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古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一词,原意为“荒漠”或“不毛之地”。浩瀚的沙漠、贫瘠的自然条件铸造了阿拉伯民族粗犷、豪放、刚猛的整体文化人格。7世纪,一位赶骆驼的穷人穆罕默德(570—632)在他40岁那年据称奉天使加百列之命当了先知,成为阿拉伯人的首领,创立了伊斯兰(阿拉伯语意为“归附”)教。伊斯兰教信仰安拉,把安拉当做唯一的真神,认为除独一无二的安拉外别无主宰。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并服从先知的人”。穆罕默德通过传教和征战,逐渐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成为阿拉伯最初的统一国家的创立者。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历代继承者称为“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者”。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令人收集穆罕默德所得启示的口授和书写的经文,又组织文士把经文编纂订正为一部伊斯兰的圣经——《古兰经》。“古兰”一词系阿拉伯文“Quran”的音译,意为“诵读”。《古兰经》编订后不到一百年,阿拉伯人便征服了整个近东,8世纪初占领西班牙,进而挺进到印度河,直逼中国边境。8世纪中叶形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阿拉伯帝国境内出现了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13世纪中叶,蒙古人入侵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灭亡。

一 悬诗与对驳诗

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蒙昧时期(约公元5世纪下半叶到7世纪初)最著名的诗歌是悬诗。悬诗是传世的“格西特”诗的精华。“格西特”是一种抒写同类主题的诗体,具有固定的格律与结构,一般长20到100行,通篇有贯穿始终的尾韵。内容或描写风景,或歌颂英雄,或夸耀自己的高贵豪侠,或赞美部落生活的多姿多彩。当时各部落的诗人惯于在一年一度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金水写在细亚麻布上,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上,故名为“悬诗”;又称为“描金诗”或“项圈诗”,因其珍贵如同挂在美人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而得名。悬诗写得最好的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约497—545),他被誉为阿拉伯诗歌传统的创造者,开“荒原野营”题材写作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许多诗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句。如:“疾速有力的骆驼负载着我,轻松地穿过飓风劲吹尘埃的沙漠。”

对驳诗是早期阿拉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一位诗人吟一首诗,自我夸耀,并讽刺攻击对方。对方必须马上即席和诗,内容与之相对,格律、韵脚也必须与前者相同,有点像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对歌。此外,还有艳情诗、贞情诗等。

二 《一千零一夜》:故事与讲述

中古时代的阿拉伯地区,由口头创作发展起来的民间故事取得了突出成就,《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这部流传于8世纪的民间故事集共包括大小故事二百六十多个。据书中记述,这些故事是这样来的:古代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发现王后和嫔妃在自己外出时日夜歌舞、吃喝玩乐,就将她们一一处死,并从此讨厌妇女,存心报复,宣布以后每夜娶一少女,次日天亮杀死再另娶。百姓十分恐惧,纷纷带着女儿逃走,城中十室九空。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天下妇女,主动要求进宫,嫁给国王,她唯一的条件是将其妹妹带进宫中,因她每晚要听姐姐讲故事。国王也喜欢听故事,就答应了。进宫当天晚上,山鲁佐德开始讲《商人和魔鬼的故事》。故事讲到最精彩的时刻,天亮了。国王为听故事结局,就破例暂不杀她。第二天,旧故事讲完,新故事开始,讲到精彩处,天又亮了,于是又挨过一日。如是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山鲁佐德所感动,宣布不再杀她,正式娶她为皇后,并命传令官记下她在一千零一夜中讲的故事。《一千零一夜》就由此而来。

一个普通的女子,通过叙述来阻滞死神,延续自己的生命,进而使自己不朽,这个故事对于那些企图凭借写作来博取死后声名的文人来说有着永久的魔力。当然,这个虚构的大故事是为后来要讲的小故事提供了一个叙事框架。实际上,《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并非一人所讲,而是在8—16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由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人民集体创作的。后来又有人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辑录整理,加工提炼而逐渐形成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据后人考证,书中故事大致来自三方面:核心故事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乃》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后由波斯文转译成阿拉伯文,并加进一些阿拉伯故事;第二部分源于以巴格达为中心,在伊拉克编写的民间故事;第三部分源自以开罗为中心的埃及的民间故事。

《一千零一夜》被认为是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丰富的世态人情。《国王山鲁佐德及其兄弟的故事》批判了最高统治者哈里发,讽喻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罪恶。《渔翁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智慧和斗争精神。《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阿拉丁神灯的故事》等反映了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航海故事如《辛巴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则表现了当时阿拉伯新兴商人为追求财富而冒险远航的故事。辛巴达7次航海,每次都九死一生,时而被飓风打翻船只,漂落荒岛;时而被巨人抓获,险些丧命;时而被巨鹰攫上高空,又抛下深谷,时而被野蛮人抓住,险些被吃掉……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扬帆出海,最后一次甚至还远航到了中国海岸。尽管这位阿拉伯商人出海远航的主要动机是追逐财富,但对现状的永不满足,对未知世界永远的好奇心,无疑也是其深层的推动力。这种永不停息探索冒险的精神,完全可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相媲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浪漫主义的表现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千零一夜》最显著的特征。它把神话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扑朔迷离的氛围。阿拉丁神灯的煜煜火光不知引发了多少西方读者的想象;“芝麻开门”的声音也一直激发着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从叙事结构艺术上来看,《一千零一夜》用了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式结构。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联,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有机整体。整部书犹如阿拉伯魔术箱,箱中有箱,盒中有盒,套中有套。《驼背的故事》中,裁缝匠的故事套青年的故事,青年的故事套理发匠的故事,继而理发匠又讲了他本人和五个兄弟的故事。整部书又如万花筒,稍一翻动,便形成一片新景观,进入一个新天地,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辛巴达乘坐的船刚靠上一座海岛,突然岛活动起来,沉入海底,原来这是一条大鱼;船员看见一幢巍峨的白色建筑,刚想要攀登上去,忽然发现那是一枚大鸟蛋……

《一千零一夜》以阿拉伯日常的语言写成,还运用了不少方言土语,尤其是伊拉克、埃及和叙利亚的方言土语,通俗流畅、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此外它还采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叙事写景以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诗和吟歌,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

《一千零一夜》通过十字军战争流传到欧洲,对西方的戏剧、音乐、绘画都产生了影响。许多西方作家在取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吸取了某些精华。近代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都采用了框架式结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终成眷属》中“戒指认亲”“进宫治病”的故事显然来源于《一千零一夜》,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渔翁的故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中出现的“飞毯”“会飞的床单”“神灯”等也明显来自于《一千零一夜》。当代埃及戏剧家陶菲格·哈基姆的剧本《阿里巴巴》《山鲁佐德》更是直接取材于它。 YykkhMJwbyoVCnntPO1A1yezkSq5G8t5a2eMlMM/vAwgm7xGLgVQh9fKMXy/p+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