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中古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文学

处在汉文化辐射下的日本最初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从公元4世纪以来一直使用汉字和汉文作为书写记录工具。7世纪中叶,日本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次年,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令,史称“大化革新”,从此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化革新”以后,日本先后派出十三四批“遣唐使”,一次人数最多达数百人,到当时处在盛唐时代的中国学习和交流,并利用汉字创造了日文的“片假名”(正体)与“平假名”(草体),对促进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用片假名和平假名书写的日本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并流行,取代了最初用汉文写的典籍文本。从12世纪开始,日本天皇的权力被武士阶级篡夺,天皇实际上成了傀儡,掌权者是幕府—贵族。幕府豢养了大批武士,一直统治了近700年,直到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以后,天皇重新执掌政权,日本才结束中世纪,走上西方式近代化道路。

一 “万首和歌之集”

日本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是诗歌总集《万叶集》,意为“万代之集”或“万首和歌之集”,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类似《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万叶集》收录了从4世纪到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约4500首。“和歌”是日本诗歌的一种体裁,指日本古代除汉诗(用汉文写作的诗歌)以外的日本诗歌,即用五音句和七音句交错组成的韵文,这种格调称为“五七调”,类似中国五言、七言诗的句式,分长歌和短歌两种。短歌音律数有限,共31个音节,以5、7、5、7、7的方式排列;长歌以同样方式排列,其中5、7……可多次反复,长短不限。

《万叶集》一半以上的作者是无名氏,署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包括了全国各地各种身份的人,有天皇、贵族、僧侣、官吏、农民、渔民、士兵、乞丐、歌伎和行吟诗人等。编者相传是大伴家持(?—785)。但他可能只是众多编者中的一位。诗集大约在760年左右即已编成,后来又有人作了加工修订。

《万叶集》中的和歌绝大部分为抒情诗,按题材可分为“相闻”“挽歌”和“杂歌”三类。“相闻”,典出曹植《与吴季重书》一诗中“往来数相闻”一句,意为情感上的互相闻问,大多为男女之间的情歌,也有兄弟、朋友、长幼之间的酬唱之作。

妹与紫草鲜,安能不艳羡?
知是他人妻,犹能如此恋。

——天武天皇
(赵乐甡 译)

山风吹竹叶,乱发杂然声。
吾已别吾妹,专心念妹情。

——柿本人麻吕
(赵乐甡 译)

“挽歌”主要是为悼念死者所作,也有临终之作和后人追忆的作品。其内容有为皇室歌功颂德的,有哀叹贫病失意者流离死亡的,也有悼念家人亲友的。天武天皇之子大津皇子因谋反而被杀,临死前留下一首和歌:

磐余池水,
野鸭交鸣;
今日此景最后看,
再看此景期来生。

(赵乐甡 译)

短短四句,写出了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从容。

除了上述两类外,其余的皆为杂歌,内容题材十分广泛,狩猎、旅行、游宴、自然风物、人世感怀、民间疾苦、社会变迁等均可入诗。《万叶集》中有不少“防人歌”,对当时日本统治者野蛮的兵役制表示了不满和愤怒,类似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兵车行》。

《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宝贵的历史和文学文献,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同时,它也是中日文化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影响的明证。它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借鉴了中国文学及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法,受到中国儒家及老庄思想的影响,还收入了一些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朝学习情形的诗歌。

二 “物语”与“幽情”

10世纪,日本出现了一位名叫紫式部(约978—1016)的女作家,她写下了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生活在日本平安朝中期,出身名门,早年丧母,自幼从父习汉学,通音律,文学修养颇深。25岁丧夫,自此携带幼女,开始了凄婉的孀居生活。后来被召入宫廷,当了侍奉天皇的文学女官。这段宫廷生活使她开阔了眼界,得以更具体了解皇室内部倾轧及社会矛盾,写出了她的著名小说。

“物语”是在日本民间评话、中国六朝文学和隋唐传奇文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紫式部写下《源氏物语》之前,日本民间流传两种类型的物语。一种是创作物语,即传奇和虚构物语,以《竹取物语》为代表。另一种叫歌物语,即以和歌为主,散文为辅,以《伊势物语》为代表。

紫式部吸收了上述两种物语的各自优点,将诗文融为一体,写出了《源氏物语》这部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

《源氏物语》分为两部分,前41帖(回)主要写源氏放浪风流、升沉变迁的一生。从他出生一直写到死后。源氏是桐壶天皇的儿子,世称光君。其母因出身低微,虽受皇帝宠幸并有了儿子,却遭其他嫔妃嫉恨,在皇子三岁时即抑郁而死,皇子亦被贬为臣子,赐姓源氏,又称光源氏。

光源氏成人后,娶葵上为妻,但两人感情不和。源氏与父亲桐壶天皇的爱妃藤壶相恋私通,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冷泉天皇。桐壶天皇死后,藤壶悔恨痛苦,即削发为尼遁入空门。源氏在其父亲死后也失势了。两年后,冷泉即位,源氏在政治上又中兴,回京辅佐冷泉天皇,官至太政大臣。不久,葵上去世,源氏所爱的藤壶、紫上也相继死去。源氏的后妻与人私通,生下一子名为熏君,为小说后半部主人公。源氏因受上述种种不测事件打击,又感到老之将至,于是看破红尘,遁世出家,最后抑郁而死。

小说后半部(42帖以后)写熏君的故事,叙述他的少年生活及成人后对女性的追求和失意。熏君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源氏生活经历的一种复制,从佛教的角度,也可看作一种现世的“报应”。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虽然后者比前者晚出几个世纪,且没有事实上的联系,但两书确有不少可比之处。小说中的光源氏有点类似贾宝玉,他才貌双全,无所不长,一生混在女人堆里,与许多女性发生了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对女性心理的描写精细入微,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与光源氏来往的女性形象,包括他的后母藤壶、藤壶的侄女紫上,还有宝蟑、夕颜、末摘花、六条御息所等。作家以体贴入微的感受和笔触写出了这些女性同胞的悲惨遭遇和内心苦闷。

与贾宝玉相似的另一点是,源氏最后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不过,《源氏物语》更加强调的是日本文学中特有的幽情及佛教的宿命论思想。按照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在其著作《玉小栉》中的说法,幽情的基本精神是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幽情观念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以下所引第41帖片断,讲述的是源氏晚年出家前的情形,可略见幽情之一斑:

天气渐热起来。源氏寻得一凉爽之地,安设一座,便独坐沉思起来。忽见池中莲花盛开,莲叶上露珠点点,顿想起“悲无尽兮泪如何,人身之泪何其多”的古歌,一时怅然若失,恍若跌入梦中,直至日暮时分。鸣蝉四起,格外热闹。夕阳之下霍麦花鲜美可爱。如此景致,一人独赏终是索然寡味,遂吟诗道:

“夏日孤寂苦,长天悲泣哀。鸣蝉苦知意,放声啼相伴。”此时流萤乱飞,不觉低首又赋诗:

“流萤思长夜,晚间发微明。愁情焚似火,不停燃我身。”

又至七月初七乞巧日。今年迥然往昔,六条院内毫无管弦之声。源氏整日枯坐,痴迷沉沉,也无一侍女去看牛郎织女星相会鹊桥。天幕未启,源氏实难入睡,便独自起身,打开边门,自走廊门中眺望庭院:星空下,朝露繁闪,遂步至廊上,赋诗述怀:

“牵牛织女鹊桥会,何须我去徒操心?惟见闲庭重重露,感至泣下添泪痕。”夏逝秋至,风声变得愈发凄厉起来。法事举办在即,自八月初始,众皆奔忙起来。源氏以忆旧度日,终于挨至紫姬周年忌辰。源氏暗叹:“怕日后惟有如此消磨岁月了。”法事正日,院内人皆吃素斋,那曼陀罗图便于今日供请。源氏照例做夜课。中将君端来一盆水,请他净手。源氏见其扇上题有一首诗,遂取来过目:

“无尽恋慕情,终年泪如雨。谁言忌辰满,悲哀已全消?”看罢,想了想,便在后面添诗一首:

“残身渐无多,悼亡身垂暮。惟余相思泪,如溢万顷波。”至九月暮秋,源氏见园中菊花上覆着棉絮,便吟诗道:

“怀昔共护东篱菊,哀今秋露湿单衣。”

到了十月,阴雨连绵,一片昏蒙,源氏心境劣于旧时。帐望暮色,苍凉无比,不觉独自低吟“十月年年时雨降,何尝如此湿青衫?”这时雁声鸣空,但见群雁振翅,飞渡而去,不禁心下羡慕,久久仰望,吟出诗句:

“幽梦何曾见,虚渺游魂飘。翱翔魔法使,引我觅行道。”此时,源氏感情异常脆弱,事无大小轻重,皆令他触景伤怀,思念亡人,无法慰解,只是在悲痛中度送岁月。

至十一月丰明节,宫中举行五节舞会。满朝文武欢呼雀跃,自不待言。夕雾大将的两公子被选为殿上童子,入宫时先来六条院参谒源氏。两人年龄相若,姿容皆甚俊美。他们由两个母舅头中将与藏人少将陪同而来,皆着白地青色花鸟纹样小忌衣,映衬下风姿更为潇洒清秀。源氏见其天真模样,顿然忆起年少时邂逅的筑紫五节舞姬。于是赋诗道:

“丰明筵宴今日盛,群臣进殿纷然忙。我身独困孤寂苦,日月空逝浑然忘。”

今年终于隐忍,暂留尘世。但出家之期已经迫近,心绪不免更加忙乱。他思虑遁世前应有所安排,便寻出各种物品,按等级分赠各传文,聊为留念。他虽不明示此举真意,但其贴身侍女,皆瞧出其真正心思来。故岁暮之时,院内格外静寂,笼罩着悲伤之情。源氏整理物件时,积年情书突现眼前。觉得倘若遗留后世,教人看见甚为不妥,而毁弃又觉可惜,踌躇一阵,终究决定取出焚了为是。忽见须磨流放时所收情书中,紫夫人的信,专成一束。此乃他特意整理的。虽事已遥远,但至今笔墨犹新,这实可为“千年遗念”。忽又念及一旦脱离红尘,便不能再见之,遂令两三个亲信侍女,将其即刻毁弃于己前。即使普通信件,凡死者手迹,见了总有无限感慨。何况紫夫人遗墨,源氏一看,便两眼发花,不能视物,字迹也难以辨认,眼泪竟打湿了信纸。他怕侍女们看了笑话,自感羞愧,便将信推向一旁,自己吟诗道:

“旧侣西去登彼岸,不堪慕恋煎我怀。发售伤睹遗世迹,愁心复添怅叹深。”侍女们虽未将信展开来看,但从源氏那痴迷神情便知此乃紫夫人遗墨,因此皆悲伤不已。源氏回想紫夫人在世时,尽管两人近居,但写来的信却是如此凄婉。至今重见,更感悲痛,泪落如雨,竟无法控制。但念悲伤过甚,深恐别人嘲笑他女儿心肠,故不细看。却于一封长信末尾留下一诗:

“人去枉然存遗迹,不若随主同化烟。”遂令侍女将那信拿去俱焚了。

(丰子恺 译)

从小说叙述艺术上看,《源氏物语》结构宏伟而叙述有条不紊,每一帖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同时又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长篇,类似中国的章回小说。小说采用了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形式,以散文叙事,诗歌抒情,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和谐,为发展物语文学作出了贡献。

三 能剧与俳句

公元14世纪前后,日本的古典戏剧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能和狂言两种戏剧形式。能又叫能剧,是从农村酬神演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艺术,后来成为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为主的戏剧形式。狂言也是在民间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它是一种以对白为主的独幕喜剧,有点类似当代中国的小品。狂言最初都是演员的即兴创作,后来逐渐成熟,产生了许多定了型的传统保留剧目,其脚本也由各个流派固定下来。到了室町时期(1338年始),狂言成了演出能剧时的附属物,即幕间狂言。

中古时代,在连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这就是俳句。俳句又叫俳偕,因其诙谐而得名。其特点是:形式短小,只有17个音,以5、7、5的形式排列,集中表现刹那间的感受;语言含蓄隽永,富于回味;经常使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一般认为,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俳句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对俳句做出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原先以滑稽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意境美为主的风格,创造了既机智幽默又高雅本色的“蕉风”。他留下来的最著名的一首俳句是:

悠悠古池畔,寂寞蛙儿跳下岸,水声轻如幻。

(王树藩 译)

一般来说,每首俳句都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季题(季语)、景题、情感、意境。这首诗中季题以青蛙为象征。古池,既是景题也是本诗的灵魂所在。古池水流不畅,有一种永恒的宁静。突然青蛙跳入,瞬间激起水声,但即刻又恢复了宁静。这首诗显然受到了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思想的影响。

小林一茶(1763—1827)是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一生流浪,生活坎坷,但始终保持一种东方式的超脱态度。据说他出门总是带着一套茶具,无论多么艰苦的旅途中都要找地方坐下来摆开茶具,慢慢品味他的茶道。他写的俳句既富于人情味,又不失诙谐幽默。他特别喜欢写的题材是小孩子和小动物,在对这些弱者深深的同情下,透出一丝苦涩的自嘲: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虱子呵,放在和我的味道一样的石榴上爬着。
要转侧了呵,你回避罢,蚱蜢!
蜗牛,——破坏了墙壁,给他游嬉。

(周作人 译)

中古时代日本出现的另一类重要的文学形式是“浮世草子”。这是一种以表现市民生活情趣为内容的小说,也可称为市井小说;题材有反映商人阶层爱欲生活的“好色物”和记述武士生活的“武家物”两类。代表作家是井原西鹤。他的市井小说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江户时代的商人生活和心理状态,体察生活细致深入,状物写情引人入胜,语言幽默、诙谐,艺术感染力较强。

与日本一样,朝鲜也是一个受到汉文化影响强烈的国家,公元9世纪,汉文文学兴盛,出现了以崔致远为代表的一批汉文学家。18—19世纪出现了一部反映市民阶级意识的小说《春香传》,讲的是艺妓春香和公子李梦龙之间的爱情故事。

越南在秦汉时代被纳入中国版图,经历了近千年的“北属时期”后,于公元10世纪建立了独立的吴朝,但其制度文物仍受到强大的北方邻国的影响。中古越南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攸。他曾出使中国,受到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金云翘传》的影响,将这部中国章回小说改为具有越南民族特色的六八诗体的同名作品《金云翘传》,又称《断肠新声》。小说描写女主人公翠翘与书生金重的悲欢离合故事。

中古时代东南亚各国的文学处在汉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多重影响下。泰国出现了根据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的史诗《拉马坚》,其中的神猴形象哈奴曼经过复杂的流传路线,辗转影响了中国沿海一带的哈奴曼—孙行者崇拜,并在中国明代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留下了明显痕迹,引起了当代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其他东南亚各国文学也各有成就。 eTmPHel+YgTXrJiYW10Em+tPg3oV9Tii4YYf9zB7B/vlkOKUoH4X+UT7NTjDB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