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迁都屯田

曹操请董昭跟他面对面地坐着,很直率地问他:“我到了这儿,应该怎么办呢?”董昭说:“将军兴义兵,除暴乱,朝见天子,辅助王室,功劳比得上五霸。可是我看这儿的将军们各有各的打算,他们未必能顾全大局,服从命令。将军要想在这儿辅助天子,恐怕多有不便。不如迁都到许城去,这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这几年来,朝廷流离失所,谁都知道不幸。现在刚回到原来的京都,大家都希望从此能安居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再要建议迁都,必然有不少人会起来反对。我以为大人物做大事才能立大功。希望将军计算计算利害的大小、多少,下个决心。”

曹操说:“我就想这么干,可是杨奉近在大梁,他的兵马多,不会跟我们为难吗?”董昭摇摇头,说:“杨奉兵马虽然多,他可是孤立无援的。因此,他愿意跟将军有所联络。将军拜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都是他推荐的呀。只要派使者送些厚礼给他,向他答谢上次的情义,我看他是可以结交的。同时跟他说明京都缺少粮食,许城有粮食,可是转运不便,只好请天子和大臣们暂时搬到那边去,这样,就不必再为粮食担心了。杨奉这个人哪,有勇无谋,一定不会起疑。即使以后他反悔,再出兵阻挠的话,那时候将军已经把天子接到许城,他还能怎么样?”

曹操谢过了董昭,马上派使者去给杨奉送礼。另一头,他上朝奏本,请汉献帝和大臣们到许城去,免得在这里挨饿受冻。汉献帝同意了,大臣们听说到了那边都有饭吃,不必再亲自去挖野菜,巴不得早点动身。

公元197年 (建安二年) 九月,曹操保护着汉献帝和大臣们向东往许城去。他预防有人出来阻挠,另派曹洪带领一队人马先在阳城山中 (山名,在今河南登封一带) 埋伏着。杨奉接待了曹操的使者,收了礼物,不想多事。可是后来他经不住韩暹再三挑拨,到时候只好出兵跟他一块儿去劫驾。他们刚到了阳城,就碰上曹洪的伏兵,被杀得大败而回。杨奉的军队里只有一个骑都尉徐晃算是有本领的将军。他曾经劝过杨奉去归附曹操。曹操也很重视他。这一次徐晃就趁着机会带着亲信的一支人马投奔到曹操这边来了。

杨奉损失了不少人马,又失去了这么一个得力的部将徐晃,自己觉得势力孤单,不能跟曹操作对,也守不住大梁,就逃到扬州去投奔袁术。韩暹原本是依赖杨奉的,也只好跟着他去。

曹操打退了杨奉、韩暹,一路平安地到了许城,暂时请汉献帝宿在大营里。他马上动员所有的人力,征用一切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宫殿,设立宗庙社稷。从这儿起,许城就作为汉朝的京都了。为了说着方便,我们以后称许城为许都。宫殿落成,汉献帝正式临朝,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原来的三公失了势,告老还乡了。曹操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特别为了防止袁绍的反对,把三公的地位暂时留下。他先请汉献帝下道诏书,责备袁绍,说他地广兵多,不来勤王,反倒自作主张,在各地布置私党,攻打别的州郡。

袁绍接到诏书,还真有点惊慌。他听了谋士们的劝告,马上上个奏章替自己分辩。曹操认为袁绍既然还不敢抗拒朝廷,就请汉献帝任命他为太尉。这第二次的诏书到了冀州,袁绍却神气起来了。他觉得太尉在大将军底下,叫他在曹操手下做事,那可多丢人哪,就怒气冲冲地说:“曹操三番两次走上了绝路,都靠我把他救活。他今天反倒挟着天子发号施令爬到我头上来了!”他不接受太尉的官职。曹操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跟袁绍闹翻,只好请求汉献帝把自己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还封他为邺侯。袁绍能做大将军,总算有了面子,就把邺侯的封号辞了。

袁绍接受大将军的头衔,底下的事就容易安排了。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司空兼任车骑将军,荀彧为侍中尚书令。曹操一心要搜罗人才,请荀彧推荐些人。荀彧推荐了他的侄儿蜀郡太守荀攸和颍川人郭嘉。曹操跟他们一谈,彼此都很对劲。曹操竭力称赞荀攸,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有了他就可以商议天下大事,就推荐他为尚书兼任军师。曹操跟郭嘉谈论谈论天下大事以后,高兴地说:“帮我成大事的就是这个人。”郭嘉也高兴地说:“他真是我的主人。”郭嘉被任命为司空祭酒。从此,这三个颍川名士都做了曹操的谋士。他又任命山阳人满宠为许令,董昭为洛阳令,程昱为东平相,其余像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典韦、于禁、徐晃等武将,分别提升,各有封赏。

北海太守孔融也是个名士,他的老师郑玄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经学大师。曹操想把他们都请到朝廷里来。孔融来了,做了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地位很高的官职,是掌管建筑宫室的) 。郑玄老先生说是年老多病,挺客气地推辞了。

这么一来,满朝文武大多是曹操的人,朝廷大权就很自然地落在他手中了。可是这个大权实在不容易掌握。别说各州郡的牧守大多割据着地盘,不听朝廷的命令,就是连年的饥荒也不能不叫天下大乱哪。这十年来,没有一年不打仗,再加上水灾、旱灾和虫灾。就说没有天灾,老百姓种的庄稼也不一定能让他们自己去收割,收割了也不能留给自己吃。全国有不少农民干脆不种庄稼,流亡到哪儿算哪儿。有的不是当上了黄巾,就当上了官兵。黄巾得势就当黄巾,官兵得势就当官兵,有时候黄巾就是官兵,官兵也就是黄巾。哪儿有粮食,就到哪儿去。弄到了粮食,吃饱就算,一般的人,谁也没法把粮食储藏起来。袁绍在河北,粮食不够,士兵们摘桑葚填填肚子。袁术在江淮,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只好到河里淘蛤蜊和河蚌当饭吃。老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饿死人是常有的事。什么城邑,什么乡村,简直分不出来,都是冷清清的,难得看见有人来往。不种庄稼,没有粮食,别说老百姓,就是官兵也活不下去啊!

就在这个粮食万分困难的情况下,有个羽林监 (管理羽林军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皇帝的卫士长) 姓枣名祗 (zhī) ,想出了一个提倡生产粮食的办法,向曹操建议。以前曹操听了毛玠 (jiè) 要他着手耕种、发展蚕桑的话,总认为好是好,就是办不到。这会儿他听到枣祗说有办法,曹操就好像抓住了一个救星似的拉着枣祗,请他并坐着,急切地问:“怎么能增产粮食呢?”枣祗就把他的计划说了出来。

枣祗增产粮食的计划叫“屯田制”。他请曹操招收那些没法过日子的和流浪的农民到许都来,由官家给他们土地,借给他们一些粮食,把他们组织成一支农业生产的大军。他们可不是兵,用不着打仗;他们不是地主,也不是普通的自耕农,用不着纳田租、出官差。他们叫“屯田客”。屯田客耕种官家的土地,每年收割的粮食一半归官家,一半归自己所有。用官家的牛耕种的,官家得六成,自己得四成。别的负担都没有,只是屯田客不能随便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更不能扔了庄稼、半途而废地逃到外地去。逃亡的按逃兵办罪,主要的纪律就是这一条。

这种把一年的收获跟官家对分或者四六分的屯田客的田租,要比汉朝一般自耕农的田租重些,可是因为不再缴其他的赋税,也没有每户出绢两匹和绵两斤的户口税,对分或者四六分就不算太重了。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屯田客可以免勤这一条。那时候,官府动不动就要农民出官差,甚至地主豪强也老叫农民给他们白干活儿。战争一发生,官差更多。有时候眼看庄稼快熟了,官差的命令一到,只好把庄稼扔了,那才痛心哪。现在做了屯田客,只要勤勤恳恳地干庄稼活儿,什么官差都不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就觉得松了一口气。屯田客实际上就是国家的农奴,屯田制也不是当初黄巾起义的要求。可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主人,就比原来的层层压迫、重重剥削的情况好一些,比那刨草根、剥树皮、饿死人的情况更好得多了。因此,枣祗的计划很快地就实行起来了。

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另外再让原来的车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叫他们负责主管屯田大事。屯田都尉枣祗和典农中郎将任峻底下又设置了许多田官。他们除了推行屯田制以外,还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挖了几条河渠,开了一些稻田。一年下来,光是许都就得到公粮一百万斛。这是个了不起的大事。曹操把屯田制在他势力所能达到的各州郡都推行开去,各地都设置了田官。此后,凡是推行屯田制、有田官的地方,谷仓都是满满的。以后几年,曹操征伐四方,就不必为了粮食太操心了。

曹操执掌朝廷大权,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可是他不想把汉朝的政权限于兖州,更不想限于许都一个城。他召集谋士,对他们说:“大家都知道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袁术是国家的祸患,就是江东的孙策也不该小看了呀。我希望多知道一些关于江东方面的事。”颍川人钟繇 (yáo) 跟荀彧在一起,他看了看荀彧对曹操说:“听说孙策跟袁术也是面和心不和的。”曹操说:“那么咱们该想办法去联络一头才是啊。”钟繇就把他所知道有关孙策的事说了一说。

国学知识链接
董昭

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最初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袁绍听信谗言,他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后董昭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建议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城。董昭自此成为曹操谋士,深受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出自董昭之手。曹丕称帝后,继续委以重任,236年善终,时年八十一。 QRQSfzSqbvRkZkDm6GDmcxNR3A74T7+H9CJ5K0HxJwsEbYUxZAuuxOmOsVGkg1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