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核电的发展

人类长期以来实际应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且这些化石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进步产生过极其重要和非常巨大的影响。自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能耗增长了20倍。大约85%的能耗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物质既污染环境,又使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储量日益减少乃至枯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温室效应、酸雨现象、大气污染等危害,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损害。同时,化石能源经长期开采,其资源日趋枯竭,已不足以支撑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将面临后续替代能源的抉择。与消耗化石燃料的电站相反,核电站不释放二氧化碳、硫和一氧化碳。 因此,在寻找替代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核能的应用,而核能最主要的应用就是核能发电。

1789年,普鲁士化学家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特发现了铀元素。 从那时起,围绕铀元素的研究、发现和利用从未停止。1942年12月2日15点20分,著名物理学家费米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并实现链式反应,为人类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从此,人类正式开启核能利用的新纪元。1951年8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爱达荷州一座钠冷块中子增殖实验堆上,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能发电实验并获得成功,人类首次实现核能发电。1954年6月,苏联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Obninsk)5兆瓦核电站并网发电,人类首次实现核能和平利用。 1956年,英国建成45兆瓦原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60兆瓦原型压水堆核电站 ;1962年,法国建成60兆瓦天然铀石墨气冷堆;1962年,加拿大建成25兆瓦天然铀重水堆核电站。 70多年以来,核能一直以它前所未有的能量为人类服务,核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自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并发电成功以及1957年人类第一座商业运转的核电厂诞生至今,核电发展已历经70余年,核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世界上已有商业核反应堆400座以上,核发电量已占世界总发电量的五分之一。核电发电量超过20%的国家和地区共16个,其中包括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各核电国家装机容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工业和科技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核电站是利用可裂变物质铀-235发生连锁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把水变成蒸汽来发电的。核电的成本比火力发电便宜,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方面也起到了其他能源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是“最新式、最干净、最方便、最安全、成本最低”的电力资源。在不少国家,核电站生产的电力在总发电量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这就证明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具有广泛的可能性。核电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力量,没有核电站,就很难想象会有现代文明的进步。

然而,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不仅影响了世界核电发展进程,而且对全球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世界能源生产供应及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加大能源科技研发投入,着力突破节能、低碳、储能、智能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全球能源变革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效、清洁、低碳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将逐步跨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并驾齐驱的新时代。

核电与火电、水电一起构成了当今世界电力(亦即世界能源供应)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面对传统能源的逐渐枯竭和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核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洁净”的新型能源已为世人所公认,核能的进一步开发与和平利用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核能是一种可以较大规模长期持续利用的重要能源。核电是重要的清洁低碳能源 ,具有技术成熟、稳定可控、能源密度高、适合承担电力基荷等特点。核电将在未来的电力工业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并成为电力工业的支柱。

一、世界核电的发展历程和规模

核能发电的科学起源于欧洲,技术发展与成长在英美,特别是美国,而进入21世纪以来,核电的发展则主要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自1951年人类利用原子能发电以来,核电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核电技术在经过最初十几年的试验性发展阶段之后趋于成熟,发电成本大幅下降,有些国家的核电成本已经低于常规火电。

世界核电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滞缓发展阶段(1981-2000)、开始复苏阶段(2000年以来)。

1954年至1965年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站。1966年至1980年间,世界共有242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核电在保障能源供应和平抑能源市场价格波动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促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核工业的兴起,核电由此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逐年增多,除苏联、美、英、法等国外,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建成了一批核电站。

1981年至2000年间,由于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减缓、电力需求下降,加上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负面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因担心核武器扩散、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以及高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放缓了核电发展的步伐。尤其是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全球的核电发展迅速降温,全世界的核电站建设进入萧条时期。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韩国和中国等国仍继续大规模建造核电站。

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注重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质量。世界能源日益紧张,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制定和落实,由于核电运行业绩持续良好,各核电国家纷纷出台了核电发展规划,这些都预示着世界核电发展开始复苏。美国、日本及欧洲的核电发展则出现明显的复苏。2008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表示,美国已准备好为应对气候变化,在10年内建立清洁能源经济。在核电停滞发展20多年后,美国重新走上了发展核电的道路。2009年4月,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尽管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仍不会放弃建设新核电站的计划,并提出在2030年前建设26台新的核电机组,使核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比例达到25%—30%。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改变了不发展核电的政策。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每年都会针对全球核电发电量做出低值和高值预测 ,亦即每年都会发布未来核电(到2030年乃至2050年期间)的年度预测报告。 例如,它在2008年发布的《到2030年期间的能源、电力与核电预测》报告中,上调了核电预测值。 该报告的低预测值是2030年核电容量将达到4.73亿千瓦,比当时的3.72亿千瓦约高出27%;高预测值是2030年核电容量达到7.48亿千瓦,是当时容量的2倍。它在2008年做出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世界核电已经积累了13000多堆年的运行经验,核电运行业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改进,投运的反应堆安全记录良好;世界能源需求将保持长期增长,已有更多的国家在考虑把核电作为其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严重,包括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内的低碳发电的吸引力逐渐增加。2009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对未来核电的年度预测是:低预测在2030年,全球核发电能力可达到约5.1亿千瓦,增长40%;高预测预计8.1亿千瓦,远超过一倍多。 国际原子能机构修正的数据比2008年的预测值高出8%。数据有所上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向下转移的地区为北美和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另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的相关预测,对未来的核电发展同样持乐观态度。经合组织核能机构预测,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到2030年将增长66%。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气候变化威胁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核能。自2005年巴黎第一届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召开以来 ,世界核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意建造核电站的国家数量增加。核电发展的积极势头正在显现,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发展核能的决策。各国依据其国际义务制定本国能源政策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作为核领域的重要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协助各国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满足成员国在核安全监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提高、核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关系到国际核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核电技术比较成熟,市场机制培育较为充分,而且大多是核电大国,它们对待核电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核电发展的趋势。核电在这些国家增长缓慢有各自的原因,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法国和美国。法国的核电比重已经占到78.2%,它不仅不缺电,反而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净出口国,每年获利约26亿欧元。所以,法国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包括核电站和燃料循环在内的现有设备,开发下一代反应堆以提高天然铀的利用率,并最大限度减少废料。美国尽管已经25年没有新的核电站订单,但是其核电比重一直稳定在19%以上。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一是增大核电站一年内的运行时间,提高现有反应堆的发电能力。二是延长反应堆的许可期限,由最初40年许可期限延长至60年。自2000年以来,已有23个反应堆获得许可。可以预计,美国正在运行的反应堆最终都会申请延长许可期。三是对核电站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发电量。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突然打断了世界核电的复苏和发展,引发了若干国家在核电发展政策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德国、意大利宣布弃用核能;瑞士宣布将逐步放弃核电计划;委内瑞拉政府冻结国内的核电计划;比利时将有条件退出核电;中国决定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检。

2013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2020-2050年核电走势预测》,预计到2030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将继续增长。 低值预测显示,至2030年,全球核电总量的增长率将为17%,世界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373吉瓦(十亿瓦特)增长至2030年的435吉瓦;而高值预测则为94%,世界核电装机容量将增长至722吉瓦。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核电增长态势仍然有望持续,但增长率已有所下降。

2015年9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到2050年期间的能源、电力与核电预测》年度报告指出,尽管面临着化石燃料价格较低、全球经济疲软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深远等挑战,未来数十年全球核电仍将继续以较为缓慢的速度扩张。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的增长幅度预计在2.4%至6.8%之间。低预测值是,从2014年底的376吉瓦增长到2030年的385吉瓦,但到2050年将下降至371吉瓦;而高预测值是,到2030年达到632吉瓦,到2050年达到964吉瓦。从具体国家来看,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增长最为显著,德国为代表的核电装机容量降幅最大。

2016年9月2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到2050年期间的能源、电力与核电预测》最新版年度报告指出,全球核电仍将保持发展态势,但其发展速度会因为化石燃料价格偏低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因素而有所放缓。这种发展趋势预测也符合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全球核电的发展趋势。远东地区的中国和韩国发展速度最快;印度将引领中东和南亚的核电发展;西欧将出现大幅下降趋势。

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能源理事会(WEC)和国际能源署(IEA)等国际机构在2016下半年公布了对全球未来能源市场的最新预测结果,均预计全球核电装机容量未来仍将呈增长趋势。

2016年10月,世界能源理事会发布新版世界能源未来发展预测报告——《2016年世界能源预测:大转型》(World Energy Scenarios 2016:The Grand Transition)。 预计到2060年,世界核电装机容量将增至989吉瓦,年度核发电量达7617亿千瓦时,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与此同时,世界能源理事会发布的《世界能源资源》(第24版)指出,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市场在投资和新增容量方面增长迅速,促进了能源格局的变化。

2016年11月,国际能源署发布新版《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16),预测全球核发电量将从2014年的2535亿千瓦时增至2040年的3960-6101亿千瓦时。

根据世界核协会(WNA)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30个国家在使用核电;在运核电机组总计446台,总净装机容量约为390.8吉瓦;12个国家正在建设总计60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为64.5吉瓦。白俄罗斯和阿联酋2个无核电国家正在开展核电建设;波兰、土耳其、越南、埃及、孟加拉国、约旦、哈萨克斯坦、印尼、沙特阿拉伯、泰国、智利、立陶宛、马来西亚、以色列和朝鲜等15个无核电国家已批准建设首批核电机组或已制订核电发展计划。

2016年,全球共有3台(中国2台,巴基斯坦1台)核电机组正式启动建设,完成第一罐混凝土的浇筑;有10台(中国5台,韩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和巴基斯坦各1台)新机组实现首次并网发电;有3台(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各1台)机组永久关闭。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3月27日,全世界在运核电机组共435台,装机容量3.73亿千瓦,在建机组72台,装机容量6837万千瓦。其中,美国在运核电机组100台、在建5台,共计105台,数量居世界首位;法国在运58台、在建1台;日本在运48台、在建2台;中国大陆在运21台(包括1台实验快堆和并网发电机组)、在建28台,共计49台,总数仅比日本少1台,居世界第四。中国台湾在运6台、在建2台。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2018年版《世界核反应堆》(Nuclear Power Reactors in the World,2018 Edition)数据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在运机组(operational reactors)448台,装机容量(MWe, net capacity)391721万千瓦;长期关闭机组(reactors in long term shutdown)0台;永久关闭机组(permanently shut down reactors)166台,装机容量66463万千瓦; 在建机组59台,装机容量60463兆瓦。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反应堆信息系统(PRIS)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9年8月19日,全球在运核电机组(nuclear power reactors in operation)450台,装机容量399706万千瓦;长期关闭机组(nuclear power reactors in long-term shutdown)2台;在建机组(nuclear power reactors under construction)52台,装机容量52704万千瓦;运行堆年(reactor-year of operation)为18146。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核电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尤以亚洲地区最为显著。预测到2020年,中国、孟加拉国、印度、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斯里兰卡和泰国等10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核电装机容量,将从1990年的893.9万千瓦增加到1亿千瓦。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各核电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政策,并已经完成本国核电站的安全审查。各国公布审查的最终结果、修订反应堆安全条款以及关闭某些反应堆,使核电安全发展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也使更多人坚信核电将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能源。世界核电开发运行的实践也证明,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可靠的能源。利用核电替代部分化石燃料发电,不但可以将化石燃料保留下来长期使用,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减少大量的燃料运输,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和规模

能源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于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人均资源水平低、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如果保持现在的煤电比例,2020年电煤需求将突破20亿吨。核电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发展方向,逐渐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核电是现阶段中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顺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的正确选择。核能是可以使用的安全和经济的工业能源。而且,国际核电建设60年的经验也充分证明,核电是一种经济、可靠、清洁的新能源。

中国发展核电的总体思路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具有最严格安全标准的技术。

(一)中国核电发展的重大意义

核电与水电、火电共同构成世界电力的三大支柱。核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重要能源,核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由于核电不会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排放,在人类越来越重视地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的形势下,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和战略选择 ,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国家能源供应与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了能源供应风险。一方面,我国的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另一方面,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平抑能源价格波动。降低风险的办法是发展多种能源,改变当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一次能源的多元化,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证。从中国的替代能源资源看,积极推进核电是最现实的选择。中国人均石油和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0%和5.0%。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太阳能的利用在世界上增长很快,潜力很大,但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大规模商业应用尚需假以时日。水电资源尽管比较丰富,但已探明储量到2020年也最多只能提供2亿千瓦的装机容量。中国风能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分布集中,并且开发利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实践证明,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率较低,分布也不均匀,为保证中国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核能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发展核电可改善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2.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大气环境的显著改善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快速增长,实现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全面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使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但我国的能源发展仍然面临着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虽然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大量耕地被占用和破坏,水资源污染严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排放量大,臭氧及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加剧。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主体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能源绿色转型。” 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双方在北京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中国确定的这一目标,将有利于促进本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大量发展燃煤电厂给煤炭生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随着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大量燃煤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全国的大气状况不容乐观。据预测,如果中国保持现在的煤电比例,2020年的电煤需求将突破20亿吨。长期来看,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的破坏严重。仅以大气污染情况为例,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了较明显的损害。造成大气质量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没有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014年4月2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通过并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加大了对发电企业排污的惩治力度,对缓解环境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发电企业环保投入的增加,其很可能通过减少电力供应量降低成本,将导致“电荒”风险的增大。

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还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核能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电能,核电站的发电量足以替代高污染的火电站,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问题。

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 。核电是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生力军,安全可靠且经济性好,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中国核电企业正努力发挥核电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全发电512.9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5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了一个北京市面积的森林。

3.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及科技进步与核电安全的促进

核电产业是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核电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带动产业升级。核电工业属于高技术产业,其中,核电设备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产业关联度很高,涉及上下游几十个行业。加快核电自主化建设,有利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及核电安全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正因为发展核电对于中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中国核电人数十年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使中国逐步进入核电大国与核电强国的行列。

(二)中国核电的诞生和起步

中国核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在中国建立核工业、发展核武器问题,做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的核工业、核事业从此诞生和起步。 1956年,中央在其制定的原子能发展规划中指出,利用原子能发电在有条件的时候中国也要开发,组成综合的能源电力系统。 中国的核电研发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20世纪7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核电的决定。1970年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正式提出中国要发展核电,并开始启动核电站的科研、规划和设计等工作。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正式安排核电站建设,制定了积极而适当地发展核电的战略方针以及做出了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核电站的战略部署。1982年,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作为核电站的最终选定地点获批,中国首座核电工程进入了工程设计、设备研制和前期建设阶段。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秦山核电站被誉为“国之光荣”,它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之后世界第7个能够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和发电,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开始。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核电事业起步之时,中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技术和人才储备。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核电从无到有,实现了很大的发展。自1983年确定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以来,在压水堆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为实现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快堆这一第四代核电技术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等核心技术。2015年5月6日,我国自主创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正式落户福清核电站并开工建设。 积极、安全、稳妥地发展核电,是中国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60多年来,中国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的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实现了核能大规模和平利用,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能源安全的保障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核电的发展规模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发展核电的主战场,核电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清洁能源的主力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核电站集中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8个省份。继1991年秦山核电站和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运营后,我国又先后建成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核电站,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等三个核电基地 ,共6个核电站,13个机组,核电装机容量达到1080.8万千瓦。 这些核电站分别是浙江秦山一期、二期、三期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一期、二期核电站,江苏连云港田湾一期核电站。 中国核电站采用压水、重水反应堆,从设计原理、结构到安全措施上具有严格保证。进入21世纪,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中国核电公司通过建设三代EPR核电项目和参与三代AP1000项目建设,进入了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三代核电技术的新阶段。

2012年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已拥有15台在运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为12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6台,装机容量约2760万千瓦。两者相加已经有4010万千瓦,完成了2015年的规划目标。中国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的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将进入世界核电大国行列。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亦即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末,中国在运在建核电总装机容量将到达8800万千瓦。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指出,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中国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发展核电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中国已投运核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中国的核电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8%,远远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中国对境内核电厂开展了全面、严格的综合安全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中国核电安全有保障,在运核电机组20年来从未发生过2级及以上核安全事件(事故),主要运行参数好于世界平均值,部分指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继续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把“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到核电规划、选址、研发、设计、建造、运营、退役等全过程,制定和完善核电法规体系,健全和优化核电安全管理机制,从严设置准入门槛,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核电监管体系,加强在建及运行核电厂的安全监督检查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加大核电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核电装备水平,重视核电人才培养;到2015年,中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

根据中国核能协会数据,截至2013年9月,中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数量17台,核电总装机容量1474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8台,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居世界首位。根据在建、在运情况,预计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综合考虑国内设备供应商能力,核电技术水平2017年达5000万装机的目标可以实现。截至2014年3月,中国大陆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达到17台,总装机容量约1500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31台,装机容量近35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规模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在建规模约45%,是世界上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运行核电机组21台,装机容量1902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7台,装机容量2953万千瓦。在建机组数位居世界之首。而且,中国核电运行多年来始终保持良好的业绩,未发生一级及以上的核安全事件。

截至2015年9月,中国在运、在建及拟建的核电机组一共52台,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核电规模居全球第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方阵,将逐步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产业中心,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历史跨越。

截至2016年10月,中国已建成并投商运的核电机组达34台,装机容量为3110.8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有18台,装机容量为1906万千瓦。

截至2017年3月,在运核电机组达36台,装机容量为3472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有20台,装机容量为2311万千瓦,占世界在建核电机组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核电项目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截至2017年9月,在运核电机组达37台,装机容量为3574.8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有19台,装机容量为2193万千瓦。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37台,总装机容量3581万千瓦;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02%。在运核电装机规模仅次于美国、法国、日本,位列全球第四。2017年,全国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474.69亿千瓦时,核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94%。中国已成为核电发电量第三大国。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0台,总装机容量2287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中国核电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尊重全球最高的安全标准。十多年来,我国在运核电规模持续增长。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海南和广西等东南沿海7个省份,核发电量占比超过15%,最高已超过25%。机组运行安全稳定,总体运行业绩指标优良。

2018年5月,中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38台,装机容量约3700万千瓦,在建18台,装机容量约2100万千瓦,核电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清洁能源的主力之一。 截至2018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共44台,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464.5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 截至2019年6月,中国运行核电机组47台,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居世界第一。

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末,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机组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总数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大陆先期投入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迄今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也未发生过对人员或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事件。根据世界核运营者组织(WANO)主要性能指标 ,中国运行核电机组普遍处于国际较好水平,部分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机组名列前茅。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中国核设施周边辐射剂量及放射性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废液排放不到排放限值的1%,放射性固体废物产生量仅为设计值的几分之一。核电厂正常运行期间对周围公众个人最大年有效剂量是国家标准的万分之几,不到天然本底辐射水平的万分之一,核设施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始终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之内。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的核电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核能是清洁的,也必须是安全的。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灵魂。要保持中国核电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用最先进的标准,确保核电绝对安全运行,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是中国核电发展的根本。

中国核电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东部沿海核电开发带”已基本形成。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缺少能源资源,煤炭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给交通运输造成很大压力,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电网承受能力较强。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其在环境保护、煤炭运输和电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内陆省份煤炭资源也十分匮乏,能源输送存在很大困难。在内陆建核电站,不仅可以保证内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支持,而且可以减少这些地区的酸雨强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可以缓解煤炭运输的压力。 但是,为满足核电站建设的需要,反应堆大多数都建立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发达且靠近沿海的地区,一旦发生核电站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应重新思考核能利用战略以及核电站建设计划,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公众的安全来追求核电的发展。

随着中国雾霾天气的多发和易发,“核电治霾”成为热门话题。 不可否认,核能发电比燃煤发电污染更小,但中国的核电技术相对落后,核电发展还存在诸多障碍。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方面考虑,核电治霾并非现实的最佳选择。 不过建造一个核电站需要数千亿元的投资,核电站和核电产业园区的涌现,将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拉升经济、增加税收,这些都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在政绩驱动下,地方政府有充分理由力推核电项目。同时,核电项目也会给核电企业带来巨大利润。

由此可见,核电虽对中国的能源战略具有积极意义,但须警惕利益驱使下的核电建设冲动或者核电建设“大跃进”。

(四)中国大陆地区核电发展的扩张

中国要完成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核电建设。中国核电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可满足核电站需要大量水进行冷却的要求,大型核电机组运输也比较便利。二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缺少能源资源,煤炭的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给交通运输造成很大压力,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电网承受能力较强;同时,也能够承受数百亿元的投资以及适当的高电价。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其在环境保护、煤炭运输和电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内陆省份煤炭资源也十分匮乏,能源输送存在很大困难。在内陆建核电站,不仅可以保证内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支持,而且可以减少这些地区的酸雨强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可以缓解煤炭运输的压力。中国大陆的能源开发布局是在能源消费负荷中心建设核电基地。“按照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的方针,在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在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的东中部负荷中心有序布局建设核电基地,逐步形成东中部核电开发带。” 因此,中国大陆在核电规划布局上,一方面将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另一方面将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形成“东中部核电开发带”。

一次能源短缺的内陆地区更有必要积极发展核电。从各地区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看,只有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和山东六省区能够实现能源自给,其他地区则需要依靠外部输入才能实现能源平衡。上海、浙江、湖北和北京是能源自给度最低的四个省市,分别只有2.1%、2.3%、10.8%和14.1%。另外,广西、福建、江苏和广东的能源自给度也比较低,均低于22%。这几个地区大多为区域经济中心。从煤炭消费看,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除了山东能够基本实现煤炭自给之外,其他地区的煤炭供应均全面吃紧。这首先是由于这些地区对煤炭的需求快速增长,其次则是由于这些地区受到资源约束,煤炭消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一次能源自给度过低和煤炭对外依存度过大,已经不再是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特有的现象。一次能源自给度、煤炭消费量、煤炭对外依存度应成为规划核电布局最基本的因素,在未来电力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一次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地区差异,选择几个经济增长较快、能源自给度较低的内陆地区推进核电发展。

事实上,许多西方国家的核电项目,大部分都建在内陆河边。因此,在中国积极发展核电的背景下,内陆一些水资源丰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核电站选址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已允许内陆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等三省以三代核电技术为基础开展核电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按照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中国将新增投产的2300万千瓦核电站中,主要安排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和福建等6个沿海省份兴建,而且早先已经在这几个省确定了13个优先选择的厂址。该规划甚至明确,中西部多个省份期待已久的中国首个内陆核电站开工建设时间被排在了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以后。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已储备了一定规模的核电厂址资源。除已建和在建工程外,在沿海地区开展前期工作已较充分的厂址还有5000多万千瓦。此外,2004年以来,在广东粤东(田尾厂址)地区、浙江浙西地区以及湖北、江西、湖南等地都开展了核电厂址普选工作,进一步增加了核电厂址储备。其中,浙江有秦山二期扩建厂址、三门(健跳)厂址、方家山厂址、三门扩塘山厂址;江苏田湾扩建厂址;广东有岭澳二期厂址、阳江厂址、腰古厂址;山东有海洋厂址、乳山红石顶厂址;辽宁有红沿河厂址;福建有宁德厂址;广西有防城港或钦州厂址。从厂址条件看,到2020年,此处所列核电厂址容量可以满足运行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目标。结合中国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布局情况,截止到2020年,新增投产2300万千瓦的核电站,将主要从上述沿海省份的厂址中优先选择,并考虑在尚无核电的山东、福建、广西等沿海省(区)各安排一座核电站开工建设。除沿海厂址外,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内陆省、直辖市以及浙江、广东、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内陆核电厂址前期布局工作。 这些厂址要根据核电厂址的要求,依照核电发展规划,严格复核审定,按照核电发展的要求陆续开展工作。

②中国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利用已有技术并加以改进的秦山二期扩建和广东岭澳二期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在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工建设浙江三门一期和山东海阳一期两个自主化依托工程,并开工建设辽宁红沿河、广东阳江和福建宁德等核电站。“十一五”期间开工的5个核电项目均可在“十二五”期间投产。在核电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安排一批新开工建设核电项目,可选择的项目有广东腰古、粤东(田尾)、江苏田湾二期、浙江三门二期、广东阳江二期、山东海阳二期、辽宁红沿河二期、福建宁德二期、广西核电站以及华中地区核电项目等。“十二五”期间开工的核电机组均可在“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投产,到“十三五”末(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将实现规划目标。同时,为2020年以后核电投产打好基础工业,“十三五”期间需开工建设不低于1800万千瓦的核电容量。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开工建设的核电厂址,可在沿海省份的厂址中选择,也可在一次能源缺乏的内陆省份的厂址中选择,陆续开工建设。

中国核电已形成规模化、批量化发展的格局。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战略的实施,各地区对能源需求逐步加大,内陆省份对建设核电站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内陆核电厂选址问题要比在沿海地区建核电站更加复杂,已经引起各方关注,需要核电工程、设计、厂址、环境等领域的专家从技术、设备、环境、水文、大气等多方面进行充分论证。核电站格局从沿海扩展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甘肃等内陆省份,强劲势头大大超过了火电与水电项目。根据核电“远景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从已经投产和在建的870万千瓦增加到3600万千瓦,从目前的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2.3%提升到4%。这个规划意味着,从2004年起,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2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即中国在16年中每年都要建一座大亚湾规模的核发电厂。

中国大力发展核电,最重要的资源保障问题就是铀资源的保障。 2011年1月3日,中国对外宣布,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这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 2013年1月初,国土资源部宣布,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发现我国最大的铀矿床,控制铀资源量跻身世界级大矿行列,结束了中国无世界级铀矿的历史。 另据报道,2013年7月,在中国“铀都”江西抚州相山铀矿整装勘查区,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以2818.88米的钻探深度刷新此前1200多米的记录。这一突破填补了中国铀矿深部找矿技术的空白,对提高中国国内天然铀保障程度和满足核电发展需要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江西抚州相山铀矿区铀资源潜力巨大,相山矿田由一个航测异常点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和中国南方最大的铀资源基地。 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核电建设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撑。

中国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大气环境污染物浓度高、区域性大气复合型污染严重。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防治大气污染,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2月29日发布公告(2012年第7号),批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并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该标准,于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该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与此同时,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2012年第8号),批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同步实施。这两份文件的发布和实施将对中国的能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将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要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积极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区重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优化工业布局。二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重点区域实施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禁止新建、扩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钢铁厂、水泥厂,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三要深化污染减排,推进电力行业和钢铁、石化等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治理,加快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加强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治理。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毅然决定三年内停止建设内陆核电站。这使得我们有充分时间论证内陆核电站的安全和布局。会议还强调:“发展核电,必须按照确保环境安全、公众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实到核电规划、建设、运行、退役全过程及所有相关产业。”内陆核电站建设的时间表尚未明确。 中国在未来安排内陆核电站的布局时,必须要充分评估它的风险,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加强核电安全科普宣传,提高公众接受度,稳妥扎实地推进内陆核电项目建设。毕竟,发展核电最大和最重要前提还是安全至上,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

2012年底开始,中国核电稳健恢复正常建设。福清4号、阳江4号、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田湾核电二期工程1号机组等4台机组已先后开工建设。其中,田湾核电二期1号机组成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务院审议核准的第一个新建核电项目。至此,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9台,装机容量达3166万千瓦,在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从2011年到2013年,核电热门舆情事件不断。核电领域及核电安全正逐渐成为公共讨论的话题。核泄漏、核污染危机、并网发电、清洁能源等一系列热点词语被人们所关注。盘点2013年全年核电行业,“反对核电”却成为网民媒体热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核电企业需要面对和待解决的问题愈来愈多。中核与中广核这两大核电巨头利用各自的“自主技术”大规模扩张核电版图。他们与巴基斯坦、英国、罗马尼亚等国家签署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中法核能30年“纵深迈进”的成熟模式形成;大陆新增机组陆续开工建设及并网商运,并不断争取内陆核电项目。2013年,中国大陆核电面临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中国核电企业正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中国大陆需要进一步增强应对涉及核电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内陆核电厂的规划和建设,提升核电装备制造业、核电装备的自主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开展核能领域的国际合作。

(五)中国台湾地区的核电发展

中国台湾地区于1955年就开始考虑发展核动力,于1956年成立了附属于台北清华大学的原子能科学研究所。1969年招聘到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核科技人员后,成立了核能研究所,目的是加速反应堆工艺的研究和发展,培养更多的核科技人员。台湾电力公司与核能研究所合作,成功地消化了大量的国外资料,核能研究所很快就能够承担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由于安装了模拟—数字混合式计算机,核能研究所进行模拟研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金山和马鞍山核电站早期都是通过电站模拟装置训练操纵员。

台湾岛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需要相当多的能源,而岛内既无煤炭,也无石油和水利资源可供发电,利用核能发电在情理之中。20世纪7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能源匮乏的台湾一直都在寻找新的电力能源。1973年发生全球能源危机后,深受能源危机之苦的台湾,加快了核电站的兴建。

台湾缺乏自产能源,高度仰赖进口,2018年度的能源供给有97.80%来自进口。因此,台湾能源政策指导原则为2017年4月由经济主管部门修正的“能源发展纲领”,将台湾能源发展目标定为确保能源安全、绿色经济、环境永续及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以期实现2025年非核家园目标,实现能源永续发展。“能源安全”是指有效运用各类能源优势,积极增加能源自主性与确保能源多元性,布建分散式能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动能源先期管理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建构稳定、可负担及低风险之能源供需体系。“绿色经济”是指强化节能、创能、储能与智慧系统整合之全方位发展,结合区域资源特性与人才优势,并强化国际联结,以绿能带动科技创新研发与在地就业机会,创造绿色成长动能。“环境永续”是指降低能源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密集度并改善空气质量,落实能源设施布建应纳入区域环境考量,完成既有核电厂除役并完善核能发电后端处置营运,以打造洁净能源体系与健康生活环境。“社会公平”是指落实能源赋权精神,建构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环境,并强化政策沟通与公众参与,以确保世代内与跨世代公平,实现能源民主与正义。

台湾核电事业发展比较早,20世纪70年代,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发展核电,是亚洲地区最早开发利用核能发电的地区之一。台湾于1970年开始兴建核电站。1978年,台湾第一座核能电厂进入商业运作,随后又接连建造两座核电厂。拥有核一、核二和核三(金山、国圣、马鞍山)共三座核电站及在建的核四(龙门)核电站,共有8台机组,设计功率7794兆瓦。其中,运行功率5.094吉瓦,在建功率2.7吉瓦。三座运行的核电站一直保持着安全稳定运行的状况。核电是台湾的第二大电力支柱,核能发电量一度占台湾能源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发展规模与水平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自2011年3月11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弃核”与“挺核”成为台湾能源政策争论的核心,并迅速发酵为台湾本地选举的重要议题以及台湾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2013年2月,台湾宣布“核四”是否续建将由公民投票决定。此外,已经建成投运的核一厂、核二厂、核三厂不再延寿。这就意味着,台湾现有的三座核电厂可能将分别在2019年、2023年和2025年“熄灯”。

台湾在核电运行、核电安全管理、核废物处理处置以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培育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核能专业中青年人才,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工程实施经验。台湾财团法人核能科技协进会董事长欧阳敏盛担心,台湾如果放弃核电,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核能专业人才和四十多年的核能发展经验将面临流失,而这些恰恰是台湾核能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台湾具有三十多年的核电厂运行经验,具有丰富扎实的核能运行安全与文化实践经验以及核废料最小化管理经验与绩效,尤其是自创的低阶核废料先进处理技术,在国际上都独树一帜。中国大陆新出台了核电中长期规划,在建核电规模已经居世界首位。这样的发展速度需要更多的人才资源。而且,就两岸核电分布与发展状况看,两岸加强核能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大陆核电蓬勃发展需求、两岸核电安全以及台湾核能具备的核心优势,使两岸核能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台湾的4座核电站虽设计安全,但皆位于海边,且临近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地带,因而易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两岸核电安全是双方合作的最大牵引力。事实上,两岸核能交流合作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1990年,首批台湾核科技工程人员辗转从泰国来到大陆,开始了“走出台湾,走进大陆”时代,拉开了两岸核能技术交流的序幕。现在,两岸已经在核安全技术、核电厂延寿、核技术应用、公众科普、人才培养 、项目管理、核燃料循环等核能领域开展广泛和深入的交流。2011年10月20日,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天津签署《海峡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开启了两岸核能合作的新纪元。 2012年6月29日,该协议正式生效。

《海峡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认为,“安全第一”是核电应用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攸关人的健康、安全、财产及环境。所以该协议的目的是,保障两岸人民福祉,提升两岸核电运转安全,加强核电安全资讯透明化,促进两岸核电安全资讯及经验交流。该协议约定合作范围涉及核电安全法规与标准、核电安全分析与审查评估经验、核电安全监督方法与经验、核电厂基本资讯、核安事件安全评估与运转经验回馈、核电厂老化管理、核电安全研究经验、核电厂事故紧急通报、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资讯、核电厂事故紧急应变及准备之经验、核电安全资讯公开之经验等11个方面以及双方同意之其他核电安全合作事项。

预计未来两岸的核能产业化合作将会首先集中在核电建设、核电安全、核应急处理、核废物处理处置、核设备制造以及核应用技术等若干领域。随着合作的广泛深入,合作领域将会进一步覆盖核电安全的各个领域。

2016年5月,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的“新能源政策”明确了现阶段政府能源政策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核四停建,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2025年实现非核家园。 Skezq8XvmlF72oKhCd0egbugPtY/N57UkQDQvzqjKOvx3ZVRFTfp8XpzbtxFzd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