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的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虽然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及省会医院有一定的探索实践,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意见,但相对而言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标准性、专业性与成熟性,更无具体的临床实践指南,以至于从事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的医务人员仅能在宽泛的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研究与基本概念指引下做一些简单的健康宣教,而不能为孕产妇提供科学、规范、系统、适宜的心理干预措施。

200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资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丁辉教授牵头,进行了基于中国产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产后抑郁管理实用指南项目》研究,拟定有关产后抑郁的临床诊治规范性文件。项目组协调了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北京市卫计委、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大第一医院等多家单位参加工作,共有涉及妇幼保健医学、妇产科、精神科、心理科、社区卫生、管理学科等领域的28位专家参与调研工作,前后历经5年,易稿25次之多,于2014年11月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第15卷第6期发表《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

2014年6月,北京市卫计委印发《北京市孕产期抑郁管理项目方案》,并在西城区、丰台区、房山区三个试点区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孕产期抑郁干预项目。旨在通过助产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专科医院等开展孕产期抑郁健康教育、筛查和干预措施,力争实现对孕产期抑郁妇女的早期识别、早期转诊和早期干预。

经过试点项目的不断探索与完善,2018年11月,北京市卫计委、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孕产期心理保健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孕产期心理状态与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孕产期抑郁障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为有效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加强孕产期心理保健,决定在原孕产期抑郁项目工作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孕产期心理保健工作,评价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早期识别孕产妇心理状态,及时治疗或转诊,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目标。该项目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科学、规范开展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2013年,深圳市卫计委印发《深圳市产后抑郁筛查与干预项目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六大目标:①健全孕产妇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建立社康服务中心/妇产科产后抑郁症筛查→妇幼保健机构干预→精神卫生专科/机构诊治的产后抑郁筛查与干预模式。②完善妇女心理保健队伍的建设,开展产后抑郁防治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识别能力,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孕产妇提供心理辅导与心理关怀。③开展产后抑郁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消除或减轻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有效地降低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④开展产后抑郁筛查,在产后访视时为产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咨询干预等服务,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提高生活质量。⑤建立产后抑郁社康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精神专科医院转诊的绿色通道,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⑥建立产后抑郁筛查和干预信息系统,完善产后抑郁转诊、干预和追踪服务的信息网络。

该项目实施五年,自2013年至2017年,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为项目实施牵头单位,组建产后抑郁筛查与干预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包括制定项目工作指南、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建立筛查与干预网络、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信息报告管理、项目督导评估、效果评价、总结分析、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等内容。该项目为深圳市乃至全国提供了“社康服务中心/妇产科产后抑郁症筛查→妇幼保健机构干预→精神卫生专科/机构诊治的产后抑郁筛查与干预模式”以及“三级妇幼信息网建设”的参考。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评选出11个医疗机构作为第一批“国家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单位,分别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除此之外,国内有科研机构与妇幼保健院通过科研协作、共建共享等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为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研究提供了创新样本与模式。如,2016年,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科研协作推出“三师下病房暨3+X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2016年,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联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组建“女性健康教育研究联合中心”(H.E.R Center),并提出“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相结合,妇幼保健与精神卫生相结合”的新观点,在加强孕产期保健专科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基础上,妇女保健工作从单纯的关注生理健康服务扩展至生理加心理的全面服务,在社区和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孕产妇心理问题的早筛查、转诊、随访、干预等保健服务,总结出了一套孕产期心理保健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同时开设了上海市郊领先的孕产期心理保健门诊和音乐调理门诊。2018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开展“产科病区心理查房”增设“孕期心理筛查门诊”。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通过手机端量表,对孕产期妇女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辅助心理医生进行健康咨询和诊治,及时发现孕产妇心理状态变化,实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降低由于孕产妇心理疾病引发的相关风险。

2016年12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中国孕产妇心身健康促进项目”,成立了涵盖妇产科、儿科、精神科、营养科等专业科室以及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健康传媒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并在全国数十家医疗机构内共同开展孕产妇心身健康促进行动,构建全国医疗机构“孕产妇心身健康促进行动联盟”。

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郑睿敏主任首次将“正念分娩”与养育课程引入到妇幼保健系统中,并牵头开展了覆盖全国30家医疗保健机构的“正念分娩”相关研究。目前在广东省的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产科机构,已经开始着手通过正念来为产妇减压。2019年7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全国选取30家项目单位开展《互联网+多中心孕产妇心理干预课程效果评价研究—幸福孕育课程》,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分中心联合开展了这项针对孕产妇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

2016年4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启动“妇幼健康促进”公益项目,陆续在各地妇幼保健院开展孕产妇心理健康检测及干预项目。2016年10月9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还发起了“关爱母婴健康、关注产后抑郁”行动,并出版了《预防及应对产后抑郁指导手册》,提倡通过科学的预防及应对办法,帮助孕产期抑郁人群走出阴霾,恢复健康。

2018年10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委员会(产后抑郁防治与心身医学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妇产科心身医学学组)联合发起,北京妇产医院丁辉教授任负责人,成立“中国妇产科心身医学协作组”,并启动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产后抑郁防治的病例注册登记研究。2019年6月项目升级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委托。截至2019年6月,协作组会员已覆盖近300家妇产或妇幼保健医院,会员人数达到近1000人。

2008年,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牵头开展“无痛分娩中国行”,旨在推行安全、有效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改变中国高剖宫产率的现状,推进产科麻醉的发展,普及当今世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团队医疗为特征的现代产房,提高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安全性。2019年6月该项目与美国华人执业医师协会合作“现代产房孕产妇心理健康计划”,以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孕产妇精神心理障碍与危机。

目前,在全国进行孕产期心理门诊建设实践工作的主要有三个机构。一个是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牵头,曾昭、丁辉等人于2010年发起的“全国孕产妇心身健康门诊项目”,主要通过产后抑郁防治系统暨多学科合作诊疗系统PPM干预措施(PPM是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usic conditioning的缩写)开展工作。该措施是基于生理学、心理学、音乐治疗学、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合作模式的门诊临床与家庭调理系统,在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针对孕产妇心理问题诱发的躯体功能障碍,采取“生理调控”“心理调节”及“音乐调理”有机匹配的治疗策略进行诊疗。项目组发表了《多学科合作诊疗系统治疗孕妇心理问题诱发的躯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等研究成果。

二是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医疗设备厂商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开展的孕产期焦虑抑郁门诊:“音乐调治室”项目,先后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妇产科分会立项开展实施,截至2016年7月,全国已有数十家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及月子会所引进该门诊项目。该项目重在通过专业系统设备监测孕产妇的临床生物体征,来得出焦虑抑郁水平的筛查报告。在准确数据基础上,采取无介入式、非物理化学疗法、安全有效的治疗干预方案。

从目前实践,前述两个项目比较倾向于单一技术层面上的研究,或仅限于医院内部产后抑郁防治系统的建立。而在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门诊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三级妇幼卫生网络体系构建等方面相对薄弱。最主要的不足在于所倡导的孕产期心理门诊仅仅解决亚健康人群、量表筛查出来的焦虑抑郁患者或阈下症状水平的孕产妇,服务对象、范围及能力有限,与当前孕产期心理问题的实践需求及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三是由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牵头,会同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妇幼保健协会及多家妇幼保健机构科研协作共建共享的“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GMHP)门诊”(GMHP是Genera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的缩写),于2017年应运而生。该项目旨在建立孕产期心理健康评估、筛查、诊断、治疗及管理体系,精准监测孕产妇情绪状态,实施动态干预,实现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其核心技术主要通过“3+X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与“心身一体,心身共治”的服务理念、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三级网络建设暨一体化防治体系建设,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按照项目实施计划,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牵头发起成立“全国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协作网”,旨在以特色专科联盟为纽带,以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特色专科建设为抓手,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

该项目理论与实践并重,对于各医疗机构开展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更具实操性与指导性。自2017年开始,孕产期心理健康促进门诊相继在北京、海南、山东、广东、安徽、云南等地妇幼保健机构建立(见图1-1~图1-8),真正意义上践行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新思想。

在试点医院推进过程中,项目组深感孕产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最大的挑战不是硬件投入,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执业范围的限定。项目组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分别于2018年3月与11月先后在北京、昆明两地举办了“全国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GMHP)适宜技术推广与应用师资培训暨试点医院GMHP门诊项目推进会”,对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海南、重庆、云南、广东等30余家试点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深入调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为政府决策与医院规划提供意见建议。如:3+X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三级妇幼保健网建设等,并针对部分医院的实际困难,推出了“项目援建暨共建共享”模式,初步取得成效。

图1-1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图1-2 云南省红河州妇幼保健院

图1-2 云南省红河州妇幼保健院(续)

图1-3 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

图1-4 山东省临朐县妇幼保健院

图1-5 安徽省界首市妇幼保健院

图1-6 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图1-7 海南省海口市妇幼保健院

图1-8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

(韩根东) iaf4s2D81lz5jlrciTNp4oxuKs/w1qAz/dMiTc2xzt2JvAehcSpAEtCiSLBgTD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