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讲
欧拉留下的遗憾

他只有停止了生命,才能停止计算。

——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

数学上有多少方程、定理、公式……用欧拉命名的?恐怕谁也说不出一个准数。我们随手拈几个来就有:欧拉变换、欧拉常数、欧拉定理、欧拉定律、欧拉动力学定律、欧拉法、欧拉方程、欧拉曲率公式、欧拉图、欧拉线、欧拉坐标、欧拉相关、欧拉角、欧拉力、欧拉函数、欧拉积分、欧拉运动方程……

哎呀,这位欧拉可真了不得!可不是嘛,有一件趣事,更足以证明欧拉的伟大。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叱咤数学界几十年的风云人物,曾把他同阿基米德、牛顿、高斯三人一起合称为“数学界四杰”。但有一位著名数学家说:“不!欧拉应该被称为数学英雄!”

这位数学家认为欧拉在四个人当中是最顶尖的。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数学英雄”欧拉。

(一)

1707年4月15日,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出生于瑞士第二大城市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穷牧师。家庭虽然贫穷,但因为是牧师家庭,这使他能进入到令一般人神往的学校。父亲见小欧拉聪明过人,对他寄托了莫大的希望,希望他长大后能飞黄腾达、荣耀门庭。但小欧拉却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让做父亲的十分担心。像每一个小孩一样,当小欧拉抬头仰望夜空时,那闪耀的群星总会引起他无限的遐思,思绪不由自主在宇宙翱翔。他问父亲:“天上有多少星星呀?”

父亲耸了耸肩,漫不经心地回答:“有多少颗星星这并不重要,我们应该知道的是,那些星星是上帝一颗一颗地镶上去的。”

“那么,上帝既然一颗一颗地镶上去,他就该知道有多少颗星星了。”

这些问题是不能多问的,父亲不免担心地瞧着小欧拉。父亲的担心,果然被印证了。校长因为小欧拉经常提出一些犯禁忌的问题,而把他从学校除名,以免这些不祥的问题蛊惑人心。父亲十分沮丧,只好让小欧拉在家中帮他做点杂事。未来一片暗淡,有什么办法呢?

但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有一天,巴塞尔大学数学教授约翰·伯努利(John Bernoulli,1667—1748)来找欧拉的父亲,他早就听说小欧拉有非凡的数学天才,因此想亲自看一看。伯努利家族在欧洲科学界威名赫赫,先后出了九位著名的数学家,而且他们特别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当约翰听说小欧拉竟然能够解决难度不小的“围篱问题”,不觉心动了;如果真是天才,可不能浪费了!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欧拉的父亲想围一个羊圈,羊圈长40英尺 ,宽15英尺,面积当然就是600平方英尺;显然,这需要110英尺篱笆才能围住。但他却只有100英尺篱笆,这可让他犯愁了。小欧拉当他的帮手,见父亲犯愁,就问他愁什么。父亲不耐烦地说:“大人的事,你小孩子多问些什么呀!”

小欧拉不罢休,最后总算知道父亲愁什么。他仰头想了一会,又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一些什么,然后对父亲说:“爸爸,您可以把长宽都定为25英尺,那羊圈面积成了625平方英尺,比您设计的还大了25平方英尺,但篱笆却只要100英尺,您就不用愁了!”

父亲听儿子这么一说,不禁喜从心来:我儿子还真不一般呢!从此逢人便说儿子的“奇迹”。

约翰后来也听说了,于是决心见一见小欧拉。约翰见到小欧拉,亲切地问他在想些什么。小欧拉兴奋地说:

我在想,6这个数可以分解成1、2、3、6这4个数,把前面的3个数1、2、3加起来正好等于最后的一个数6;还有一个数是28,它可以分解为1、2、4、7、14、28这6个数,把前面的5个数1、2、4、7、14加起来,又正好是最后面的一个数28。约翰先生,请问这种奇妙的数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吗?

约翰听完小欧拉的问题,不由大吃一惊:6和28这两个数在数学上称为“完全数”;到底有多少个完全数,这可是迄今没有解决的一个数学难题!现在,这个难题竟然被一个小孩子提出来了,真是不可思议!约翰先生看着小欧拉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眼睛,心中暗自决定:一定要帮助、培养这个有极大天分的孩子,不能让这颗明珠被埋在土地里了!

小欧拉的命运发生了奇迹般的改变,此后不久,人类就将出现一颗明亮的数学新星。

1720年,在约翰教授的极力推荐和支持下,13岁的欧拉以破天荒的小年龄进入了巴塞尔大学。当校长反对约翰教授的推荐时,约翰教授争辩说:

校长先生,对于天才,年龄不能成为入大学的一种限制。如果由于我们的疏忽,埋没了一位天才,让数学天空的一颗明亮的星成为稍纵即逝的彗星,那不是我们的奇耻大辱吗?不,那简直是犯罪。先生,是的,是犯罪。

进了大学以后,欧拉如鱼得水,过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青春年少的书生生活。欧拉和伯努利一家来往十分密切,实际上伯努利家的成员,已经把欧拉看成是他们家的一员了。其中尼古拉·伯努利(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和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1782)与欧拉年龄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最好,可以说亲如手足。

1725年,尼古拉和丹尼尔同时到沙皇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当时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继承彼得大帝的遗愿,决心振兴俄国的科学事业,建立圣彼得堡科学院,正重金聘请欧洲各国知名科学家到设备极为优良的科学院工作。尼古拉和丹尼尔那时已是欧洲数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因而被聘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谁知祸从天降,风华正茂的尼古拉到俄国后仅仅一年时间,竟然一病不起。当尼古拉病逝后,叶卡捷琳娜女王召见丹尼尔,请他再推荐一位数学家来接替已故尼古拉空出来的位子。丹尼尔提出可由欧拉前来接任:“欧拉今年19岁,巴塞尔大学硕士,不久前因为一篇论文得过巴黎科学院奖金。”

女王似乎不大相信丹尼尔的推荐。要聘用一个19岁的年轻人到俄国最好的科学院来,岂不让人讥笑?丹尼尔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即明白女王的想法,说:“女王陛下,如果您能聘用他,使他有优越的研究条件,他日后一定会超过我们整个伯努利家族!陛下千万不要失去良机!”

女王十分感佩于丹尼尔举贤若渴的无私精神,于是同意聘请欧拉。欧拉遂于1727年来到圣彼得堡,此后一直工作到1741年;1766年他又回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直到1783年离开人世为止。前后他在俄国工作了三十多年。

当1766年回到俄国后,他双眼几乎失明。但他没有停止工作,仍然继续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这真是奇迹!

1783年9月18日,他正在运算前两年被赫歇尔(F.W.Herschel,1738—1822)发现的天王星的运行轨道,突然他手中的烟斗落到地上,他喃喃地低语道:“我死了……”

一代巨星就此陨落,76岁的欧拉停止了呼吸。

欧拉一生给人类留下了数量惊人的科学著作,据统计一共有886部书籍和论文,除了数学中各个领域的著作,还有物理学、天文学、弹道学、航海学和建筑学等领域的。圣彼得堡科学院后来为了整理他的著作,竟然用了整整47年时间!这么数量巨大的著作,该需要他花费多大的精力!难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康多塞(N.de Condorcet,1743—1794)怀着崇敬的心情叹息说:“他只有停止了生命,才能停止计算。”

欧拉不仅多产,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有深刻的、卓越的创见,连后来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C.F.Gauss,1777—1855)都由衷敬佩地说:“学习欧拉的著作,乃是认识数学的最好途径,没有什么别的可以代替它。”

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P-S M.de Laplace,1749—1827),更是谆谆教导他的学生说:“读读欧拉的著作,读读欧拉的著作,他是我们大家的老师。”

后辈对欧拉非凡的天才,也发表过无限感慨的惊叹。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D.F.J.Arago,1786—1853)赞叹地说:“欧拉对于计算好像一点也不费力,正如人呼吸空气,老鹰乘风飞翔一样。”

欧拉的一位学生在回忆一段往事时感慨万分地说:

我和另一位同学把一个十分复杂的收敛级数逐项写出来,然后相加,发现两人所得的结果不一样。可是这个数字相当巨大,在第50位上才出现差错……欧拉教授听到我们的争执,闭着他那双几乎完全失明的双眼,一言不发……最后,他告诉我们差错在哪儿,是如何引起的。我们都非常了解他,知道他有罕见的心算能力,因此对他能说出我们争论中的错误,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不仅可以心算简单的问题,许多高等数学范畴中的内容他同样可以用心算去完成。

但是,这位数学英雄也不只是有赫赫功绩,他和所有科学精英一样,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刻。

(二)

欧拉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他不曾付出惊人的努力,也不可能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也正因为他比一般人更勤奋,他一定会犯比常人更多的错误。我们在欧拉所犯的众多错误中,选两个容易让读者看得懂的,让读者从中了解一下欧拉的思想和局限。

“无穷级数”在数学中经常会出现,每个中学生都会接触到一些稀奇古怪的这种级数,如:

这些级数由于涉及“无限”多的项,所以常常会和我们开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玩笑。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公元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公元前490—前425)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一个像我国水浒故事中神行太保戴宗似的人物,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但芝诺却振振有词地证明: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在他前面10米远的乌龟。你也许会哑然失笑说:这位芝诺先生一定是稀里糊涂了。你可真不能早早下结论,不信我把芝诺的证明讲出来以后,看你如何反驳芝诺。芝诺证明如下:

假定阿基里斯和乌龟都用不变的速度向前跑,开始时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10米。阿基里斯虽然跑得比乌龟快多了(假定他的速度为乌龟的10倍),他却永远追不上乌龟。为什么呢?试想:当阿基里斯跑到第10米的时候,到了乌龟起跑的地方,这时乌龟已经跑到第11米的地方,乌龟领先1米;当阿基里斯跑到第11米的地方时,乌龟跑到第11.1米的地方,乌龟与阿基里斯的距离缩短了,但仍领先0.1米;当阿基里斯跑到第11.1米处时,乌龟跑到11.11米处,领先0.01米……如此不停地跑下去,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就得依次跑完10米、11米、11.1米、11.11米……而乌龟则依次领先1米、0.1米、0.11米、0.111米……由于这样的距离有无限多个,阿基里斯跑完10米有11米,跑完11米有11.1米……所以乌龟总是领先一段小小的距离,阿基里斯也就永远追不上乌龟了!

芝诺提出的这个悖论,你也可能会被难住了吧?虽然你不相信阿基里斯真的追不上乌龟,但你能把芝诺的诡辩驳倒吗?如果你无法驳倒,就是因为“无限”在这儿给你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为什么说是“很大”的玩笑呢?因为科学家、哲学家们为了驳倒芝诺的诡辩,竟然用了近两千年的时间!而读者您如果不找点数学书看一看,恐怕也一时驳不倒芝诺的诡辩呢。

欧拉也是在解决一个无穷级数时,一时不慎,败走麦城。他遇见的是一个很普通的级数:

对这个无穷级数求和时,法国著名数学家傅立叶(J.B.J.Fourier,1768—1830)曾用下面办法求这个级数的和:

如果把(1)式的和假设为S,我们可以把(1)式改写为:

因为(1)是无限多项,因此改成也是无限多项的(2)式是可以的。这样

于是

读者一定可以看出,傅立叶在得出 时,在无穷级数(1)的求和中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这似乎顺理成章,不成问题。但是问题偏偏出来了。我们同样可以用加法结合律把(1)式改写为:

结果,S=0。如果把(1)式改写为:

那么,S=1-0=1

结果,同一个无穷级数竟然得出 、0、1这三种不同的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欧拉也曾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用的是另一种办法,得出 。他根据的公式稍微复杂一些。由于:

则在假定(5)式中x=-1时,可得出:

所以有:

于是(1)式的和应该是 。这是欧拉的证明。

现在我们知道,傅立叶、欧拉……这些数学大师都错了。原因是无穷级数由“无穷多项”组成,它和“有限项”组成的多项式在本质上有许多不同;对多项式适用的方法,对无穷项组成的级数就未必适用。对于新的数学研究对象,需要有新的概念和方法,而这些在欧拉所处的时代尚未得到解决,因此他和另一些数学家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正是错误刺激了数学家的自尊和灵感,这才一代又一代将数学推向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今天和明天!

1784年,柏林科学院悬赏征文的题目就是:“对数学中称之为无穷的概念建立严格的明确的理论”。

可见,在欧拉那个时代,数学界多么急切地寻求新概念、新方法啊!

(三)

1741年,欧拉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决定到柏林科学院去工作,他的妻子柯黛玲是俄国人,也随同丈夫去德国生活。欧拉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俄国的政权发生了巨变,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推翻了小皇帝伊凡六世,自己占据了皇位。由于她的专横,俄国人民的尊严受到严重的践踏,科学家也由此失去了自由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欧拉和夫人、孩子们到达柏林后,腓特烈二世立即召见了他。王后见欧拉很少说话,奇怪地问:“欧拉教授,您为什么沉默寡言?身体不适吗?”

“陛下,”欧拉回答说,“在俄国如果话说多了是会上绞刑架的。”

这时欧拉的眼睛越来越糟糕,但他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仍然拼命地工作,连吃饭都觉得占去了宝贵的工作时间。

1760年,当俄国军队入侵普鲁士时,伊丽莎白女皇没有忘记欧拉曾给俄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她写了一封慰问信给他,同时给他一大笔钱,赔偿欧拉在战争中受到的损失。这使欧拉颇受感动。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她是一位有野心的女皇,对科学事业极为关注。她多次诚恳地邀请欧拉返回圣彼得堡工作,并许以特殊优待。欧拉也怀念自己事业的辉煌之地,加之柯黛玲也日夜思念故土,于是,他们终于在1766年,当欧拉59岁时,返回了圣彼得堡。

叶卡捷琳娜二世按照皇室的待遇迎接欧拉,配给他一套豪华的寓所,有18名侍从为欧拉一家服务……欧拉对这一切,十分满意。

腓特烈二世由于热衷于让臣民为他歌功颂德,结果使得朝廷里小人得势、正直人遭殃。欧拉之所以离开柏林,这也是原因之一。不过,腓特烈二世对欧拉始终另眼相看,盛情有加。即使欧拉离开了柏林,腓特烈二世仍然不时写信问候或向他请教。

大约在1780年前后吧,腓特烈二世又向欧拉提出一个有关“方阵”的问题。什么是“方阵”问题呢?

方阵与军队排列队形有关。军队在检阅时,常常排成方队,比如400人一队的方队,每行和每一列都是20人,这叫“400人方队”。方队不仅仅整齐、威武、雄壮,军事学家还发现方队在训练士兵和作战阵形上有许多特点,比如说这种队形便于观察四方、便于阻击敌人……于是军事上将可以向四方发枪的队形称为“方阵”(square matrix)。

方阵后来又被数学家盯上了,因为方阵可以变幻无穷,引出许许多多让数学家绞尽脑汁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

某些数能不能组成方阵?一个方阵怎样变成两个方阵?几个相同的方阵加上多大的数可以组成另外一个大的方阵?这种种问题,在数学上来说,其实是讨论“全平方数”的问题。 [12]

例如:53个士兵可以排成两个方阵(如下图):

这在数学上就是53=2 2 +7 2 。如果我们问:21200个战士可以排成两个方阵吗?从数学上分析,21200=53×20 2 ,于是:

53×20 2 =(2 2 +7 2 )×20 2 =(2 2 ×20 2 )+(7 2 ×20 2 )=40 2 +140 2

即21200位战士可以组成两个方阵:40×40和140×140。

再进一步问:还可以组成另外两个方阵吗?我们仍然可以从数学上分析,

21200=53×400=53×25×16=(2 2 +7 2 )×(3 2 +4 2 )×4 2

又:(3 2 +4 2 )×(2 2 +7 2 )=34 2 +13 2 =29 2 +22 2

所以:21200=4 2 ×(34 2 +13 2 )=4 2 ×(29 2 +22 2 )=136 2 +52 2 =116 2 +88 2

由这一计算可知,21200个士兵还可以摆成另两种方式的两个方阵。

好,我们在大致上知道了方阵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后,再回到腓特烈二世的问题上来。他的问题是:

从6支部队中选出6种不同军衔的军官,如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和少尉,排成6×6的方阵,要使每行、每列都有各支部队、各种军衔的军官。

这个问题在柏林无人能解,于是腓特烈二世只好求助于欧拉。欧拉以前早就对方阵有过卓有成效的研究,有一个方阵还被命名为“欧拉方”(Euler squares)呢。腓特烈二世问他算是问对了人。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欧拉对这个方阵问题也束手无策!欧拉先解决容易一点的:5支军队中选出5种不同军衔的军官,组成5×5的方阵,这可以满足腓特烈二世的要求:每行每列有各支军队、各种军衔的军官;可是到了6×6的方阵,硬是解决不了!

一年又一年,欧拉在黑暗中想了又想,算了又算,仍然毫无进展。于是他突发奇想:“也许腓特烈二世的题目本来就没有解决的可能?”

说问题无解,也是一种结果;但仍然要证明真的无解。可是怪啦,连无解他也证明不了。最后他在75岁时,即去世前一年提出一个猜想,即:

(4K+2)×(4K+2)(当K=0,1,2,……)时,这方阵无解。

腓特烈二世的问题是K=1,即(4×1+2)(4×1+2)=6×6的方阵。当方阵不是(4K+2)的方阵,如3,4,5,7,8,9阶的方阵有解。

那么,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没有可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呢?

到了一百七十多年之后的1959年,真相才终于大白于天下。印度数学家、物理学家玻色(R.C.Bose,1901—1987)和史里克汉德(S.S.Shrikhande,1917—2000)推翻了欧拉的猜想,接着帕克(E.T.Parker,1926—1991)又证明了10阶正交拉丁方的存在,欧拉的猜想被彻底推翻了。除了欧拉研究过的K=0,1以外,当K=2,3,4,……都有办法组成腓特烈二世要求的方阵。

一位作家对欧拉的这次失败说了一句话:

这并不是欧拉的悲剧。欧拉艰苦卓绝的工作,正是后人得以继续前进的阶梯啊!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任何伟大的科学家绝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科学问题,总会在某一个当时最困难的问题上止步,提出一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或者看法。而它们又将成为后继者前进的阶梯和方向。

这是历史局限性的必然。

欧拉 yRpk3g9jnYu921pCt7DBMbklRjODAvg+qMeXDJUFlRPE24RDg58M0vjWNhYj4D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