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古波斯文学

中亚文明古国波斯(即今伊朗)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也是欧亚非三大文明的汇合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东起中国,中经波斯,西达罗马帝国的。

3世纪,波斯侯阿尔达一世统一波斯,建立萨珊王朝,到5世纪发展为亚洲西部的大帝国,曾与罗马帝国发生过多年战争。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萨珊王朝倾覆。直至一个半世纪后才脱离阿拉伯的控制,创立封建的萨曼王朝。

波斯素有“诗国”之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于10—15世纪期间的诗歌成就尤为辉煌。中古波斯文学主要是指以达里波斯语创作的文学,其地理范围包括伊朗高原通用波斯语的中亚细亚各国,及今天的阿富汗、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和印度北部等国家和地区。

一 抒情诗与叙事诗

鲁达基(858—941)是波斯第一位古典文学大师,也是波斯及所有用波斯语的民族的古典诗歌的奠基人,被尊称为“波斯诗歌之父”“诗人中的亚当”“诗歌的北极星”。鲁达基生活在波斯萨曼王朝时期,8岁谙熟《古兰经》,从小会唱许多民歌,还会编词弹唱,因诗名甚大被召入宫廷。宫廷生活使他一度脱离人民,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歌。但诗人毕竟来自下层。在目睹宫廷内幕后,变歌颂为劝谏,因此失宠而被逐出,还受了酷刑,被剜去双眼。晚年在故乡塔吉克斯坦度过几年悲惨生活后死去。

鲁达基一生创作异常丰富,据考写过130多万行诗句,但留存至今只有1千多首两行诗。他的诗歌有明显的民族倾向,体现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思想。他运用了各种诗歌形式,并予以完善和定型,开创了中古波斯诗歌之路。据说波斯诗歌中有名的四行诗体“鲁拜”(一译“柔巴依”)就是由他创始的。这种诗体后来在海亚姆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鲁达基去世前后,另一位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约934—1021)在霍腊散图诞生。菲尔多西出生于破落的名门世家,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通晓阿拉伯语和中古波斯—巴列维语,阅读了不少古籍文献,搜集了许多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他生活的时代是波斯历史上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灭了萨珊王朝,把波斯帝国变成哈里发国家的行省。当时波斯人民深感亡国的哀痛,被推翻的萨珊王朝后代也想借人民的爱国热情来恢复他们失去的统治地位,热心提倡恢复古代传统,搜集过去的英雄故事,鼓励文人用波斯语写作。正是在这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氛围影响下,菲尔多西把毕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创作史诗《列王纪》(一译《王书》)上,自称“我要写这部尽人皆知的皇家诗篇,就是要在世界上留下一个纪念”。

这部历时35年写就的巨型文人史诗共计6万联(12万行),结构宏伟,内容丰富,可视为一部东方的荷马史诗。它从波斯远古神话传说写起,一直写到萨珊王朝的末代国王,时间跨度长达4600多年,涉及波斯25代王朝和50位帝王的故事和传说。全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神话传说,其中以铁匠卡维与异族暴君作斗争的传说最为著名。卡维被暴君逼得忍无可忍,扯下围裙挂在杆子上作旗帜,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最后取得了胜利。后来,围裙就成了波斯国旗。

第二部分是全诗的核心,讲述了鲁斯塔姆的英雄业绩。鲁斯塔姆集忠勇、骄傲和自尊于一身,在反对异族侵略中建立了功勋,成为两千年来波斯民间文学中最受尊敬的英雄、家喻户晓的勇士。

第三部分是历史故事,叙述阿拉伯人入侵前萨珊王朝期间28位帝王的故事。

《列王纪》是沦于异族统治下波斯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集中体现,它歌颂民族英雄,谴责暴君统治,向往国泰民安的盛世,主张国家独立统一。整部史诗充满了强烈的民族独立思想和反抗异族压迫的爱国精神。同时,它还被看作波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艺术上看,它把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形象生动感人,语言通俗优美,标志着达里波斯语创作的第一高峰。

莪默·海亚姆(1048?—1122)是继菲尔多亚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但长期以来他以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著称,其文学成就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维多利亚诗人菲茨杰拉德发现了这位东方诗人,选译了他创作的101首“鲁拜”体诗,冠以《鲁拜集》之名出版后,这位东方的大诗人才为世界所知。

海亚姆出生在霍腊散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6岁被引入塞尔柱苏丹列克沙赫的宫廷,致力于科学研究。苏丹去世后,他的生活陷入困境,还受到宗教反对势力的迫害。晚年曾到麦加朝圣。后来死于自己的故乡内沙布尔。

海亚姆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数百首鲁拜体抒情诗。“鲁拜”(Rubai)的原意是四行诗,又被称为“塔兰涅”(Taraneh),意思是“断章”或“绝句”。每首四行,大多是一、二、四行押韵,形式上与我国唐代盛行的绝句非常相似。学者们还没考证出鲁拜体和中国的绝句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绝句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入波斯,形成鲁拜体,因为鲁拜体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此时绝句已经非常成熟。但相反的交流路线也不是没有可能。

菲氏选译的101首鲁拜体诗,每首都独立成章,通篇又自成体系,从中可以梳理出诗人流动的情思、连贯的意象和富有哲学意味的思想探索轨迹。作为一名科学家,诗人既关注宇宙的形成、人的起源等问题,更关注人生的真谛和死后的归宿。他并不盲目相信伊斯兰教的现成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宗教神学表示了公然怀疑,对人生之谜进行了痛苦的探索。

《鲁拜集》中的诗篇富于浪漫主义的激情,想象丰富,语言铿锵有力,抒情和哲理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像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样,酒也是海亚姆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不断歌咏的主题。郭沫若曾说,在海亚姆的《鲁拜集》中,可以“看出我国李太白的面目来”。

绿荫树下展诗章,
美酒一壶面包香,
且共卿卿同吟诵——,
瞬间荒野变天堂。

(张德明 译)

诗人由对酒的歌颂,进而歌颂盛酒的陶罐。人死之后,肉身化为泥土,泥土又被人用来制作陶罐。饮酒者的唇触到陶罐时,是否会想到它曾经是另一个生命?

我向陶樽俯下身,
欲询奥秘问其唇;
口唇相对喃喃语:
畅饮生时死后泯。

陶罐答言虽隐然,
生时畅饮想当年。
今吻罐口无知觉,
多少热吻曾缠绵!

(张德明 译)

这里,诗篇既向禁欲主义提出了大胆挑战,又对生命本质进行了深层思考。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迷惘交织在一起,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在坟场上面对一个骷髅头盖骨展开的哲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土,是海亚姆诗中另一意味深长的意象。关于土的生命、土的价值、土的质地、土的传说、土的位置以及土的抱怨,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和遐想。

……我记起曾在路上遇见
陶匠在捣黏土一团;
黏土在用湮灭没了的语言抱怨:
“轻点吧,兄弟,求你轻点!”
岂不闻自古有故事流传,
世世代代一直传到今天,
说是造物主当年造人
用的就是这样的混泥一团?

(飞白 译)

内扎米(1141—1209)原名伊里亚斯,出生于现阿塞拜疆。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在故乡的伊斯兰经院攻读文学,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等多种语言,对哲学、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都有深入研究,此外,他还谙熟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典故。内扎米给后世留下的最有名的作品是被称为《五卷书》的五部叙事长诗,分别为《秘宝之库》《霍斯陆与西琳》《蕾莉与马杰农》《七美人》和《亚历山大故事》,其中以《蕾莉与马杰农》艺术成就最高。全诗长8千联(16000行),讲述了一段类似中国的“梁祝”的故事。马杰农原名盖斯,在学堂与一女同学蕾莉相爱。但他们的爱情违反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时人反对。蕾莉被其家人接回家。两人相思成疾。盖斯精神失常,成为疯子(马杰农在阿拉伯语中意即“疯人”)。最后这对年轻人含恨死去。《蕾莉与马杰农》充分体现了内扎米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语言技巧。诗人在写到马杰农去看望已被遣送回家的心上人蕾莉时,运用了对称的联句和大量的排比句来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
蕾莉像一轮明月,清辉泻地,
马杰农似一棵嫩草,在月光下摇曳。
蕾莉好似枝头的一朵鲜花,
马杰农悲伤得珠泪遍洒。
她哪是蕾莉,她就是一位天仙,
他哪是马杰农,他就是一团火焰。
蕾莉是未经秋霜摧残的茉莉,
马杰农是遭秋风扫荡的草地。
蕾莉秀丽得胜过晴朗的黎明,
马杰农是黎明前熄灭的孤灯。
蕾莉肩披长发秀美飘逸,
马杰农双耳戴环忠心不移。
蕾莉有如一杯晨酒,安慰心灵,
马杰农似教徒听道,无限虔诚。
……

(张鸿年 译)

全诗犹如诗人自己所说,“每联诗句都似串串珍珠放射光辉,没有败笔,全篇充满艺术的韵味”。

二 教诲性故事诗

13世纪波斯出现了一位大诗人萨迪(1203—1292)。他出生于设拉子,在蒙古人入侵中亚后远离故土,作为“达尔维什”(游方僧)漫游各地,到过亚非各国广大地区,还到过中国新疆,一生几乎都在漂泊中度过。直到1256年旭列兀王朝建立后才回故乡定居,从事诗歌创作。

萨迪保存下来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两部教诲性故事诗集《果园》和《蔷薇园》。据说《果园》写出后,萨迪名声大振,国王邀请他进宫做宫廷诗人,但被他婉言谢绝。他写了一首诗说:“自食其力,静坐养神,胜过金律玉带,公务在身!”

据诗人自述,《蔷薇园》的写作因一位朋友而起。一天,萨迪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两人一起散步。时值阳春,园中蔷薇盛开。朋友摘了许多鲜花想带回去。萨迪说,这园中的蔷薇都是要凋谢的,即使是蔷薇园中的花也不能久存,圣人说“凡属不能长久的东西,你不要珍爱它”。为此,他准备写一本《蔷薇园》,相信“它的绿叶不会被秋风的手夺去,它和新春的欢乐不会被时序的循环变为岁暮的残景”。

《蔷薇园》采用散文和诗歌交替的形式写成,散文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讲一些小故事,故事中间穿插哲理性或格言式的短诗,点明故事要义或作者主旨。全书共8个部分,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等。可以看作萨迪长期流浪、观察人情世故和社会现象后的智慧结晶。

《记帝王言行》卷一通过一个国王与宰相的谈话,提出了“天下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的见解,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豪绅恶霸、贪婪的商人和骗人的僧侣的讽刺在《蔷薇园》也随处可见。一则故事中讲到,有个星相家白天出外去骗人,回家后发现自己的老婆和别的男人睡在一起,就破口大骂;有人讽刺他说:“你不知道家里的光景,怎知道天上的情形?”弄得这位星相家哑口无言。

《蔷薇园》中更多的是一些发人深省的警句、短语,多方面触及时事,总结实际生活中的经验,阐发深刻的哲理。如:

与其抱手而立伺候权贵,不如动手操劳搅拌泥灰。

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圣徒的乞求是为了得到神圣的时间,不是为了使生命变得舒适悠闲。

良善者的美名将万古流芳;名声败坏者,虽然活着却犹如死人。

(水建馥 译)

《蔷薇园》既是萨迪一生思想、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一幅中世纪波斯社会生活的风俗画。这部书问世后,几个世纪内传遍中亚、西亚各国。在17世纪又成为最早被欧洲人翻译成西方文字的东方名著之一。

三 苏菲派诗人

苏菲神秘主义是伊斯兰教的一个教派,最初产生于阿拉伯地区,后来在波斯得以发扬光大,11—15世纪成为主导波斯—伊朗社会的思想。“苏菲”一词来自苏夫(surf),意为羊毛,因该教派信徒通常穿粗毛编织的简陋衣服而被称为“苏菲”,意为“穿羊毛的人”。苏菲主义强调通过一定的修行(或外在的苦行修道,或内在的沉思冥想),洗涤自身的心性,修炼成纯洁的“完人”,在“寂灭”中与真主合一,从而获得永存。其主要经文依据是《古兰经》:

你们要像他创造你们的时候那样返本归源。(7:29)

洗涤身心者,只为自己而洗涤。真主是唯一的归宿。(35:18)

他们确信自己必定见主,必定归主。(2:46)

穆拉维(西方称作鲁米,1207—1273)是13世纪波斯著名的苏菲派诗人。他出生于现阿富汗境内,少年时代曾到处流浪,后来遇见著名的苏菲主义者塔布赫里,受其思想影响,致力于苏菲奥义的探索和宣传。他从1260年开始创作哲理抒情诗《玛斯纳斯》,写了整整十年,才得以完成。全诗共6卷,26000联句,内容博大精深,被称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

《玛斯纳斯》开篇通过一支芦笛的自述,讲述了返本归源对于人的重要性。

请听这芦笛讲述些什么,
它在把别恨和离愁诉说;
自从人们把我断离苇丛,
男男女女诉怨于我笛孔;
我渴求因离别而碎裂的胸,
好让我倾诉相思的苦痛;
人一旦远离自己的故土,
会日夜寻觅着自己的归宿。

(穆宏燕 译)

玛斯纳斯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每两行为一联句,每一联句上下联押韵,联句与联句之间换韵。这种诗体一般用来叙事,也可译为叙事诗。自穆拉维用该词作书名后,它就成了专有名词。穆拉维的作品不仅对后来的伊朗文学,而且对印度、土耳其、阿拉伯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此书传到欧洲后,受到许多哲学家的重视。黑格尔曾从自己的绝对精神出发,论述穆拉维的思想,认为苏菲主义“从自己的特殊存在中解放出来,把自己沉没到永恒的绝对里”。20世纪欧美一些国家还掀起过“鲁米热”。

14世纪波斯诗人哈菲兹(1320—1389),也是一位苏菲神秘主义者。与鲁米不同的是,哈菲兹表现的是苏菲派的叛逆精神,肯定现世生活,主张及时行乐。他诗歌的中心主题是对醇酒美人的热情歌颂,在表面的玩世不恭背后隐含着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对正统教义的冲击。哈菲兹在波斯—伊朗文学史上被誉为加宰尔大师。“加宰尔”自阿拉伯的克希得体发展而来,其题材主要是歌颂醇酒美人。形式上每首一般包含7—12个对偶句,最后一个对偶句要点明主题,同时还要用进诗人自己的名字。哈菲兹丰富了这种诗体,把它发展为一种抒发自己的自由思想,表达自己世界观的诗体。

如果你从花园里摘一枚果,那又如何?
如果我试图照明而用灯火,那又如何?

主啊,如果我在情火之中熊熊燃烧,
让我在翠柏荫下稍歇一刻,那又如何?

啊,那吉祥的红宝石作为努力的报酬,
但求有一次与我唇的印章相合,那又如何?

我的理智已神不守舍,如果酒是如此醉人,
真不知我的信仰会遇上什么?那又如何?

尽管市人热心追求的是王公贵人的爱,
可我只对美人的爱如饥似渴,那又如何?

我为追逐醇酒美人用去我宝贵的生命,
却不知这会带给我什么后果,那又如何?

连官府也知道我如此多情而未加指责,
就算哈菲兹自知我是这样的我,那又如何?

(飞白 译)

恩格斯曾赞赏道:“读放荡不羁的老哈菲兹的音调十分优美的原作,是令人十分快意的。”德国大诗人歌德更是对哈菲兹崇拜得五体投地:“哈菲兹呵,除非丧失了理智,我才会把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鼓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gJLSHLXGe2iqFSn/hCxS4eNQC7udL9tl/aolm1PwKnhe7sDTowFXBbb/nJnwz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