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棕黄色的寄生蜂

夏夜的灯光似乎总能吸引各种虫子。虽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上当,但不少飞蛾、小蚊蚋、屎壳郎和各式杂七杂八的甲虫都会一个劲儿地朝着老式煤油灯扑过去!在这些夜间过路者中当然也不会缺少寄生蜂的身影,不过并非所有种类的寄生蜂都会趋之若鹜。

说到寄生蜂的外表,就不得不聊一聊它们独特的产卵器。这种器官有时比它们的身子还要长一到两倍,以致很多人往往误以为这是寄生蜂的“尾巴”。那些不了解昆虫的人肯定会觉得寄生蜂是一种翅膀透明、身体狭长而且还拖着根长长“尾巴”的小虫子。事实上,这样的“长尾巴”并不是寄生蜂的典型特征,许多雌寄生蜂腹部的末端通常只带有一个短短的“尖锥”,甚至某些种类的雌寄生蜂压根儿没有什么“尾巴”。当然,所有的雄寄生蜂都是没有产卵器的。

下面要谈到的寄生蜂只有一根很短的产卵器。这是一种体长不到两厘米的棕黄色寄生蜂,名叫蚜茧蜂 。这种寄生蜂特别迷恋灯泡里发出的亮光。它们从打开的窗户飞进屋来,冲向电灯。一眨眼工夫,它们就不见了。可当你抬头看天花板时,一眼就能看到它们正待在那儿。

一次,我在莫斯科郊外遇见了几十只蚜茧蜂。它们大约在天黑后一小时便开始活动了。那时我在房间里看到有蚜茧蜂在窗外玻璃上爬,于是就出去把落在三扇窗户上的它们都抓了起来。随后我回到屋内继续看书,坐着的时候也还在盯着窗户。等它们再次聚集时,我马上又走出去抓。

晚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些蚜茧蜂,它们数量庞大,值得研究一番。我把它们放在用纱布围住的简易木箱里。其中有一面是玻璃,当作门用。同时,这也是一个“观察窗”,通过它可以看到箱内发生的一切。饲养箱里暂时什么都没发生,蚜茧蜂沿着箱壁到处爬行,清洁着自己的触角和跗节。可在我准备投喂食物的时候,它们却明显变得兴奋起来。

在自然环境下,蚜茧蜂以花蜜为食,所以我打算用蜂蜜喂养它们。可蜂蜜太过黏稠,需要加水稀释。此外,最好不要把装有蜂蜜水的碟子放在饲养箱中,要不然寄生蜂会把自己弄脏,甚至一不小心被蜜水淹死。我把蜂蜜抹在一小块玻璃上,不用很多,两三小滴即可,接着再滴上几滴水,搅拌均匀。这样一来,蚜茧蜂们的大餐就准备好了!

我先把饲养箱的门转向自己,打开后将大餐放在箱底;关上门后,又把箱门转向窗户。

这时,蚜茧蜂为了寻找食物,便朝着有光的地方爬行。

过了一会儿,箱里的蚜茧蜂都凑到了蜜水周围。它们互相推搡着向食物挤去,偶尔有些蚜茧蜂还会爬到其他蜂身上并坐在那儿。

饱餐过后,蚜茧蜂将食物晾在一旁,开始清理身子。它们用跗节和胫节夹住触角进行擦拭,之后还用跗节打理自己的头部,最后再舔干净跗节。它们跟猫一样,时不时就要清洁身体。

蚜茧蜂尤其在意触角部位的清洁。我曾经计算过,在六个小时之内,它前后花了四十二分钟来“梳洗”。

大家对此不必感到惊讶。

因为它们的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要是不慎弄脏了触角,那么蚜茧蜂的这两种感觉就不灵了,几乎如同丧失了与外界联系的器官。

我的房客们继续沿着箱壁四处爬行、进食、清洁自己。不过,我饲养它们的原因可不是只为了欣赏虫子饱餐后如何清洁身上的蜜水。如果是那样的话,养两三只寄生蜂就够了,而我这儿有几十只。

寄生蜂的幼虫是名副其实的寄生虫,它们多以昆虫作为宿主,有些则寄生在蜘蛛身上。蚜茧蜂的幼虫多寄生于蛾类幼虫,多采用体外寄生方式。由于只需把卵附着在毛毛虫 身上,因此雌蜂的产卵器不用太长。

飞天扫帚

既然已经捉到了不少蚜茧蜂,何不趁此好好观察一番呢?我主要是想看它们怎样在毛毛虫的身体上安置自己的后代,出生的孩子又如何长大。总之,我想记录下蚜茧蜂的整个发育过程。

要想实现这个计划,首先得准备好蚜茧蜂和毛毛虫。现在蚜茧蜂倒是挺多,缺的是蛾类幼虫。

隔壁的菜园里种了两垄卷心菜,那里有相当多的菜粉蝶幼虫。但蚜茧蜂对它们丝毫不感兴趣,它们要的是飞蛾的幼虫。

时间来到八月末,这时可别想轻易就找到合适的毛毛虫。因为在选择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比方说蝴蝶的幼虫、灯蛾的幼虫都不能用。大个头儿且拥有鹅绒触感的草纹枯叶蛾的棕黑色幼虫虽然不好找,但如果愿意花工夫,一天内抓上六只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它们鹅绒般的身体太过柔软,就连蚜茧蜂也瞧不上眼,所以不值得一试。

目前已知蚜茧蜂幼虫可以寄生在四十多种飞蛾的幼虫身上。可笑的是,我竟一只也逮不着。

于是我只得去寻找黄地老虎的幼虫。或许是飞行能力极弱的缘故,它们比较少见,可我也没说要抓很多。对我个人而言,因为难找,故而少见。

白天是看不到黄地老虎幼虫的,因为它们都躲在土里。我在杂草丛生的休耕地和秋播地周围的荒地上走来走去,想看看能否找到毛毛虫在夜里活动的痕迹。

我找了好几个钟头,直到傍晚,终于找到了六条毛毛虫。尽管不算多,但也够用。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很清楚哪里可以找到这些小虫子了。黄地老虎一次可产下数百粒卵,可在此前发现毛毛虫的那片杂草地上却仅看到了十来只。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得不到土块下面去寻找,只要把表层土刨开,即可发现黄地老虎幼虫日间的藏身之所。

我弄来了一个大饲养箱,顶部配有玻璃盖,两侧装上了玻璃墙作为观察窗。我在箱底铺上了精心筛分好的泥土,还给里面的一只幼虫准备了鲜嫩的生菜作为食物。

其余的地老虎幼虫则暂时住在另一个饲养箱里,因为今天没有时间制作别的食物,所以我也为它们准备了生菜,毕竟生菜本来就是一种不错的食材。

黄地老虎幼虫待在饲养箱里跟生活在野外没太大区别,它们白天藏在土里,晚上爬出来吃东西。只是在野地里,它们的食物略有不同。在这个时节,黄地老虎的幼虫通常以越冬作物的嫩芽为食,这也是它们被称为冬土蚕的原因。如果秋播地里的黄地老虎幼虫够多,那远远望去就能看到田边有一片片光秃秃的黑斑,因为这些虫子把地里的幼苗都给糟蹋了。要知道,黄地老虎的成虫并不会在秋播地上产卵,那些幼虫其实都是从旁边的田里爬来的。黄地老虎可谓一种不折不扣的有害蛾类。

傍晚,我开始观察它们。由于黄地老虎的幼虫夜里才出来活动,所以蚜茧蜂在白天找不到猎物。很明显,只有等到黄昏和夜晚,黄地老虎的幼虫从土中钻到地表时,它们才能发动攻击。

我打开箱门,让蚜茧蜂跟黄地老虎幼虫共处一室。

蚜茧蜂起初在箱子里飞了飞,便停下来,像往常那样清理身体。它先用跗节捋了捋一根触角,正准备清理另一根时,一条毛毛虫突然就从生菜底下钻了出来。

蚜茧蜂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家伙。我不知道它是看到的还是嗅到的,但这并不要紧。它一边舞动着又细又长的腿,一边甩晃着前伸的触角,不慌不忙地向猎物爬去;等来到近处后,便用触角弹了弹这只毛毛虫。

黄地老虎幼虫此刻觉得被冒犯了。它昂起头,挺直胸,猛地撞开了侵犯者,接着又顺势从嘴里喷射出一股带泡沫的绿水。

蚜茧蜂赶忙跑开,躲到一边开始清理身体。它清洁干净触角后,用跗节擦了擦眼睛,接着又舔了舔跗节,最后还用脚揩了揩肚子。就这样整理了几分钟后,蚜茧蜂再次向黄地老虎幼虫爬去。

它刚一碰到幼虫,后者便迅速蜷缩起来,而后用力一伸,立刻就将敌人甩了出去,同时又朝蚜茧蜂身上吐了团绿色的泡沫。蚜茧蜂再次铩羽而归,又开始闷头清理身子。

这种情形持续了好一阵子,可猎人最终还是得逞了,成功地跳到了猎物的背上,黄地老虎幼虫开始挣扎打滚儿。

这种画面看上去非常滑稽。毛毛虫飞快地扭来扭去,一会儿伏地趴着,一会儿又蹬脚朝天。蚜茧蜂也不停地调整着腿部姿势,试图摁住这只“大轮子”。

忽然间,黄地老虎幼虫彻底缩成一团,就此消停下来。蚜茧蜂趁机火速起身,把头转向幼虫的尾部,弓起躯干,然后用产卵器的尖端对着毛毛虫一通狠刺……

被蜇伤的黄地老虎幼虫开始痛苦地打起转来。

这时,蚜茧蜂从猎物的身上跳了下来,又一次撤到一旁打理起自己的身体。它的使命已经完成,现在可以安心歇息了。

我从箱子里把黄地老虎幼虫拿了出来,开始用放大镜观察它被刺伤的皮肤。

我在上面发现了三个卵,都产在黄地老虎幼虫躯体靠前的位置。这几个卵其实都已经孵化了,蚜茧蜂的幼虫还露出了小脑袋。

将刚才那只蚜茧蜂从饲养箱中取出后,我又把第二批实验蜂和幼虫送了进去。

结果出现了与刚才类似的场景。蚜茧蜂率先发起进攻,黄地老虎幼虫随之反击。猎人被绿色的泡沫打中后立马撤退并开始清洁身体,紧接着又再次出击。

然而,意外发生了。

一次例行撤退过后,蚜茧蜂一边清理身体,一边稍作休整。此时,心存侥幸的黄地老虎幼虫却意欲在敌人眼皮底下溜走。蚜茧蜂先是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后便高高抬起身子,卷起腹部,将产卵器向前一伸,猛刺了一下毛毛虫。

整个捕猎过程一气呵成、有条不紊,堪称一场绝妙的侧翼进攻。

黄地老虎幼虫又开始打起滚来。蚜茧蜂再次上前,又刺了一下。

幼虫继续扭了一阵,安静了下来。直到现在,我总算明白第一只雌蜂当时快速蜇刺是出于何意。实际上,受攻击的幼虫那会儿蜷成一团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是因为累了,而是因为身体被刺麻了。

第二只黄地老虎幼虫已乖乖就范,蚜茧蜂爬到它身上后,把头转向其躯干尾端,伸出了腹部的螯针……

虽然黄地老虎幼虫很快就醒了,但无奈蚜茧蜂早已产好卵,清理身子去了。

我没有安排第三组进行观察的计划,而是想看看前两组实验蜂产下的卵。虫卵都已孵化,幼虫还从里面探出了小脑袋,它们的头上有两个锋利的钩,这是它们的颚。幼虫会利用这两个小钩死死咬住黄地老虎幼虫的外皮并心无旁骛地吸食养分,但倘若没有放大镜的帮助,人们几乎看不到这些小机灵鬼。

蚜茧蜂卵的末端有一根长柄。在雌蜂生产时,这根小玩意儿便会顺着输卵管刺进黄地老虎幼虫的表皮。如此一来,卵壳就被牢牢地粘在了幼虫身上,像是用线给缝上了一样。

那么蚜茧蜂的幼虫什么时候才能脱离卵壳呢?用的怎样的办法呢?当下又是如何在壳内生活的呢?

要解答第一个问题只需要时间。至于第二个问题,怕是要搭上几只可怜幼虫的性命。如果一次成功还行,不然,恐怕就得再牺牲两三只虫子。

可是真有必要去冒这个险吗?毕竟我也就只有这么些虫子。明晚实验能否成功还不好说。我准备在明晚前获得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台灯的光线不足以让我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白天,我又去捕捉黄地老虎幼虫。晚上,我又把“猎人”和它的“猎物”放到了同一个饲养箱内。

这一次,我找到了一只非常好斗的黄地老虎幼虫。也可能是这只蚜茧蜂不够迅猛。谁知道呢?

被激怒的黄地老虎幼虫不仅把蚜茧蜂挤在了一角,向它喷出绿色泡沫,还设法压住了它的脚,还好,最后蚜茧蜂勉强逃掉了。

黄地老虎幼虫在面临新的攻击时旋转得很厉害,以至于蚜茧蜂无法刺中它,麻痹攻击与退却蛰伏轮番进行,蚜茧蜂又跑去清洁身体了。这场争斗以蚜茧蜂将卵产在黄地老虎幼虫的尾部告终。但对蚜茧蜂卵来说,这不是一个好地方。

没有人教过蚜茧蜂,黄地老虎幼虫的哪个部位对它的卵和幼虫最安全。现在的情况对蚜茧蜂的卵和幼虫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在一开始,我就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卵针刺入只是一种短期刺激,卵最终进入皮肤是一种较长期的刺激。当幼虫破壳而出时,它就把钩状的下颚刺入了黄地老虎幼虫的皮肤,开始吸取营养。这种刺激不是一分钟、一小时或一天的事,而会持续很多天。

当然,黄地老虎幼虫也会把头伸向被幼虫颚部刺伤的地方,伸出爪子去抓,直到把它扯下来——死亡的卵和幼虫留在皮肤上本不会造成伤害,使黄地老虎幼虫感到难受的是幼虫下颚的啮咬和不断地吮吸。

黄地老虎幼虫无法消灭附着在头部后面的寄生幼虫,因为它根本无法够到那个地方。而产在黄地老虎幼虫身体后部的寄生蜂幼虫时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

适者生存的力量使雌蚜茧蜂养成了紧贴黄地老虎幼虫脑后产卵的习惯。

当然,蚜茧蜂并不是总能将卵产在正确的地方。雌蚜茧蜂在激烈的搏斗中可能会把黄地老虎幼虫的头尾弄混,把尾部错当作了头部。

研究那个犯了严重错误的雌蚜茧蜂似乎更有意义,于是,我把它放到单独的饲养箱中。

明天,当它遇到新的黄地老虎幼虫时,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呢?

我暂时还没有将新的“猎物”放进饲养箱的打算。今天,我已经不再想对蚜茧蜂和黄地老虎幼虫间的角力展开观察,而是开始观察受卵位置不当的黄地老虎幼虫。

它不安地爬着,扭过头,弓着身子。蚜茧蜂的卵一刺激它,它就不住地伸头。黄地老虎幼虫弓起身子,把头伸向身体的两侧和背部。它触碰着身体上皱褶的皮肤,一次次地绷紧身体,伸出下颚寻找不适之处。

只见,它用下颚咬住虫卵已经裂开的壳,撕开它,寄生蜂的幼虫受了伤。20分钟后,第二只幼虫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黄地老虎幼虫身上已经没有虫卵了,但它仍然很焦躁,无论如何也不能平静下来。

但我可不想牺牲额外的幼虫来了解它们在卵壳里的状态,因为之前已经攒下了不少正待销毁的蜂卵。

傍晚时分,我在为另一条黄地老虎幼虫挑选对手时,发现饲养箱底部多出了一些黑色颗粒,看上去很眼熟。

这又是什么东西呢?

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前,我猜测那都是蚜茧蜂产下的卵。通过放大镜观察后,果真如我所料。

可它们是怎样落到箱底的呢?原因何在?道理其实很简单:蚜茧蜂的卵在体内成熟后,便会一粒接一粒地挪向产卵器的开口。等雌蜂找到黄地老虎幼虫时,就顺势在对方身上产下几粒卵,好为下一批正在发育的虫卵腾出空间。接着,蚜茧蜂会继续寻找新目标,待锁定后,迅速下卵。依次类推,直至把卵彻底产完。

一般来讲,要是找不到黄地老虎幼虫,蚜茧蜂便无处产卵。但另一方面,新成熟的卵又不能长时间待在体内,于是,雌蜂索性将它们从产卵器中排出,任其自生自灭。

掉在箱底的卵几乎都裂开了,有些卵里的幼虫也已经死了。

我拿来了一个扁平的玻璃小碟,往里面倒了点水,再放上一粒卵,然后将小碟拿到双目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我用锋利的针头小心翼翼地拨开了卵壳,把外壳捣碎后就看到了蚜茧蜂幼虫的腹部及其末端。

幼虫身上长满了尖刺,且都朝向头部。这时如果去拉扯它们的头,那么众多小刺就会牢牢卡在卵壳上。

这样一来,我们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即幼虫是如何安坐在卵壳里的。

卵柄在黄地老虎幼虫的皮肤上嵌得很结实。里面的幼虫不但能利用小刺挂在卵壳内壁,而且还会用前颚咬住黄地老虎幼虫的皮肤。

现在只剩第一个问题有待解答,但这需要耐心,我自然可以做到。我日复一日地观察着黄地老虎幼虫和蚜茧蜂的幼虫,期待能有结果。

接连三天,蚜茧蜂幼虫的口器都没离开过黄地老虎幼虫的皮肤,而且既非啃,亦非吃。它只是一边咬住毛毛虫的外皮,一边贪婪地吮吸着皮下的汁水。

黄地老虎幼虫浑身难受,变着法地打滚儿。它一会儿蜷成一团,一会儿又展开身子,还试图弯下身子去咬侵犯者藏匿的地方,想把这家伙扯下来。可蚜茧蜂刚好把卵产在了猎物的脑后,这就好比幼虫把家安在了黄地老虎幼虫的颈部。试想,谁有本事能用自己的下巴够着脖子呀!

三天过后,蚜茧蜂的幼虫已经蜕去了一层旧皮。

蜕皮后的幼虫在生活上依然我行我素,还是照样咬着黄地老虎幼虫的外皮,继续吮吸着汁液。

但不同的是,幼虫这次选择了另一处下口,且离之前的咬痕不远。在蜕皮的过程中,幼虫的口器也会跟着一起换皮。在旧皮脱落时,幼虫便会把口器从中抽出,就好像脱掉了一层保护套。完事后,它挨着旧皮重新找了块地方,咬下去后又开始吮吸起来,而刚才蜕下的旧皮则仍挂在黄地老虎幼虫身上。

现在,蚜茧蜂的幼虫在毛毛虫身上抓得更牢了,不光其腹部末端仍留在原先带刺的旧皮内,连旧皮上面的刺也同样牢牢地卡在卵壳的内壁上,而这些东西仍旧与那结实的卵柄缠在一起,口器的旧壳也在前边支撑着蜕下的旧皮。这么一来,幼虫目前的安身之所就有两处与黄地老虎幼虫的身体直接相连,此外,它自己也在用口器咬着寄主。

幼虫的侵犯令黄地老虎幼虫每天都过得胆战心惊。两天后,幼虫经历了第二次蜕皮。紧接着又过了两天,开始了第三次。每逢蜕皮之际,幼虫都会从原来的皮囊中往外拱出部分身体,以方便自己在寄主身上换个地方下嘴。

第三次蜕皮后的幼虫长约八毫米,肉眼从远处可见。此时的毛毛虫几近失控,只会一个劲儿地抽搐,有时也会侧着身子躺上好长一段时间。可以看出,它现在非常虚弱,因为身体早被猎人给掏空了。

第四次蜕皮后,除卵壳以外,蚜茧蜂幼虫身上已有四套旧衣服,而藏在这些衣物底下的卵壳也几乎看不见了。

等到第二周的最后一天,寄生幼虫便不再折磨那只奄奄一息的黄地老虎幼虫,它开始作茧,伺机化蛹。这个时候的黄地老虎幼虫已经死亡。三周后,一只全新的寄生蜂破茧而出。

以上这则关于寄生蜂幼虫成长的故事只是我举出的个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幼虫都能以这种寻常的方式在黄地老虎幼虫身上发育生长。

再者,实验用的幼虫也不只限于黄地老虎幼虫,我还找到了甘蓝夜蛾和其他一些蛾类的幼虫。尽管我对它们提不起兴趣,可黑带二尾舟蛾幼虫与蚜茧蜂的邂逅却也极为有趣。

描述这种毛毛虫的外表并不容易。看看黑带二尾舟蛾幼虫那张牙舞爪的样子,它们尾部的两根“鞭子”既可伸缩,又能摇摆。当这种幼虫突然支起前身并甩出“鞭子”时,还真挺吓人。

这也是令人惊恐的意外。由于这些幼虫是绿色的,背部为栗红色,两侧有白色斑点,所以在树枝上几乎不能发现它们。它们的尾巴缩起来,只有手柄状的身体是可见的。黑带二尾舟蛾幼虫沿着树枝或叶子蠕动……突然,它们旁若无人地扬起可怕的头,抬起并抽动显眼的尾巴……会吓你一大跳。

我路过柳树时发现了一只黑带二尾舟蛾的幼虫。刚想下手抓,不料这虫子马上就对我发出“恐吓”。但我可不是没见过世面的雏鸟,才不会被它的尾巴或模样唬住。最后,我还是把这只黑带二尾舟蛾的幼虫收入了自己的饲养箱中。

当晚,我把一只蚜茧蜂赶到了黑带二尾舟蛾幼虫身边。

于是,蚜茧蜂便开始攻击猎物,而对方也毫不示弱,千方百计地还击。

黑带二尾舟蛾幼虫不停地翻滚旋转,时不时抬起头和身子,猛烈地左右摇摆,晃动尾巴。蚜茧蜂前后躲闪,而后退到一边休整了一两分钟,顺便也清理一下身子。此时,黑带二尾舟蛾的幼虫也平静下来了,它缩回“尾巴”,俯下身子。紧接着,蚜茧蜂再次来袭,幼虫再次弓起身子,以示警告……

最终,蚜茧蜂还是得以在这只吓人的黑带二尾舟蛾幼虫身上产下了几粒卵。

小菜蛾幼虫以与黄地老虎幼虫相似的方式击退了寄生蜂,不过有三只没能成功。我几乎每天都能在饲养箱底发现寄生蜂的卵,其中一些是刚被产下的。一旦它们产在黄地老虎幼虫身上,这些幼虫就会开始发育。产卵的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够顺利孵化。

蚜茧蜂在黄地老虎幼虫身上产卵时,会借助卵柄把卵壳深深地扎入宿主的皮肤里,就如同用线把卵缝在了黄地老虎幼虫身上。这项工作太过精巧,我可学不来。试想,如何才能做到把卵柄刺进黄地老虎幼虫体内的同时,既不损伤虫卵,也不过分伤害黄地老虎幼虫呢?何况卵柄本身也得牢牢嵌进黄地老虎幼虫的皮肤里。

虽然不能用线缝,但我可以用粘的。我把蚜茧蜂刚掉落的一粒卵粘到了黄地老虎幼虫的皮肤上。按实验流程来处理的话,我需要把卵先粘在黄地老虎幼虫背部的侧面,因为那里是它用口器咬不到的地方。

操作十分成功!卵壳已经附在黄地老虎幼虫身上了,蚜茧蜂的幼虫已经开始吸食宿主的汁液,它逐渐变大、蜕皮……

我其实并没有把很多卵粘在蚜茧蜂惯常产卵的地方——黄地老虎幼虫的背部。这些卵大多分布在宿主身体上的不同位置,而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我在黄地老虎幼虫躯体的中部和靠近尾部的地方都粘上了蜂卵。此外,在黄地老虎幼虫的背部、两侧、腹环的隆起处以及腹环之间的皱褶处也放了一些。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好好观察黄地老虎幼虫是如何清除自己身上的寄生虫的了。但在以上实验中,所有蚜茧蜂的幼虫几乎都被宿主给消灭了,唯有在两侧和背部前端的虫卵安然无恙,因为那几处是黄地老虎幼虫口器够不着的位置。

蚜茧蜂会攻击许多蛾类的幼虫,因此它并非黄地老虎的专属敌人。其他种类的寄生蜂同样会把黄地老虎的幼虫当成宿主,它们中有些习惯把卵产在黄地老虎幼虫的体表,而有些则直接就产在对方体内。尽管不同种类的寄生蜂各有各的活法,但它们都有消灭害虫的本领,个顶个是保卫庄稼的好帮手。

听说,有些工厂会专门养殖寄生蜂。说到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不要去森林里、野外打扰它们。当大家看到蚜茧蜂,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寄生蜂时,请不要伤害它们。如果它在晚上向着灯光飞到你身边,请小心地抓住它们,打开窗户将它们放走。 cpkdrABeEjgz4l3VkndqtmSBa6xhxXZTS2vaYIf/yqyn2IZxLuSBolJY7U22iZ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