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限定者

庄子在《齐物论》“罔两问景”章中构造的对话关系耐人寻味:为何要去虚构出一个罔两与影的对话,而不是更容易理解和想象的影与形的问答?关于“罔两”,并没有确切的解释。《经典释文》曰:“罔两,郭云:‘景外之微阴也。’向云:‘景之景也。’” 就庄子的本义而言,未详孰是,然而在将其解释为比影更微弱的、在日常经验里依附于影的东西这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对于影的回答中的“吾待蛇蚹蜩翼邪”,钱穆引用高亨《庄子今笺》中的论断,以为其中的“待”字是衍文。 王叔岷则以为:“据《寓言篇》‘似之而非也。’则此文待疑本作似,涉上文诸待字而误耳。”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曾指出《寓言》篇“众罔两问于景曰”一章应该是《齐物论》此章的草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对话关系、基本语词、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等方面两者都基本一致,但其中还是有重要的差别:《寓言》篇“众罔两问于景曰”中影所待的是“火与日”,而《齐物论》此章则以形为影的所待者。因此,“吾待蛇蚹蜩翼邪”中“待”字应该既非衍文,也非误字。此处的“蛇蚹”“蜩翼”,即是成《疏》所说的“蛇蜕”“蜩甲”。作为影的所待者的形在此被喻为“蛇蜕”“蜩甲”,不仅凸显出其被动性,也暗示形是可以被超越的。钟泰说:“所待谓形,形之所待,则神也。” 这一论断虽不无草率之嫌,但理解的方向却是正确的。通过罔两与影的对话,可以引入作为影的所待者的、在日常经验中更为具体的形,从而凸显出在关于待与所待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当中形的重要位置。

形在庄子的思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逍遥游》中由鲲、鹏与蜩、学鸠、斥鴳引出的小大之辨的问题,就是以形为核心要素来展开的。《齐物论》中“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则觉与梦的限界也在于形。《养生主》里庖丁解牛要面对的是牛的“天理”和“固然”以及“难为”的“族”,着眼所在还是形。

作为限定者的形,当然有被超越的可能。《庄子》内篇里的至德者和闻道者大都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了对形的超越,或者至少获得了某种超越形的经验。沉默的兀者王骀和“以恶骇天下”的哀骀它完全没有对形的关切,是真正超越了形的囿限的至德者。南郭子綦和颜回真正达到了忘形的经验,尽管只是短暂的。至于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这一层次的闻道者,则只是于道理实有所见而能不随形的变化而喜怒不定的人,所谓“不以好恶内伤其身”者。 即使对于真正超越了形的囿限的至德者,形作为超越的对象和超越者的载体,仍然内涵在超越者的生存的整体当中。

形作为人的生存的最直接的确定的限定者,是最基础的客体。《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章载: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而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形的变化是人“不可奈何”的。而“不可奈何”正是客体的本质内涵。当然,“不可奈何”的具体哲学涵义还有待进一步地阐说。值得注意的是,“安时而处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的态度。若化左臂为鸡,则以之司晨;若化右臂为弹,则以之弹雀,皆发挥其形态与机能固有的作用。

感觉经验的不确定性是证明客体真实存在的显见的障碍。然而,这已经预设了这样的前提:真实存在的必须是确定的。而所谓确定的,只能是不变动的。但是感官本身和感官获得的经验都在持续不断的变化当中,于是就只能去虚构一个超越感官经验的不变动者。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一、超越感官经验的不变动者与感官经验中变动着的存有之间的关系;二、如何获得关于超越感官经验的不变动者的真知;三、感官经验中的存有、客体与真实存在的关系。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假定变动着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呢?不确定的和不是真实存在的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联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将感官及其经验中的存有的“不可奈何”的不确定性视为客体的本质和真实存在的内涵呢?换言之,所谓存在的真实性根本就是别的问题。在通往真知的道路上,庄子获得的第一个确定的知识就是无处不在的“不可奈何”。然而,仅仅停留在抽象的“不可奈何”的层面,将无法看到其中的哲学蕴义的丰富和深刻。 U0jm6HkZYLPvMAVmajLsCG4NE996Jn2M8cXElikYhJ/SeqEulE27Cf9sAM7y+U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