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庄周

庄周本人在《庄子》内篇里有三种出场的方式:其一,作为对话的一方。《庄子》内七篇记录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共有三次,皆为短章。所论问题表面上看也并无深致。不过,由于是本人对话的记录,对于很多关键哲学问题的理解方向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二,作为对话体以外的各种直接论述的作者。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基本资料;其三,隐藏在某些虚构的对话人物背后,借以呈显出自己的思路所达到的高致。这种方式不易察觉,却能藉此看出庄子本人的自我理解。

作为作者的庄子在闻道者和知道者的系列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庄子》内篇除各种虚构的对话外,还有大量作者的直接论述,其中以《齐物论》和《大宗师》最为集中。由于庄子对言说的复杂思考,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直接的论述与他虚构对话中的人物准确地对应,从而使庄子思考的固有脉络层次清晰地呈显出来。而这一呼应和关联必须以确实可靠的文本证据为基础。好在庄子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大宗师》第二章 有这样一段直接的论述: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这段论述辞致晓畅,并无错简之嫌。而同样的语句在《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一章又一次出现:

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由于《庄子》内七篇中的直接论述是庄子本人的话,而在虚构的对话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话,由此可以推知,子祀、子来等人是庄子本人在自己虚构的故事中的形象。

《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一章,与“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章关联密切,都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由此可知,子桑户等人也是庄子本人在虚构对话中的投射。《大宗师》最后一章“子舆与子桑友”,也是庄子本人的匿名出场。这几章的关联在于共同的“友”字。除这几章外,在《庄子》中,“友”的关系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养生主》,秦失弟子问:“非夫子之友邪?” 一次是《德充符》,鲁哀公说:“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秦失与老聃确实是“友”的关系,虽然《庄子》没有讲出两人“相与为友”的话,但从秦失对吊丧的态度和理解看,应该同样是“莫逆于心”的。至于哀公与孔子,则只是哀公单方面的讲法,而且也只是表达尊重而已。从上述几章庄子对朋友的理解看,庄子应该是一个彻底孤独的人。他虚构出来的朋友关系,在他本人的生活世界并不存在。

读《庄子》的人,多以为惠施是庄子的朋友。这显然是受了外、杂篇中各种故事的影响。以上面提到的几章对“友”的理解,庄子与惠施是不可能“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除两人之间辩论的记录外,庄子在论述当中有对惠施非常尖锐的嘲讽: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前一节中的“今日适越而昔至”,是惠施“历物之意”的命题之一。 庄子以为这样的论题是“未成乎心而有是非”,完全的无稽之谈,是比以“成心”为基础的是非之争更低的。后面一节的“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指涉的应该也是惠施。惠施也讲“齐物”:“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但惠施的齐物之论,全由名辩而来,因此庄子说他是“劳神明为一”,甚至以众狙来比拟。庄子与惠施有思想上的交流,应该是确凿无疑的。但因此就认为两人相交甚深,则失之远矣。外、杂篇总体而言应该是后世学庄者所为。 其中关于庄子与惠施的故事,大抵是仿庄子的著作风格杜撰而成的。

我们这里强调外、杂篇为“后世学庄者”所为,是要以此与所谓“庄子后学”区别开来。《庄子》一书中提及庄子弟子的都在外、杂篇,内七篇中没有相关的记述。而在《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章和“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章中,那些作为庄子自身投射的人物都没有弟子: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子来说出了“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段庄子直接论述中的话。庄子借子来这个人物悬想自己将死时的场景——“妻子环而泣之”,并没有弟子在场。庄子是一个孤独到了极致的人,在传说和虚构的人物及对话中,展开出千古独绝的思想世界。 rktbMpUaRqDU+8hImOFtzVNVO+HE7SnJgu1mICPE+n8SgYYvfU8Ig3TUpKPa2R6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