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古希伯来文学

凭借一部圣书,讲述其中的故事和预言,吟唱其中的诗篇和哀歌,一个流浪的民族聚集在一起,顽强地生存下来,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希伯来民族。这个民族注定要历尽磨难,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希伯来人的祖先原先住在阿拉伯沙漠上,公元前2000年前后,离开故乡进入西亚的肥沃平原,游牧于幼发拉底河流域。因此,希伯来人的含义就是“从河那边来的人”,一说为“流浪者”,这个称呼来自迦南人。而犹太—希伯来的全部历史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一部集体流浪或流散的历史。

公元前20世纪中叶,这个游牧民族入侵了巴勒斯坦。当时居住在那里的是迦南人。希伯来人征服了迦南人,并与之融合,定居下来。以后,他们又遭到了来自海上的强敌非利士人的进攻。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产生了不少英雄人物,如大卫、参孙等。大约800年之后,希伯来人开始建国,先后在南方和北方建立了犹太和以色列两个部落联盟。又过了100年左右,以扫罗为第一任国王的以色列王国形成。差不多与此同时,犹太部落的首领大卫也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后来,大卫又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在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为希伯来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们这时已经信奉耶和华为国家的保护神。

公元前925年,所罗门国王去世。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重新分裂为南北两半。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先后分别被亚述帝国和巴比伦所灭,首都耶路撒冷被摧毁。五万多犹太人被虏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此后,这个地区又多次遭受外来人入侵,迫使大多数犹太人离乡背井,流落分散到世界各地。希伯来人这种曲折的、多灾多难的历史,在《旧约》中得到了反映。

一 圣书与民族英雄

《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收录了古代希伯来人的种种文献。为什么叫做“约”?“约”就是契约,但《旧约》不是世俗的契约,而是神圣的契约,是耶和华上帝和犹太人订立的约法。据《旧约》记载,上帝与犹太人曾订过三次约。第一次是上帝与诺亚订的约。上帝见人类罪孽深重,就决心用洪水毁灭之并重新创造。但他看到诺亚是个义人,就叫他预先做一只方舟。洪水来的时候诺亚一家进了方舟,并把各种各样的动物,公的母的各一对,放入方舟中,逃过劫难。直到鸽子衔来橄榄枝,天空出现彩虹,他们知道洪水退了,就出了方舟。虹是上帝和诺亚约定的标志。第二次是上帝与犹太部落首领亚伯拉罕订的约,标志是犹太人实行割礼,上帝则宣布犹太人为他所选定的子民。第三次是上帝与摩西在西奈山上订的约,制定“十诫”,要犹太人尊奉他为唯一的神,他也答应不伤害犹太人等,并立以约柜。后来人们为了把这三个“约”区别于后起的基督教中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订的“约”,于是称前者为《旧约》,后者为《新约》,两书合为一本称作《新旧约全书》,是为《圣经》。

《旧约》共39卷,其形成年代不一,吸收了一些从近东国家收集来的神话、传说、赞歌和谚语。这些文学作品有的非常古老,很可能是希伯来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从别处带到“迦南福地”的。其中的《摩西五经》大约写于公元前900年,被认为是《旧约》中最古老的经卷。最晚的《但以理书》则是约公元前165年才写就的。整个《旧约》直到公元后一个世纪才固定为目前我们看到的文本形式。

《摩西五经》中的第一部《创世记》既可以看作希伯来人对人类起源和万物由来作出的宗教性解释,也可以看作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生动的叙事技巧,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讲起,讲到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的堕落,引出洪水神话和诺亚方舟的传说,一直讲到以色列祖先的族谱世系。《创世记》连同《出埃及记》《约书亚记》《撒母耳记》和另外几卷叙述性的经书,构成了一部散文写就的史诗,记叙了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多灾多难的历史,同时描写和歌颂了本部落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摩西、大卫和参孙。

摩西的神秘出身,以及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穿越西奈沙漠、制订“摩西十诫”,最终抵达约旦河东的经历,展现了一个集先知、宗教领袖、军事首领、立法者、演说家和诗人于一身的远古部族英雄的崇高形象。在后世西方文学中,“出埃及”成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原型象征。

大卫是以色列的少年英雄。在战斗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敢于同非利士人的巨人欧利亚作战,用牧羊用的抛石器抛出石头将其打倒,割下首级。参孙是以色列人的士师,由于出生时耶和华赐予他三根头发而战无不胜。后来被敌人用计割去头发而失去力量,成了非利士人的俘虏,被剜去双眼,投入监牢。最后他在非利士人举行庆典时推倒支撑圣殿的双柱,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故事影响很大,在西方广为流传。后世不少西方作家、艺术家以此为题材创作作品。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用一块7米高的整块大理石雕刻了大卫像,表达了文艺复兴时代生气勃勃的精神。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因参加清教徒革命失败而被复辟政府关在牢中,双目失明的他在狱中以参孙故事为原型创作了长诗《力士参孙》,表达了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顽强精神。

二 赞美诗、哀歌与情歌

一般认为,代表《旧约》最高文学成就的是诗歌。像许多古代民族一样,希伯来人喜欢用质朴的民歌来表现他们世俗的生活和劳作,更喜欢用富于韵律和节奏的抒情诗来赞美上帝耶和华,这些抒情诗构成了《旧约》中最大的诗歌集《诗篇》。《诗篇》共收录150篇诗歌,其中的作品大多注有作者姓名、写作背景和配乐说明,可见当时是可以吟唱的。由于《诗篇》中有半数以上的作品注明是大卫所作,故通常被称为“大卫的诗”。这些作品中既有表现个人感情的,也有表现忧国忧民情绪的,很大一部分是祷告上帝、赞美神恩的祷诗。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圣经》所有诗意浓郁的经卷中,《诗篇》对西方文化与基督教崇拜仪式的影响是最大的。

《耶利米哀歌》是《旧约》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它是希伯来民族的一曲绝唱,也是希伯来诗歌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耶利米哀歌》的作者耶利米与中国的屈原相比。两位先知型的诗人都处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他们的直言进谏或预言呼告都未能引起统治者或国人的重视。他们的命运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屈原遭到贬斥和流放,最后自沉汨罗江;耶利米则被统治者关进地牢,直到国家灭亡,圣城耶路撒冷被毁。不仅如此,甚至在艺术手法上,《离骚》和《耶利米哀歌》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耶利米哀歌》的节奏用了著名的“气纳体”,即每一诗句中间有间歇或停顿,顿前三个音步,顿后两个音步,仿佛人在哭泣吞声时无法一口气说完一个完整的句子,只能说半句停顿一下再说下半句。通过这种有意压抑情感的表现方式,反而使情感的抒发变得更加有力。翻译家朱维之用骚体翻译《耶利米哀歌》,在句子中间插入一个表示语气的“兮”字,较为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音韵节奏效果。如第一歌哀叹圣城耶路撒冷劫后的惨象:

峥嵘繁华之城兮,今何凄楚!
列国之佼佼者兮,萎如寡妇,
诸城中之帝后兮,降为奴仆。

彼痛哭于中夜兮,涕泪纵横,
亲友中不见人兮,向彼慰问。
知心亦怀鬼胎兮,视若敌人。

犹大遭受放逐兮,苦役酸辛,
窜居异国流浪兮,举目无亲,
迫害者乘人危兮,狭路相寻。
……

(朱维基 译)

此外,《耶利米哀歌》还运用了“贯顶法”,即将全诗的22小节,按照希伯来字母表中22个字母的顺序排列,每小节首句依次用一个字母,即以第一个字母“阿雷弗”为全诗第一节的首字母,“贝斯”为第二节的首字母,依此类似,最后一个字母“刀”作为最后一节的头字母。通过这种方式,将全诗融贯成一个整体。

与《耶利米哀歌》凄惨、悲切的抒情风格相比,《雅歌》以其意象的美丽、词句的优雅和感情的细腻而著称。《雅歌》相传为所罗门所作,故被名为“所罗门的歌”,又称为“歌中之歌”。但一些学者认为它最初可能是婚礼庆典中演唱的。据考,古代西亚某些地区的新婚庆典要连续举行7天或14天。在这期间,新婚夫妇会把自己打扮成国王和王后,亲友们则簇拥着他们载歌载舞。另有一些学者根据《雅歌》的内容认为它更多受到了希腊晚期牧歌的影响,因为在该诗产生的时代,西亚一带已经受到希腊化文化的影响。据此,人们推测出《雅歌》的情节,认为它讲述了所罗门王和一位书拉密牧羊女子从邂逅、求爱、定情到举行婚礼的全过程。爱情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黎巴嫩的山林,诗中出现的许多自然景物和动物意象,体现了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如男主人公赞美女主人公时唱道:

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你的眼在帕子内好像鸽子眼。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

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母羊,洗净上来,个个都是双生,没有一只丧掉子的。

你的唇好像一条朱红线,你的嘴也秀美。你的面颊在帕子内,如同一块红石榴。

你的颈项好像大卫收藏军器的高台,其上悬挂一千盾牌,都是勇士的藤牌。

你的两乳好像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

我要往没药山和乳香的冈去,直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回来。

(孙小平 译)

此外,诗中也出现了细腻的女性心理描写,展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少女思念情人时如梦非梦的似水柔情。

三 信仰与理性

《约伯记》是《旧约》中一部修辞华丽的哲学诗篇,具有一个宏伟的戏剧性结构。全诗探讨的中心是信仰问题。约伯是个义人,家庭美满,子女众多,家产丰厚,奴仆成群。然而却被上帝选中作为试探人的信仰能否持久的“试验品”。上帝让魔鬼出面一次又一次地毁掉约伯所有的一切,先让他的仆人被杀,再用天火将他的牛羊烧死,接着又让狂风刮倒他的屋子,他的子女全被压死。但这一切都没能使约伯放弃对上帝的信仰。最后,考验落在约伯本人身上。上帝让魔鬼使他全身从头到脚长满毒疮。但约伯坐在地上用瓦片刮自己的身体,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耶和华的信仰。戏剧的高潮是约伯和他的三个朋友争辩,企图解释好人受苦的原因。他的朋友从传统的“神正论”出发,怀疑约伯肯定犯下了罪孽才会遭此天谴。约伯则拒不承认,相信自己无罪。最后,风云骤变,旋风中传来耶和华的声音,肯定约伯是义人,并说他在极端的苦难中,怀疑并责难上帝是当然的。

尽管《约伯记》最后给出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上帝让约伯加倍地获得了他失去的一切,但整个诗剧并没有对好人为何受难这个关键问题做出解答,它似乎试图传达出某种神秘的观念,即任何寻求人类受难原因的企图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上帝的意志是神秘的,是人的理性所无法把握的。

一位中国学者指出,《约伯记》的伟大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它的过程,是惶惑、疑问、不解,因而不断探索的过程。这种精神体现在大量的问句上。而这种由不解而怨而求解的精神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有的——《俄狄浦斯王》、屈原的《天问》、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弥尔顿的作品。

在希伯来人眼中,《旧约》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神赐的文字。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旧约》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它集中了希伯来文学的精华和主要成就,运用了包括抒情、比拟、象征、比喻等在内的常见的文学手法,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把《圣经》称为“伟大的代码”。因为他发现,这部圣书从头到尾都是用比喻或象征的语言来表述,这些比喻、象征和寓言前后呼应,暗中联结为一个丰富完整的密码系统,不仅为《旧约》和《新约》提供了双重蕴含的叙述模式,而且给后世西方文学奠定了构思、想象和表述的原型基础。文学史家们一致认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其源头可追溯到以希伯来和希腊为核心的“两希”文学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圣经》,就无法读懂以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弥尔顿的史诗、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夫卡的《审判》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学正典。 mcsvGmaePiQEoXjy7mZl7bi100R0WGs6ThSvH0hV4YGizRdA7EyuE88yKkszTn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