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关于上声

上声是汉语四声调类中的一种,它与平、去、入三个调类的差异是通过音高的高低、升降区别开来的。关于上声的发声性质,文献中已有所描写。汉语历史文献中,有唐朝《元和韵谱》:“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唐朝净严《三密钞》解云:“平谓不偏,哀而安之声。上谓上升,厉而举之声。去谓去逝,清而远之声。入谓收入,直而促之声”,明朝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明朝王骥德《曲律·论平仄》:“盖平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域外文献中,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内有沙门安然《悉昙藏》一书,其中卷五“定异音”条中对中古通语基础方言之一的长安方音声调有这样的描写:“我日本国元传二音:表 则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则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日本释明觉《悉昙要诀》:“初低终昂之音可为上声之重”,朝鲜崔世珍《四声通解·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中描写上声道:“先低而中按后厉而且缓”。其中对上声的描写,多用“厉”“猛烈”“促”“直”等似入声的字眼。据此并结合现代汉语及方言声调的特点,现代语言学家对上声及其来源做过深入讨论。罗常培(1933)发现:唐五代西北方音藏文对音中反映了上声独特的发音特点,上声字的韵母跟别的调不同,有些字用双元音来描写,如《千字文》注音“举”kuʻu,“酒”dzuʻu,“纺”pʻoʻo,“象”syoʻo。根据跟古代汉语有一定渊源关系的方言上声的发音特征,郑张尚芳(2003)将上声发声分为突促式(如温州的急高升短)和顿折式(如黄岩、海南的略降—喉紧缩—急升)两类,北京话属于后者。赵元任(1980)认为:北京话上声念曲折调,到了最低的时候,嗓子有点儿比较紧的状态,听得出嗓子有点儿卡那种作用。马学良等(1956)认为,北京话上声的元音是带喉头作用的紧元音。关于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上声调值,一般有降升(214)(黄伯荣、廖序东,1981)、低降低(211)(刘川平,1996;曹文,2010)、低低(11)(金立鑫、白水振,2011)等不同观点。

上声因其音高变化及其调型格局而成为汉语声调的一个重要类别。作为调类,上声在演变过程中又与去声、入声等调类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一定关系。北方话中古全浊声母的大多上声字读入去声之中,而古入声清声母字又有少量读入上声中,北京话就是这样的。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迥异,有的将古浊声母上声字读入浊声母去声(阳去)中,如扬州话、长沙话、双峰话、南昌话、厦门话等;有的读入去声(去声不分阴阳)中,如梅县话;有的古上声分为阴上(清声母上声)和阳上(浊声母上声),如广州话、潮州话。可见,作为调类,上声在汉语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平衡,其变化多以声母清浊(嗓音)为条件。

由此可见,发声上,汉语上声多顿折;调类上,声母清浊是上声与其他声调分合的重要条件。 302FAy94035ecvpjZz18W1a4TN622yKB3/yb877g82q5GRPa/PshAJvQODKyd34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