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佛门圣花开南朝

中国的三国至南北朝(220—589)时期,正是佛教文化在古印度本土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并且传遍广大亚洲地区的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洛阳建成白马寺,以此为标志,佛教传入中国。在三国东吴到南朝时期的青瓷上有不少佛像与莲瓣纹,它们都是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纹饰。

青瓷莲花罐是南北朝时期(420—589)的典型器物,一般有大小两种类型,大莲花罐一般称作莲花尊,高达五六十厘米,最高的达八十余厘米,河南、湖北和江苏地区都有出土,它通体满布浮雕莲瓣纹和菩提叶纹(图3-1),那隆起的莲瓣和菩提纹样,与以往瓷器上的中国传统装饰大相径庭,具有西域装饰艺术的夸张风格。小型莲花罐高约二三十厘米,腹部有浮雕仰莲瓣或者刻划莲纹(图3-2、图3-3)。南朝莲花罐的盖子为弧面,盖纽十分特别,呈方形,又被分割为八方,高度很矮,以至于提捏不起。如果从盖纽的用途来看,它几乎无用。

图3-1 南朝青釉瓷莲花尊。通高85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20.8厘米,南京市博物馆收藏。采自《中国出土瓷器全集7》61号。

莲花罐的俯视造型恰似曼荼罗(坛城,Mandala or mandala)。曼荼罗,在印度教和佛教艺术中,是一种象征神秘宇宙的形式,一般形式采取一个圆形围绕着一个方形,通常伴有与之对称的众神(图3-4)。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以后,至南朝时期,已经深入人心。“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著名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江南春》,就是当时佛教盛行的写照,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也随之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今天有专家考证,南朝的四百八十寺大半建于南朝最繁荣的梁代,其中有二百二十六寺尚存,今天南京市郊的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寺就是当时的遗存。

佛祖释迦牟尼,公元前460年左右诞生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是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uddhodana)的公子。过着富裕豪奢生活的释迦却无法以此为满足,他时常为人类生老病死的问题而思索、苦恼。终于,释迦在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义务”之后,在29岁那年一个寂静的深夜,悄悄地叫醒马夫,乘着爱骑离宫出走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一边遍访名师一边苦修,终于体悟到苦修并不能解脱苦恼,于是就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终于开悟而成佛陀(顿悟者)。此后,他因感到所悟之法十分深奥,原来并无意说法,但是,在梵天的苦心劝说下决意传道。他在贝纳拉斯(Benares)郊外的鹿野苑开始传授佛法,其后在恒河流域传道45年,度化世人无数,80岁于拘尸那揭罗(Kusinagara)圆寂。

图3-2 南朝青釉瓷莲花盖罐。通高24厘米,南京博物院收藏。采自徐湖平主编:《六朝青瓷》45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图3-3 北朝青釉瓷莲花盖罐。通高28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6厘米,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收藏。采自《中国出土瓷器全集7》62号。

图3-4 清铜胎掐丝珐琅坛城。高50厘米,直径76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采自杨伯达主编:《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6·珐琅器(二)》66号。

图3-5-1 古印度巽迦王朝的桑奇(S angq i)佛塔示意图。采自[美]劳斯·斯切内特·亚当斯:《纽约城市大学·艺术鉴赏讲座》,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佛祖如此伟大,佛教在古印度和周边国家如此深入人心,但是在建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印度著名的巽迦王朝桑奇(Sangqi)佛塔(图3-5)塔栏柱上出现的却只有药叉和后来成为四大天王的人物形象,而没有佛像。古印度孔雀王朝和其后的巽迦王朝信奉“无依涅槃”,认为佛祖是因舍弃肉体才进入完全涅槃(顿悟的境地)的,所以桑奇佛塔上不用人类的形象,而用佛座、佛足、宝轮、伞盖和圣树表示释迦牟尼佛的存在。桑奇佛塔的圆顶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平台(The harmika),平台中间有三级相轮。在佛塔的俯视图上,这个平台就好比莲花罐的盖纽,相轮的位置就是莲花罐纽中间的凹槽所在,而莲花罐肩部的桥形耳,就相当于塔四周围栏(The vedika)的门。

图3-5-2 古印度巽迦王朝的桑奇(Sa ngqi)佛塔。采自《世界博物馆全集3·印度国立博物馆》第44页图73。

奇妙的是,在韩国公州美术馆收藏着公元520年韩国武宁王陵出土的莲花罐,罐盖也是这种曼荼罗的形式(图3-6)。遥想当时韩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一定能听到佛门的晨钟暮鼓。

图3-6 韩国青釉瓷莲花盖罐。通高21.7厘米,1971年韩国武宁王王陵出土,韩国公州博物馆藏。参考[韩]国立公州博物馆:《百济斯麻王—武宁王王陵发掘三世周年足迹》,韩国,国立武宁王王陵,2001年。

佛像的出现是古希腊、罗马雕塑和印度佛教文化的结晶。以“希腊人为父,佛教徒为母”的带有希腊风格的犍陀罗佛像艺术,出现于古印度的贵霜王朝,当时古印度被罗马人统治。在贵霜王朝早期,不仅佛像,其他诸神的容貌和服装也是古希腊式的(图3-7),有的佛还是裸体(图3-8)形象,虽然从后来的佛教教义上来说,这不合时宜。

裸体是古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古希腊人看来,人体是自然的完美表现形式,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图3-9),将一位理想化男子的形象,放在方形和圆形的统一体中,将这种理念完美地表达出来。它画于一页笔记纸上,旁边还有达·芬奇的镜像文字。

这幅素描由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人的身体组成。它们有一部分面积重叠在一起,大致有三个地方相交,两个是正方形的上面两个角,它们与圆周相交,第三个是正方形的底边,它外切于圆周,外切点正位于正方形底边的中点。人体就位于圆面与正方形重叠的区域之内。画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体形健美的裸体男子。这幅画非常奇妙,男子的手臂有左右平伸和分别上举的姿态,双腿有叉开和并拢的姿态,这样,手臂和双腿可以组合出N种不同的姿态,而手和腿的基本对称姿势只有两种:当双腿“稍息”时,男子站在圆周和正方形的焦点上,双腿叉开时两只脚则都踏在圆周上;两只手臂平举时,手刚好能够触及正方形的左右两条边,当它们上举时,则刚好能触及正方形与圆周的交点。

左图3-7 公元2世纪古印度贵霜王朝的菩萨立像。印度马尔丹(M arda n)出土,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国立博物馆收藏。采自《世界博物馆全集3·印度国立博物馆》第46页图78。

右图3-82世纪古印度贵霜王朝的佛像。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收藏。采自《世界博物馆全集3·印度国立博物馆》第61页图121。

图3-9 列奥纳多·达·芬奇作《维特鲁威的男人》。1485—1490年,钢笔与墨水,34.3×24.5厘米。意大利威尼斯d ell学院画廊收藏。采自[美]劳斯·斯切内特·亚当斯:《纽约城市大学·艺术鉴赏讲座》第97页图5-4。

人是万物之灵,不仅在于头脑,也美在身体。

公元2世纪古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具有西方人面容的犍陀罗佛像,睁着眼睛笑眯眯地看着世界,那种低垂眼帘,具有东方庄重静穆安详神态之佛(图3-10),是佛像艺术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产物,那是公元5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而在中国的南朝,佛门圣花—莲花在盛开……

图3-107世纪宝冠佛立像。高102厘米,印度鹿野苑出土,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国立博物馆收藏。采自《世界博物馆全集3·印度国立博物馆》第53页图98。 A8jF3d/mCyuhkgJfNmuwx93A0DpTudE3jfaIYr9rtDvwxXaK/0rAPTQ4+zKC/l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