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凡的瓢虫

瓢虫是我们小时候最先知道的一种昆虫。你们还记得吗?那丁点儿大的、圆滚滚的、胖乎乎的小甲虫。它长着一对带有黑色斑点的黄红色鞘翅,从来都是慢悠悠地爬来爬去,一点儿也不胆小怕事,这就是可爱的小瓢虫。它总是自顾自地在小草上爬,不害怕任何敌人。你向它伸出手指,它就会顺着爬上来。当你竖起手指,它就会爬向指尖,先张开两个鞘翅,接着,伸出下面的翅膀,噗的一下就飞走了。

当你看见瓢虫在手指上移动,便可悄悄念出咒语,“虫儿飞上天,面包到眼前” 。然后,它真的就飞走了。当然,瓢虫是没法飞去天上的,也带不来面包,但难道我们只能扫兴了吗?想想看,盯着一只小瓢虫爬过手指,再不慌不忙地飞走,这本就是一件挺有趣的事呀!

如果我们用力拨弄一下瓢虫,它立刻就会蜷起触角和腿,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像死了一样,但片刻之后,却又恢复行动了。据说,甲虫会假死,这是它们迷惑敌人的手段。昆虫不是人类,是不会装死的。但是许多甲虫以及其他种类的昆虫似乎有时会突然“晕倒”。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尽管二者密切相关,事实上这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们先说一下原因。在强烈的且多半是来自外界的突然刺激下(一般都是触碰因素),会诱发某些昆虫的神经性休克,外部表现就是停止不动,好像“晕倒”了一样。当“休克期”结束,受刺激的神经器官重返平静状态,昆虫就可以“恢复知觉”,苏醒后便开溜。

昆虫是有许多天敌的,时时刻刻都要提防对方。有些昆虫因行动敏捷得以逃生,有的会选择隐蔽,而有的则会狠咬敌人,还有一些甚至会蜇刺,林林总总,各有各的御敌妙招儿,“晕倒”便是其中之一。

静止不动的昆虫更难被天敌发现,而且很多鸟类对死去的猎物不感兴趣。假死的甲虫一蜷起腿,便从树枝或树叶上掉了下来,自然而然地就避开了敌人:试想,谁会去草丛中找一只掉落的小甲虫呢?如此看来,“晕倒”通常是有好处的。这种策略最初源自某些昆虫身上所携带的遗传病,但后来竟演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答为什么这么做。正如大家说的那样,没有原因就没有目的。还记得有人提到过,瓢虫是在“故意装死”,意思就是这类甲虫极其聪明、狡猾。要强调的是,这里面其实没有任何的“狡猾”成分。大家可以抓一只这样的“狡猾”虫子,再轻轻地碰一下。准备好,它要“死了”——小甲虫一动不动地躺了片刻,然后开始微微地动了一下,爬了起来。但是危险并没有消失,“敌人”还在一旁。甲虫是看不见大家的——对它而言,你就好比一个巨人。当然,它同样也看不到自己身边的鸟类。鸟儿虽然不吃死掉的甲虫,但当后者开始偷溜的时候,敌人那时却还未飞走。在敌人的眼前“苏醒”和溜掉,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是说它非常“狡猾”,还是说它是“故意装死”?瓢虫没有“装死”的必要,也用不着欺骗敌人,因为很少有鸟儿会去捉活的或死的瓢虫当食物。

花大姐

当我们试着用手指夹起一只瓢虫,就会在手指上看到一些黄色的液体。这是瓢虫的血液。只要瓢虫一蜷起腿,就能从关节处,也就是从“膝盖”那儿挤出几滴血,流血也是瓢虫的一种御敌手段。这时,再闻一闻沾上了瓢虫黄色血液的手指,就能感受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如果手指上的黄色液体足够多,那大家不妨再舔一舔,而且这么做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尝过之后,大家就知道瓢虫血是什么味道了——口感刺激不说,气味也令人反胃……总之,这些黄色的血液是令人避之不及的。

刚开始独立生活的鸟宝宝是完全不懂事的。在鸟巢里,全由着鸟妈妈喂食。虽然生活教会了鸟妈妈应该捕捉什么样的猎物,但是鸟宝宝却不清楚这一点,因为它还没学会。因此,当它一遇上瓢虫,就会立马抓住,啃上一口,甲虫的血就流到了它的嘴里。或许是太难吃了,凡是咬过瓢虫的鸟儿都会花上好一阵子来清洁自己的喙。这时,它那副样子就好像是在说:“呸呸,有脏东西掉我嘴里啦!”

至于灰色的甲虫,大家怕是都没怎么看到过,因为这种颜色的个体并不常见。不过我们都得认可这一点,甲虫的种类太多了,我们能够记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咱们却为何偏偏记住了瓢虫呢?原因就在于它们拥有艳丽的外壳,令人很容易识记。对鸟儿来说亦是如此,只要吃上一次瓢虫,第二次遇到就再也不想碰了,它们也记得这种虫子有多么恶心。瓢虫那种艳丽的色彩仿佛是一块显眼的招牌,上头写着:“别碰我,不然要你难堪!”

不佳的口感和颇具标志性的保护色并不能保护瓢虫逃避所有的天敌,因为凶猛的食虫虻和几种鸟类也会捕食它们,但这已足以抵御大部分鸟类的袭击。

因为腿上流出的血常常被人们称为“乳浆”的缘故,瓢虫得到了“小母牛” 这样一个雅号。这种甲虫在颜色搭配上和母牛也挺像:要么是棕红(或大红)与黑色或白色相间,要么是黑色与棕红或黄色相间。因为长着一个圆圆红红的身体,它们又被称为“小太阳”,而且这个“小太阳”上还是有斑点的。尽管不同民族对瓢虫的称呼各有差异,但其中都饱含着对它们的怜爱。人们都喜欢这种小甲虫,如果要问为什么,或许是因为它们那温顺的性格。大家都知道,甲虫的外表往往具有欺骗性,瓢虫也是如此。它们看上去老实本分,似乎不会为非作歹,但其实却是个狠角色。瓢虫的食量非常大,而且专吃蚜虫——这种小虫子无处不在,几乎在每一种植物上都能很容易找到;它们一般附着在植物的茎上,用口器刺破植物的表皮,吮吸里面的汁液。

当瓢虫爬来或飞落之际,蚜虫就要倒霉了。由于足部天生无力,蚜虫几乎无法爬行,它们中大多数也都没长翅膀,即便是少量会飞的幸运儿,技术也十分差劲。这些行动不便、身体孱弱的蚜虫通常只能原地趴着,不断吮吸植物的汁液。可要是被发现了,瓢虫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吞进肚子里,一只瓢虫一天要吃掉一百多只蚜虫呢。这种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甲虫到头来竟是个大馋猫。

七星瓢虫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一种瓢虫。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它们黄色的鞘翅上分布着七个斑点:每个鞘翅上各有三个,剩下的一个正好在颈部的接缝处。它们是瓢虫科里最大的一种昆虫,几乎有半颗豌豆那么大。一般在春、夏、秋三季,我们都可以看到七星瓢虫;春天里它们或许不太出现,但仲夏过半后,它们就变得多了起来,甚至数量惊人。

蚜虫会危害植物的生长,但凶猛的七星瓢虫却善于捕食蚜虫,消灭敌害,所以说,它们是益虫。

在饲养箱里观察瓢虫如何生活与繁殖是很有趣的事,但要喂饱它们可没那么容易,因为这些贪吃的家伙食量太大。大部分瓢虫都藏在树林中掉落的叶子或树皮下过冬。扒开枯叶,你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甲虫。等到积雪融化后,它们也丝毫不着急离开自己的小窝,因为那会儿还找不到食物。春暖花开,熬过了寒冬的蚜虫也从卵中钻了出来。用不了几天,蚜虫就都会长大。这样一来,瓢虫就有食物了。

这时,我还不急着去抓瓢虫。毕竟蚜虫现在还不够多,要想养活十多只饭量巨大的甲虫可没那么轻松。其实不用蚜虫也行,用糖水喂养,它们照样也能活得挺滋润——先把它们放入饲养箱,再放进去几个浸湿的糖块。但我还是想让这些甲虫按照自然的方式生长,只让它们吃蚜虫。时间还来得及,因为瓢虫尚未开始产卵。由于后期需要很多瓢虫,我便来到花园和野外寻找蚜虫。虽然家里的温室内也养着蚜虫,但不知道能够瓢虫吃多久。我会好好养着这些蚜虫以备不时之需,不过之后还得去实地采集,所以得提前寻觅一些蚜虫聚集的地方。在荚蒾与蔷薇花盛开之际,瓢虫便开始产卵了。黄黄的、椭圆形的卵一团接一团地堆集在树叶的背面。一只雌瓢虫通常在一天之内可产下十到五十粒卵,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很多天,这些卵加起来总共可达一千多粒,个别繁殖能力强的雌瓢虫甚至可以产下两千多粒。

我尽量把每只瓢虫都喂得饱饱的,但有意让一个饲养箱里的瓢虫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结果这里面的瓢虫卵相比之下就少了很多。看来食物是否丰足的确影响到了瓢虫的繁殖情况。

因为瓢虫总爱把自己的卵一粒粒地粘在树叶上,所以它们看上去就如同被倒挂在叶子上。在自然条件下,七星瓢虫的卵发育得很快,通常幼虫在五到十四天内即可孵化出来。由于室内温度更高,饲养箱中的幼虫只需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变为成虫。

到了这个时候,就有新的事可忙活了!现在我们需要把成堆的瓢虫卵用箱子和瓶瓶罐罐进行分装。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最小的幼虫有时也会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说,把数十粒卵放在同一个饲养箱中是十分危险的,那样的话,最后只有少量幼虫可以幸存。当发现有卵簇开始变灰,就表明幼虫即将被孵化出来。这一堆里大约有二百粒虫卵,可最终只孵出了七十四只幼虫,但我对此却并不感到惊讶。众所周知,在很多的瓢虫卵中,胚胎是无法发育的,而且还有不少幼虫在孵化后无法破卵而出。即使如此,强大的生育能力还是拯救了瓢虫物种,因为一百粒卵中只要有一对儿成活并能产卵,换言之,如果有两个孩子可以取代逝去的双亲,那么瓢虫的总数就不会减少。这就意味着,七星瓢虫这个物种不仅能够活下去,而且还会“人丁兴旺”。

幼虫孵化出来了,虽然还是极小的个体,但立刻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胃口。一开始,它们只吃那些卵壳和未能孵化的虫卵,可这些东西撑不了多久,很快,它们就从树叶的襁褓中爬了出来,到处寻找蚜虫。从这天起,我就更有的忙了。需要大量的食物来喂饱这些小饕餮,而它们的数量还在一天天地变多。稍不留神,幼虫就会撕咬自己的兄弟姐妹,把那些不伶俐的、更羸弱的小家伙当成了食物。为了找到食物,黑灰色的长腿瓢虫会在各种植物间敏捷地穿梭。不管是爬行还是奔跑,它们都在用力伸展着自己又长又大的腿,看上去不太好看;它们的背上长出了黑色的小鼓包,还夹杂着几个鲜亮的橘色斑点。

温度越高,幼虫长得越快。放置饲养箱的房间里平均温度有二十摄氏度,幼虫在这里已经生长发育了一个月,其间,蜕了三次皮。每次它们蜕皮时,在这个或那个箱子里都得少几只小虫子。那些正在蜕皮的幼虫很容易就成了别个虫子的捕猎对象,这主要因为它们不是在同一时刻开始蜕皮。于是,还没有开始蜕皮或者蜕皮后已经变强的幼虫就会攻击那些正在蜕皮的同类并吃掉它们。当然,它们也吃别的食物,如毛毛虫、蠓和蚊子。有些幼虫还曾吃掉了整整一堆菜粉蝶的卵。总之,它们会吃掉任何遇到的小昆虫,只要后者足够弱小、柔软。瓢虫幼虫一天要吃掉上百只蚜虫,我每天都要到附近的荒地为它们寻找食物。可不管蚜虫繁殖得多快,要想有足够多的食物来养活这几百只幼虫却也绝非易事,所以,我每天都必须捉到成千上万只蚜虫。幼虫长大后一天之内就要吃掉一百多只蚜虫,连刚孵出一天的小瓢虫也能吃下数十只,即便在大快朵颐后,它们的胃口也依然不减。

天气越来越热,幼虫也长得越来越快,吃得也越来越多。我在恒温器中放入了几罐幼虫,把恒温器的平均温度设置在二十四至二十五摄氏度。十七天后,幼虫变成了成虫,开始化蛹。在此期间,住在里面的每只瓢虫都吃掉了八百五十至九百只蚜虫。在自然环境中,这一过程则要持续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其间,它要吃掉一千多只蚜虫。

化蛹的时刻来临了。幼虫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通常来说,它们都会选择叶子的阴面。一些幼虫爬到了饲养箱的盖子上,分泌出黏液,一点点地把自己的尾部粘在叶子上。它们就这样头朝下挂着,一天、两天、三天……当蜕掉最后一层表皮后,瓢虫就会爬到叶子上待着,并把蛹的尾部遮起来。这时,黄色的虫蛹就开始发黑,而且上面还会长出一些斑点。当完全变色后,蛹的表面就会出现很多斑点,黄色、橘色和黑色的小圆点使其看起来鲜艳多彩,似乎一点儿也没有瓢虫的样子,它就这样毫无遮蔽地挂在那儿。而且由于躲在树叶阴面的缘故,人们是无法轻易看到它的。对那些还未化蛹的幼虫而言,倒挂着的幼虫和虫蛹是很容易找到的猎物。这样一来,我就不得不把它们重新安置到另一个箱子里,以防这些小家伙成为另一些大胃王邻居的盘中餐。蛹的生活时期很短,只一周左右。从第四天起,我开始频繁地观察蛹的状态,因为温度会影响它成为成虫的时间,幼虫最早可以在化蛹四天后进入成虫期。现在白天很热,夜里也还有足够的余温。等到第五天,我发现了第一只破蛹而出的甲虫,没准还是刚从蛹壳儿里钻出的。它的头、胸和足全是黑色的,在背部靠前的地方还能看到常见的白点。鞘翅整体上颜色很淡,只略带一丝粉色,没有任何斑点。刚刚破蛹而出的瓢虫一动不动地趴在蛹壳上。我没有时间一直盯着它,只是估摸着每过一小时去箱子那儿瞧一眼。

小瓢虫的鞘翅变黑、变硬的过程十分缓慢。在鞘翅还处在发白的状态时,上面就已经开始显现出黑色的斑点。最先出现的是背甲接缝处的大圆斑,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最靠后的那个斑点。而最后出现的则是前侧部的斑点。在小小的苍白身体上,黑点的轮廓已经微微显露,后来颜色变得越来越暗,越来越清晰。而且身体的颜色也变得愈发明亮了,鞘翅不仅颜色有所改变,也变硬了。傍晚时分,成虫离开了蛹壳,第二天时浑身就已变得亮丽耀人了。它先是吃掉了蛹壳,然后便开始在饲养箱中寻找新的食物。我把一只瓢虫放在沾满蚜虫的叶子上,它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在吃完第二片叶子上的蚜虫后,它略微休息了会儿,紧接着又吃起了第三片叶子上的蚜虫……就算再给它第四片带有蚜虫的叶子,小家伙也会全部吃掉。饲养箱中的瓢虫一个个地破蛹而出,它们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外表更加鲜艳;每只幼虫一开始只以蛹壳为食,但它们并不是非得都要吃这种食物。待幼虫稍微长大些后,我就用剪刀划开了蛹壳,故意让它们掉到饲养箱底部。这样一来,瓢虫的第一顿饭就没着落了,但它们并不会就此罢休,而是立刻吃起了蚜虫。由此可见,蛹壳之所以会成为虫子的首道大餐,纯粹只是因为离得近而已。

我刚才说过:“待幼虫稍微长大些后……”这时估计会有人问,那为什么不早点把蛹壳拿掉?为什么非要等瓢虫长结实些?要知道,这么做不是没有道理的,且这种经验也并非我个人的总结。八岁那年,我就从书上发现过这一结论。许多年后,在大学期间又读到了它,至于重现整个过程则是更晚的事了。

刚破蛹而出的瓢虫身体十分柔弱,没有变色,也不会爬行,只能一动不动地待在那儿,仿佛在等身体上色。可如果这个时候惊动了它,迫使它开始爬行,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结果或许会令你大吃一惊!受惊的瓢虫这时开始爬动,因为它已足够结实。此外,它也会开始进食,吃掉蛹壳和蚜虫,身体、鞘翅也逐渐变硬。然而,鞘翅上的斑点却不再继续发生变化;如果受惊时只出现了一小部分,那么其余的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我曾惊扰过一只刚刚破蛹而出的瓢虫。那时,它身上一个斑点都没有,后来也没再出现过新的。鞘翅也不是寻常所见的那种黄红色,而是呈现出一种暗白色;整个虫子看上去色彩暗淡。我在别的时候也吓唬过瓢虫。如果那时它身上已经出现了颜色偏淡的斑点,那么日后这些斑点就不会变鲜艳。在每一次类似的情况下,变色现象似乎都戛然而止,鞘翅也不会变得像平常那么坚硬。

我曾经养过二星瓢虫的蛹,它们黄红色的鞘翅上每边各有一个斑点。这些甲虫的个头儿比七星瓢虫小得多,而且只有在树上才能找到它们。在受到惊扰时,二星瓢虫的斑点要么根本就不出现,要么即使出现了,颜色也十分模糊。这种现象虽然很少有人研究,但在这一过程中确实可以观察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在进行这类观察时,根本不需要等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只要捕捉一些个头儿较大的幼虫就行,如果能再采集些虫蛹,那就更好了。

凶悍的瓢虫(包括成虫和幼虫)可以消灭许多蚜虫以及它们的近亲,还有那些行动迟缓的介壳虫。我们可以去种满圆白菜的菜畦上寻找蚜虫——圆白菜上的蚜虫会咬坏圆白菜的叶球,所以人们得把它消灭干净。你们在圆白菜上发现蚜虫后,就可以抓几只瓢虫的成虫或幼虫放上去,观察一下瓢虫消灭蚜虫那利索的模样。

蚜虫也生活在其他蔬菜上,常见于苹果树和梨树的嫩枝上,有时还会在李子树新枝的叶子上聚集。蚜虫甚至还会侵犯花卉。不少喜欢栽培室内植物的人时常抱怨,自己拿蚜虫简直毫无办法。要是碰上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捉些瓢虫放上去,它们很快就能把植物上的蚜虫消灭殆尽。对生长在俄罗斯南方的橘子树、苹果树、梨树、李子树、茶树来说,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各类介壳虫。即便是用一些有毒的药品也很难消灭它们,而且化学试剂对园丁的帮助也十分有限。事实证明,瓢虫是这些茶树、橘子树和苹果树最好的守护者。不同种类的介壳虫都有对应的瓢虫克星,比方说,本地的一些瓢虫会固定捕食某几类介壳虫,而从外地引进的瓢虫则会把另几类介壳虫当作猎物。在高加索黑海沿岸,瓢虫保卫着我们的橘树林和茶树林,远在澳大利亚来的瓢虫保卫着橘子树,本地野生瓢虫则负责守护茶树林。 u77tQBUGxuA/5VQVWU2FI5goUdEAo8vfDkZ2QhszwvDbIoMYGCr4yQCp53evxQ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