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古巴比伦文学

公元前3500年,在亚洲西部被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南部住着苏美尔人。他们建立起世界最早的城邦国家,发展起繁荣的城市文明。1500年后,来自叙利亚草原、属于闪族部落的阿摩利人征服了苏美尔人,并以巴比伦为中心建立了巴比伦王国。此后,一位名叫汉谟拉比的强有力的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使这个王国达到鼎盛时期。他制订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死后,巴比伦王国渐趋衰落,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占领。

从文物遗存来看,苏美尔人无疑是古代东方一个非常聪明、优秀的族群。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图画文字符号,并利用当地随手可得的芦苇杆作笔,淤泥作书写板,把文字书写(不如说刻印)在柔软潮湿的泥板上,然后在太阳下晒干,烧制成坚硬的泥板保存下来。这些书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其横断面上粗下细、形似楔子而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很难辨认,直到近代才译读成功,使我们有可能了解原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不是在西方,而是在东方。

巴比伦人继承并融合了苏美尔人的文学传统,创造了丰富的神话、史诗、故事、歌谣和寓言等作品。以泥板文书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巴比伦文学经亚述人的传播,对希伯来文学、波斯文学和阿拉伯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辗转影响了欧洲文学。

一 神话与仪式

《咏世界创造》是一个在古代西亚地区流传很广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考古学家们认为,该神话文本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但从内容和风格上分析,神话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可能要早得多。记载在7块泥板上的这部创世神话以作品开头的几个字“埃努玛·艾立什”为名,描写众神之王马尔都克和女神梯阿马特之间的斗争。按照这个神话,世界是在男神和女神的斗争中诞生的。梯阿马特原来是伟大的女神,大地母亲,生育出了最早的众神。但后来变得非常邪恶,企图毁灭所有的孩子。这时,男神马尔都克挺身而出,与梯阿马特展开了斗争。他把梯阿马特的身体撕为两半,一半做天,另一半做地,同时造出了星宿和人类。马尔都克还刺破了梯阿马特的眼睛,使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向前流动,然后把她的躯体变成了山脉,让底格里斯河的各条支流从她的乳房中流出。这样,马尔都克就在旧秩序的废墟上建立了新秩序。在他统治下,混沌中产生了秩序,死亡中诞生了生命,大自然一年一度复活更新。于是,马尔都克就成了巴比伦城和整个巴比伦的保护神,巴比伦人为他建立起雄伟的神庙,对他顶礼膜拜。历史学家认为,马尔都克的胜利实际上代表了男权统治的胜利,与人类社会从母权制迈向父权制的历史进程一致。

按照某些神话学家的观点,神话和仪式在远古时代是紧密相关的。神话不过是仪式的一种文字纪录,后来仪式消亡了,而神话文本却保存了下来。《咏世界创造》也是如此。在古代巴比伦,每年秋季开始时,都有为期十天的新年节日,在此期间人们要庄严地背诵《咏世界创造》,并用象征性的戏剧表演其中的内容。首先是扮演混沌力量的人们在巴比伦的大街小巷上行走,然后,扮演马尔都克的人们从监狱中逃出来加入这个行列,象征着秩序之神反对梯阿马特及其恶魔。经过一场模拟的战斗,马尔都克打败了梯阿马特和那些反叛的力量。于是巴比伦人抬着马尔都克的神像穿过大街小巷狂欢游行,欢呼宇宙重建秩序、生命复活更新,并祈祷来年的丰收、繁荣和好运。古巴比伦人也许还认为,这个仪式能对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魔力。每年春天这两条河流的泛滥会淹没两岸的村庄。人们希望用咒语和仪式表演来保护自己,抵挡那可怕的春洪。

另一则著名神话《伊什妲尔赴冥府》讲述生命女神伊什妲尔赴冥府拯救丈夫、植物之神坦姆兹的故事。神话中讲到,当这一对司爱情与繁殖的神祇身陷冥界之后,阳间万物凋零,一片衰败景象。诸神害怕生灵灭绝后无人献祭,只好指令冥神将这一对神祇放还阳间,于是世界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大地上一年一度的草木荣枯、四季轮回也就因此而来。这种以人格化的神的活动表现自然界演变的神话建立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上,在世界各民族神话(如古希腊的帕尔塞福涅神话、北欧的伊童神话等)中都有类似表现,表明了人类原始思维的同构性。

二 《吉尔伽美什》:追寻永生

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长达3000行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目前所知的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英雄叙事诗,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史诗。据考证,至少在古希腊的荷马写作或编纂他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前1300年,即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8世纪),《吉尔伽美什》的最初文本已经用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了。而史诗的基本内容则包括了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创造的神话传说。

记载着史诗的这12块泥板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8块泥板)主要写吉尔伽美什对外在的武功的追求。根据史诗的叙述,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的王,一个半神半人。他有着强健的体魄、过人的精力和暴虐的性格。由于他的统治过于残酷,人们祷告天神阿卢卢来灭掉他。天神造出一个体魄、力气非凡的恩启都来与吉尔伽美什抗衡,决斗的结果是胜负未分,两人结为好友。然后,他们一起出发去征讨一位名叫芬巴巴的杉妖。初战失利,恩启都受伤。吉尔伽美什求助于太阳神舍马什,在神的佑助下杀死杉妖,并救出了被杉妖软禁的大女神伊什妲尔。吉尔伽美什的英姿使女神一见钟情,她要求英雄做她的丈夫,但遭到拒绝。羞怒的伊什妲尔图谋报复,她要挟父亲天神为她造了一只天牛降灾人间。但天牛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合力杀死。绝望的女神对他们发出诅咒。众神会议决定,杀死天牛的英雄中必死一个。此后,恩启都一病不起,12天后死去。吉尔伽美什悲痛不已。

史诗从此进入第二部分(第9—11块泥板)。风格从喜转悲,由高昂变低沉,从英雄业绩的颂歌转变为英雄末路的挽歌。挚友的死亡使吉尔伽美什感到,自己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从追求外在的武功转向内心的探求,试图解开生与死的奥秘。他历尽艰辛找到了人类的始祖乌特那庇什提牟。后者向他讲述了天神发洪水毁灭人类,自己受到特赦,并造了一只大船幸免于难的故事,结论是人之必死由神决定,但海底有棵生命之草可使人长生不老。吉尔伽美什入水取得生命草,却又在返城途中不慎被蛇叼走,失望而归。史诗的最后部分(第12块泥板,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所加)是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对话。恩启都的灵魂从阴间地洞中逃出,向吉尔伽美什描述了地下世界的阴惨景象,哀求吉尔伽美什不要违抗“世界的命运”。

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一致认为,从根本上说,死亡意识与自我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对无法避免的“终有一死”的恐惧,才使人意识到“我是他事物无法取代的一种存在”,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吉尔伽美什》正是通过主人公对死的恐惧和对永生的追寻,显示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从文学角度看,史诗中的“英雄历险”“洪水神话”“圣爱”等原型—母题,影响了包括荷马史诗、圣经神话、《贝奥武甫》《天方夜谭》等在内的一大批世界文学经典的创作。《圣经》中的洪水神话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原型无疑来自于《吉尔伽美什》;恩启都在神妓的色相引诱下,由女性魅力开启了智慧,摆脱了愚昧状态的情节,与《圣经》中关于亚当在夏娃引诱下吞食智慧之果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吉尔伽美什对人类的死亡之谜的执着探索也为后世作家的精神历险提供了最初的范例。它表明,人类对自身之谜和未知世界的探索,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在后世的欧洲文学经典文本中,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直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们仿佛都能听到《吉尔伽美什》第10块泥板中那凄美的歌声:

吉尔伽美什哟,你要流浪到哪里?
你所探求的生命将无处寻觅。
自从诸神把人创造,
就把死给人派定无疑,
生命就在人们自己的手里!

(赵乐甡 译) lyjeHx1nxQ79QvlG6SkaaTHJIUuPX7rE0ht0pX5qJXrIzQiRI5gSNoXkARa8+t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