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原则与视角

语法隐喻理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涉及语义和词汇语法两个层面的多种语言现象。为深入研究汉语中的语法隐喻,首先需要建构一个可靠的汉语系统功能分析框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汉语研究,内容涉及汉语的多个方面(比如Tam,1979;Long,1981;Tsung,1986;Ouyang,1986;McDonald,1992;Fang, McDonald and Cheng,1995;Zhu,1996;Halliday and McDonald,2004;岑绍基,2010)。本章的内容以这些研究为基础,但是并非将相关研究发现进行简单汇总。前人研究的部分结论在本章中得到认可,其他结论则经过再分析以发现其中的不确定性和可讨论之处。本章的讨论也参考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外成熟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比如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Chao,1968),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Li and Thompson,1981),来加深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但是本章并不追求对汉语语法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穷尽式的研究。语法隐喻是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互动的结果,本章的讨论只需要将互动中涉及的语义和词汇语法现象纳入考虑范围,就足以为后续章节的讨论提供坚强的支撑。

3.1.1 建立汉语系统功能分析框架的原则

同许多语言学理论一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创立的目的是对所有人类语言进行研究。但是受到现实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制约,其核心研究对象依然是英语。这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即大量适用于英语分析的功能标注对汉语分析未必完全可行。正如Halliday(1994)所说,将用于英语分析的功能类别直接用于汉语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他认为在认定某个语言的特定功能类别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同一个语言中的其他功能类别,而不是另外一种语言中的相似类别。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甚至没有必要去参考其他语言中的情况,应当假设拟分析语言从未被描述过。当然,依照这种思路从无到有地建立汉语的系统功能分析框架,所需工作量必然十分巨大。所幸前人研究已经为汉语的系统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很多工作不必从头做起。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存在两种类型的语法概念:理论型和描述型。理论型语法概念比较宏观,偏重体系性描述,其中包括“元功能、系统、级别、类型和实现”等。而描述型语法概念则侧重语言的细节分析,通常涉及“小句、代词、主语、物质过程和主位”这些名称。理论型语法概念是跨语言存在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同语言中的理论型语法概念都比较稳定,有极强的趋同性。而描述型语法概念则依语言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果用一种语言中的描述型语法概念来描述另外一种语言,就必须做出适当的修正。因此,本章重点关注汉语中有哪些不同于英语的描述型语法概念。

Halliday(2003)认为,判定某个语言中特定描述型语法概念的有无,可以采用三个视角:1)自上而下(from above);2)环顾周边(from around);3)自下而上(from below)。自上而下的视角关注语法成分如何实现语义,环顾周边的视角注重不同语法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自下而上的视角则专注于语法类别的具体形式。形式语法依赖的是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形式上的差异来区分语法成分。而在功能语法中,自上而下的视角更受重视,形式上的差异并不是判断语法类别存在与否的关键。正如Halliday(2003:203)所言,“功能语法是通过分析语法类别的功能来确定其有无的”。

考虑到很多描述型语法概念的认定基于英语语言事实,本章自始至终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来判断它们在汉语中是否适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被语法概念表面形式的差异所误导。比如在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语法成分,但不能据此认为它们属于不同的功能类别。这些形式不同的语法成分如果表达同样的功能,就应该被认定为相同的类别。依据这个思路,当我们把英语中的语法概念带入到汉语中时,必须要进行验证。具体的做法是,先观察英语中特定语法概念的功能属性在汉语中是否存在,然后再来看这一概念在汉语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本章建构汉语功能分析体系采用的正是这一做法。所有在英语语境下建立的描述型语法概念,都会被放在汉语语境中进行检验,看它的功能属性是否适用于汉语的语言现实情况。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避免英语的描述体系在汉语中被滥用。

3.1.2 横向与纵向视角

Saussure(1959/2011)指出任何符号的意义都来源于它和其他符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具体可以分为两类,即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横向组合关系指的是一个符号和同级阶符号之间的联动关系,而纵向聚合关系则是指一个符号和其他符号之间的替代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更注重的是语言符号纵向关系的描述,优先考虑不同符号之间的替代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功能语言学不需要进行横向语法关系的描述。相反,一个完备的语法体系是由横向和纵向两部分构成的。纵向的部分主要描述系统内不同语法成分的选择性,而横向的部分则描述不同选择的实现方式。为建构完备的汉语功能分析框架,两种关系的描述缺一不可。

在接下来关于汉语系统功能分析框架的建构中,首先需要判定的是该体系中有哪些语法选择,然后才会描述这些选择的实现形式,即先纵向后横向。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横向组合关系被称为“实现模式”。Eggins(1994:210)认为这种实现模式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涉及的功能成分的说明,功能成分的排序,功能成分的组合关系以及功能成分本身的细小分类。”在下面的描述中,系统中不同选择的实现模式都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的。在具体的描述中,依据的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划分。首先是表意功能,然后是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这三个方面的描述为基础,本章还专门讨论了汉语复句中的逻辑关系和各类词组、短语的结构特征。在所有的描述中,都会针对已有研究中分歧较大或争论较为激烈的部分,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讨论。 LPHEYDuLNnaLn+lvN3FhHYRd7yNICuJXkNOfujYP2bDqHUfzVEv8dfZ6UKePm/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