来,象鼻虫喙的末端长有两片颚,其实就是两块甲壳质的薄片。尽管它们的尺寸非常小(必须盯着喙的末端才能看清),但质地却十分坚硬。因此,无论遇到什么糟糕的情况,象鼻虫都会用它们来啃咬榛子的外壳。事实上,即便面对刚长熟的榛子,象鼻虫颚的硬度也毫不逊色。

由于象鼻虫的颚位于喙尖,所以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个工具,就不得不保持垂直向下的姿势。但问题在于,它的喙几乎跟身体一样长,因此,这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象鼻虫用脚把身子支了起来,在我们眼中,就像是踮起了脚。与此同时,它还把头努力朝下垂。由于喙本身就长在头前的一个突出部分,所以只要象鼻虫把头往下一压,喙尖自然而然就会指向低处。

随着象鼻虫把身体越抬越高,它喙尖的位置也越降越低。最后,它的颚终于碰到了榛子的外壳。

现在,这只专吃榛子的虫子就像是用屁股坐着,不仅后足牢牢地抓着榛子壳,同时,弯下的喙尖也抵在壳上。它的两只前足悬于空中,中足勉强站在榛子上。就这样,象鼻虫以一种吃力的姿势开始了钻眼工作。

象鼻虫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抓住榛子。它那根极富弹性的长喙仿佛一只被压变形的弹簧,随时都可能弹开。此时,后足一直在打滑,前足则因用力过度而止不住地颤抖。

颚的进展很慢,毕竟榛子外壳可不好啃。它的长喙有时朝右偏,有时又向左转,一直都在啃呀啃……

一个小时过去了,榛子壳上出现了一个小坑。接着,又过了两个小时,这个小坑明显变深了。最终,小坑变成了小洞。

门做好了!从现在起,象鼻虫的工作进度可以加快了,因为钻进榛子仁可比咬开榛子壳要容易多了。

象鼻虫造的这扇门其实很小,它自己都爬不进去,反正就是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这座屋子毕竟不是为它自己准备的,而是母亲给孩子准备的婴儿房。确切地说,这地方只能给一个宝宝居住。

将长喙从榛子中拔出来后,雌象鼻虫转身背对着壳上的小洞,接着,它将从腹部末端伸出的一根细管直穿小洞,一直插进榛子内部。

然后,一颗卵就顺着这根产卵管滑进了榛子屋。

未来的小房客业已入住榛子屋。于是,象鼻虫妈妈便开始寻找新的榛子。因为它还有很多卵待产,所以对这类公寓有着迫切的需求。

象鼻虫的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毕竟世事无常,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在使用长喙钻洞时,任何操作上的失误对象鼻虫而言都是致命的。

尽管不曾亲眼看见象鼻虫出现失误的场景,但我在树林和花园里的确发现过一些姿势奇怪的象鼻虫:长喙卡在榛子里,身子悬空,就好像被大头针给钉住了。

象鼻虫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这倒也不难猜。很可能是因为在钻壳过程中足底打滑,再加上它的跗节又没能抓牢榛子。于是,象鼻虫的长喙立马就被弹直了,身子也跟着被抛了出去……

这会儿,可怜的虫子开始拼命蹬腿,甩动触须。那它到底该怎样自救呢?如果想要拔出长喙的话,它就必须把腿支在榛子上。然而,不管悬在空中的象鼻虫如何摆动,它的腿始终都无法够到榛子。

在树林里发现的这种象鼻虫都是死了的,但我在家看到的却都是活着的,因为我一天要察看饲养笼好几次,所以一般都能及时救下它们。我习惯用镊子把象鼻虫的长喙从榛子里小心翼翼地拔出来。获救后,小虫子就开始整理身子,摆弄触须……

过了五至十分钟,象鼻虫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爬行。

象鼻虫的幼虫从卵中孵出来后,就一直被食物包围着。虽然它还没有脚,但只需稍稍动动身体,再张张嘴,食物就会自动来到嘴边。

幼虫一边吃一边长,可无论它怎么胡吃海塞,终究吃不完整个榛子仁,毕竟食物过于充足。大约一个月后,幼虫就长大了。这时,它开始在榛子里翻来覆去,接着又爬到榛子的底部,这个地方在外侧刚好被萼所覆盖,所以没那么硬。

可幼虫怎么会知道这些呢?又没有谁事先告诉它,榛子壳哪个部分比较柔软。尽管如此,它仍能找到正确的位置。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费多少脑子。榛子里面虽说不上非常宽敞,但花萼覆盖住了很大一部分的榛子外壳;幼虫只需把头转向榛子屋的底部,然后再稍往前拱拱,一下就能找到那个地方。

现在,幼虫准备正式离开自己的住处,于是,开始啃起榛子壳来。

但待在榛子屋里有什么不好呢?坚固的榛子壳可以抵御敌人,再说严冬也即将来临。可幼虫却偏不按套路来,非要急着出来。

幼虫在壳上咬出了一个小圆孔。小孔里面比外面大一些,而且边缘光滑得就像被打磨过。小孔本身并不大,只比幼虫的小脑袋宽点儿。可问题是,虫子的头径只有躯干的三分之一,头可以伸过去,至于身体,那就不好说了。

或许大家都见过有虫眼的榛子,甚至还曾咬开过带虫的榛子。如果是这样,那可以试着回忆一下,是壳上的孔大还是榛子里的虫子大。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二者(前提是要在不同榛子之间作对比),那大概就能发现幼虫比小孔大得多。这只胖胖的虫子竟能从如此狭窄的小门里钻了出来。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幼虫拥有的出奇柔软的身体,就是答案。

幼虫先在壳上啃出了一个小孔,这样就可以把头伸出去,而且它的头上还披着一层坚硬的角质外壳,仿佛套上了一个坚固的护盔。

幼虫没有足。在它柔软洁白的身体上也看不到毛刺或小钩,所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它固定在榛子的内壁,况且,它也用不着费这工夫,只要能啃出可以挤出自己脑袋的小孔就行。

幼虫把身体先弯曲,再挺直,然后又弯曲……它的颚由于用力的缘故一直张着。就这样,幼虫的上半身开始伸展。它柔软的身体蜷缩在狭窄的孔洞中,一点一点地往外挤。

此时,幼虫已经把头和胸挪到了榛子外面,紧接着,这两部分又重新鼓了起来,开始变粗……

最后再使把劲儿,幼虫终于自由了!

自然界中,动物爬进窄缝或小孔的情况并不罕见。老鼠可以挤进容得下其头部的任何缝隙。伶鼬、白鼬和黄鼬也拥有同样的本领,换言之,只要头能钻出去,柔软细长的身体也挤得过去。

其实,我们可以猜到榛子里面发生了什么。通过不停地弯曲挺直、收缩膨胀,拉长缩短自己的身体,幼虫把身体的前部变得又长又细,胸部也挤过了小孔,此时,它的一部分内脏被挤压,另一部分则被推到了身体的后部。

后来,它身体的中部也开始变细、变长,而已经挪到外面的身体却重新膨胀了起来,先前被挤压的内脏又回到了原位,而身体也有了足够的空间。这样一来,象鼻虫索性把身体末端的内脏都吸了回去,然后再一缩,便整个顺利地滑出了小孔。

一次,我幸运地看到一条幼虫正从榛子里挤出来。虽然过程不是很完整,但关键环节在……一连好几个小时我都在盯着榛子,等幼虫探出脑袋和一部分身体。待时机成熟,我立刻就把榛子移至事先准备好的夹盘上并锯开了它。

一个绝妙的场景映入眼帘。幼虫好像被从中间夹住了,头和膨胀的胸部在外侧,肥大的腹部在榛子内侧,看上去就像一个奇怪的数字“8”:上半部分几乎是一个圆形,下半部分则是宽而紧绷的中部,呈扁长的椭圆形。

幼虫从来不会在自己家门口多停留一秒。倒不是因为它自己着急,而是因为没有办法抓住榛子壳,所以掉了下去。

幼虫是从三四米高的地方掉下去的,对人类而言,就如同从一百五十层楼的屋顶上摔下来,而幼虫的体长也就一厘米左右。

幼虫没有摔死,甚至都没受伤。柔软而轻盈的身子从任何高度掉下来都不碍事。

幼虫落地后爬了一会儿,很快就找到了合适挖洞的地方。虫子钻进去后便要准备越冬。翌春,幼虫开始化蛹。几周后,一只长着长鼻子的虫子从洞里爬了出来。

有时,榛子在幼虫离开之前就从树上掉落下来。那样一来,幼虫就用不着“跳楼”了,它可以从榛子壳直接滑到地面。

但不管怎样,幼虫是一定要离开榛子的。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幼虫会化蛹,蛹会变成象鼻虫,象鼻虫是无法从榛子里爬出来的,何况它还没长出可以用来造门的工具,就算是用坚硬的颚也只能钻出一个极小的洞。不信可以试试——先用小钻头开一个洞,然后再看看穿着厚壳的象鼻虫能否挤出去。

所以说,只有幼虫才能从榛子里出来。

幼虫在春天才会化蛹。在榛子里过冬似乎比在地下更舒适,幼虫在榛子里受坚硬的外壳保护,倘若在地里,则只能无遮无挡地躺着。幼虫完全可以在榛子里越冬,只在春天化蛹之前钻出去。这办法似乎既实用,又简单。

简单是简单,但并非完美。事实上,无论如何幼虫也不能在榛子里过冬。因为,榛子一旦落到地上,很快就会变成危险场所。老鼠和田鼠都喜欢这种美食,獾和熊也不会拒绝。若榛子屋恰好引来了敌人,那幼虫可是会送命的。

好了,现在来说说栎实象鼻虫的故事。

在讲之前,应该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以坚果为家的甲虫。它们是近亲,干的活儿也类似。前者的幼虫生活在榛子里,而后者的幼虫生活在栎实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叫作榛实象鼻虫和栎实象鼻虫。当然,它们还有更长、更正式的学名。

榛实象鼻虫和栎实象鼻虫的生活方式没多大区别,且二者在外形上也非常相似,只是前者稍小一点儿。榛实象鼻虫的触须生有浓密的绒毛,但栎实象鼻虫触须上的绒毛则较为稀疏,触须本身也更细一些;此外,前者在鞘翅接缝的末端还长有直立的刚毛,而后者却没有。

我们不仅能在春、夏两季看到栎实象鼻虫,在秋天也可以。

那怎样才可以找到它呢?在森林里散步时,去栎树上找这种甲虫吗?要知道,树林里的栎树本就不多,况且也不是每棵栎树上都生活着栎实象鼻虫,即使有,数量也达不到成千上万的地步。因此,在观察栎实之前,首先要确定树上是否有这种象鼻虫。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找到藏在树枝和树叶上的象鼻虫。我们只需在树下铺一块防水布或床单,然后猛烈地推一推树干、晃一晃树枝。不一会儿,毛毛虫、甲虫、蝽虫以及其他小动物都纷纷掉了下来。如果在这些虫子里一只栎实象鼻虫都没有,那就意味着它们不在这棵树上,需要去其他结了栎实的树上找。相比之下,寻找榛实象鼻虫可不用这样费劲,只要仔细观察带榛子的树枝就行。

栎实象鼻虫对栎实的挑剔程度不逊于榛实象鼻虫选择榛子。它们会从栎实的萼部到顶端仔细地察看一番。如果这个栎实合适,就开始钻孔。

在钻孔的过程中,它采取和榛实象鼻虫一样的姿势,也是慢条斯理地展开工作,有时还会同样因为弹起的长喙而被抛到空中,白白丢了性命。不过,它也有自己的特点。毕竟,栎实与榛子是不同的果子,既然房子不同,那么其中的生活也自然是另一番景象。再说,住在里面的房客也不是一类虫子,它们各有各的习性。

栎实象鼻虫钻透栎实外壳后,就会在上面留下一个小点,而且周围还有一圈褐色的环。通常在绿色的栎实上可以看到这种斑点,在已经变成褐色的栎实上同样可见。

要知道,这种象鼻虫可不会随便在栎实上找个地方就钻洞,它只在萼部(壳斗)附近打孔,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地方寻找斑点。有时,象鼻虫还会在萼部凿洞,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然而,有长喙钻过的痕迹并不意味在栎实里已经有住户了。象鼻虫会钻洞,但不一定会在里面产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象鼻虫有时只是想尝尝栎实而已,所以才在上面咬出一个洞。但有时也会出现其他情况,比方说栎实里有象鼻虫不喜欢的东西,于是它就索性放弃了。

那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它工作时候的样子呢?

首先,我们需要剪下带有栎实的树枝,将它静置在水中数天,然后一周之内便可观察到象鼻虫是如何工作的。如果这个小家伙不喜欢这些栎实,那另换一批就是了。

栎实象鼻虫从不轻易在栎实外壳上钻洞。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需要一种更为柔软的特殊食物,且在栎实的基部就能找到。因为在这里没有那种绵密的厚实物质,取而代之的是柔软多汁的细嫩纤维衬垫。此外,这里还是象鼻虫产卵的地方。

单纯在衬垫上打个小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象鼻虫还必须想办法让幼虫过得舒服些,因为这种纤维层会随着栎实果龄的增长而变粗糙。

象鼻虫通常不会在被寄生的栎实中产卵。我们之前讨论过这个问题,果实上的斑点就是一种判断的标识。当然,也不是说有斑点就一定代表栎实被其他虫子占了。象鼻虫可以在栎实上钻孔,但未必每次都往里面产卵。不管怎样,有洞的栎实终究会被淘汰。在给即将出生的宝宝挑选住所时,栎实象鼻虫遵循着十分严苛的标准。

由此可见,栎实象鼻虫可以辨别一个栎实是否被钻过眼。至于果子里面的纤维层合不合适、质地是否粗糙,那又该如何知晓呢?有一个办法可以,那就是尝味道。象鼻虫每次都是这样做的。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象鼻虫和栎实。观察后就会发现,有时钻完洞的象鼻虫不会把产卵器伸进去,意思就是它没有产卵。若是偶尔走神没盯紧,象鼻虫钻破了栎实,便无法得知它在里面有没有产卵。如果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就算栎实里真有虫卵,你也是等不到幼虫自己破壳爬出来的,所以必须进一步切开观察。

不过倒也不必为此感到焦虑。如果确实想培育幼虫,再等它们化为成虫的话,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夏末,我们可以去收集掉到地上的栎实,接着再仔细观察。斑点就是判定依据之一,果实的轻重则是另一个。总的来说,我们不用费什么工夫就能得到长大的幼虫。

外壳上的斑点是象鼻虫爬行通道的端口。可以先把栎实从壳斗中取出,之后再将头发或鬃毛小心地塞进孔中,尽量插到底。完成以上步骤后,再小心地将栎实切成薄片,直至小孔彻底暴露出来。那根提前插入孔洞的毛发主要用以保持在切割过程中不破坏通道的完整性。

我们最好多切几个栎实,切上十几个都行。剖开后,我们就能看到卵被产在纤维层旁边,而在那些没有卵的栎实里,纤维层就显得很粗糙。

因此,只有比较过带卵和不带卵两种栎实的纤维后才能了解具体情况。幼虫吃完柔软的纤维层后,便开始啃子叶。有时,它甚至会吃掉一整颗栎实,最后只留下空空的壳和一堆蛀屑。

有幼虫寄生的栎实没等到成熟就要掉落,但幼虫仍得继续在壳内生长。到了秋天,它就会咬出小孔爬出,再钻入土里,在二十至二十五厘米深的地方挖洞过冬,来年春天便开始化蛹,不久后又变成了象鼻虫。

但有时幼虫整个夏天都待在土中,等再越一次(甚至两次)冬后才化蛹。

栎实中不仅有栎实象鼻虫的幼虫,还可以找到小蠹蛾的幼虫。区分两种幼虫很容易:前者有腿,后者没有;栎实里的小蠹蛾幼虫是淡黄色或浅粉红色的,头是黑色的,而栎实象鼻虫的幼虫是橙红色的,头则是黄色的。

小蠹蛾不能在栎实内部产卵,因为它没有在栎实外壳上钻孔的本事。这种蛾只能把卵产在萼部,孵出的幼虫日后会自己钻进栎实内部。待蛾的幼虫长大后也可以咬出小孔,从里面爬出去。它们钻出的小孔不像栎实象鼻虫幼虫钻得那样圆,而是椭圆形的。

栎实象鼻虫会糟蹋栎实。被这种甲虫啃食的栎实不适合用来播种,而要分辨栎实是否被虫蛀过倒也不难,只需看看有无明显的虫眼即可。不到时候就掉落的栎实要么是有毛病的,要么就是被象鼻虫、蛾的幼虫寄生过。遇到这种栎实,我们都要收集起来并加以销毁。 y/3ScjKuumrHDKhEhH2yBF2bw5Soo0d/+gRXy0JNQaMTWe/8E4XCw2oarkJru+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