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选题缘起

在汉语研究中,北京话以其作为汉语普通话基础方言的特殊地位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方面都有很多深入的研究,达成了不少共识。当然,也有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点,其中就包括北京话上声。学界对北京话上声的讨论有不同视角,传统用得最多的是根据听感,采用赵元任先生创制的描写相对音高的五度制标调法,将上声定为214(降升)调(黄伯荣、廖序东,1981)、211(低降低)调(刘川平,1996;曹文,2010)、11(低低)调(金立鑫、白水振,2011);有的根据实验数据,将声调稳定段和动态段的离散分布作为观察点,将上声描写为稳定段(调头和调干)+动态段(调尾)(石锋、王萍,2006a);有的注重从发声和声学两个角度来观察,并结合特定音系内部的共时音系及历时音韵,认为北京话中存在着“低凹”“低平”“低降”“嘎凹”共时交替的情况(朱晓农、章婷、衣莉,2012)。从这些分歧可见,有关北京话上声调的研究还是可以进一步深化的。

另一个方面,近数十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京城市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不同言语背景的人之间的频繁交际,老北京话、新北京话、普通话直接地接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北京话一直处在悄然的变化发展之中,上声的发声和调值变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有学者指出:“许多语言调查表明,老北京人中文化程度高和年轻是推动语音微观演变的两种主力属性。”(沈炯,1998)北京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是这种正在进行的细微变化不易察觉(石锋、王萍,2006b)。汉语母语者普通话不同的上声发音本身有很明显的变异(Cao&Sarmah,2007)。因此,在中观维度 下,不同言语社团在上声发声上有何特点?社会因素对上声的声学特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显著?这些就成为学界要关注的问题。

由于实验和测量技术的进步,学界对声调及其研究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渐渐意识到声调不但跟声带振动的快慢即基频有关,而且与发声时声带的伴随状态相关(朱晓农、杨建芬,2010)。孔江平(2001)指出声调应该从调音和发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共鸣调制产生的不同音色是调音音质,而通过不同调声发声产生的是发声音质。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在北京话上声中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发声态,或者称之为挤喉嗓音(creaky voice)(孔江平,2001),或者称之为气泡音(vocal fry)(Kong,2007),或者称之为嘎裂声(creaky voice) (朱晓农,2009;朱晓农、杨建芬,2010)。从声学测量上来说,嘎裂声要在频率低到四五十甚至二三十赫兹才会出现(朱晓农,2004b)。而根据Howie(1976)的测量,北京话上声的拐点即最低点约90Hz,虽然比降调的终点稍低(约105Hz),但仍不应该出现嘎裂声。当代北京话上声调由原来光滑的214调,到出现带有嘎裂声这种超低调的伴随状态,是个别现象,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它是否能成为上声的区别性特征?这些都应该引起今后上声研究的重视。因此,今后对北京话声调系统中最受人瞩目的上声调的研究,除了对其音高、音长及音强等感知物理特性做分析以外,还要从发声的角度观察其嗓音信号特征并由此判断上声发声的特点和性质。

本书拟从上声的基频模式和发声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考察上声各特征点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以期更加细致地描写上声;从声源的角度考察上声,一是北京话上声中带有的低音的发声态的分布规律,一是几个发声的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上声调的发声模式。

另外,在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中,如何定义上声调?确定上声调的标准是什么?这直接关系到对受试者普通话水平的科学判定。以往一些经典教材对于上声调值的描写不尽相同。在高校通用教材中,上声调一般描写为214。黄伯荣、廖序东(1981)《现代汉语》对普通话上声的描写如下:上声(第三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即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是先降后升的调子,调值214。因此,上声调又叫降升调或214调。其他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如邢福义、颜逸明(1991)《现代汉语》,胡裕树、许宝华(1981)《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3)《现代汉语》,对上声的描写也持相同看法。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等(2004)《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采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上声记为214,并将214调值定为上声的标准调值。普通话水平测试“语音评定参照细则框架”中判定声调为“语音缺陷”的参考细则关于上声的描写为:“上声为曲折调,但开头略高,相当于31-或41-开头,例如:412、312等”(宋欣桥,2000)。对外汉语教学方面,金立鑫、白水振(2011)在教授留学生学习汉语时也发现,汉语的上声调值按照211或11教授更容易习得;曹文(2002)也主张把上声记为211。教学和测试中这些对普通话上声调值描写不一致的情况,体现了研究者们对上声的性质还未形成共识,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其进一步明确。

本书要考察的是当代北京话的上声调,有必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限定。从时间看是指显象时间(apparent time)内的北京话,即我们可见的跨年龄层的北京人所说的话,当代北京话的年龄和性别分层差异是本研究关注的两个重要视角;从空间上看,北京官话则是从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经过河北省东北部的围场、承德一带直到北京市城区这样一个东北宽阔、西南狭窄的区域。而北京话指的是北京城区话,它跟北京官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北京话以北京市城区为中心,东至通县(今通州),西至昌平,南至丰台,北至怀柔,其涵盖的范围为北京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林焘,1987)

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与不同家庭语言背景的北京人的大量田野调查,采用现代声学测量技术和语音实验手段,既研究因声带振动快慢而导致的上声基频模式的不同,也研究因声带振动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发声模式的不同,同时对上声调型结构及其构成成分的别义功能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关于北京话上声性质的新见解,以期为普通话语音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T+Ar0/5hTNNLIwohmQ22BYGdUfYar87IoRL5z9bXmiKXLk6CMr1GwpfR8tSlD5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