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的关系

前文提及,语法隐喻是一项重要的语义扩充资源。有关研究一直将该现象和语言演变的相关性作为讨论的重点。Halliday and Matthiessen(1999)为语言演变确定了三个时间轴线,即语言历史轴(phylogenesis)、语言习得轴(ontogenesis)和语篇展开轴(logogenesis)。语言历史轴指的是人类语言的发展历史,语言习得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的过程,而语篇展开轴则是指一个语篇在展开的过程中语言会出现哪些变化。在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相关性的研究中,重点一直被放在语言历史轴和语言习得轴。

2.3.1 语言历史轴研究

Halliday(1988)在分析科技英语的写作特点时,第一次进行了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关系的研究。他调阅分析了从Chaucer开始到现代科技英语长达400年的英语写作资料,发现在漫长的英语发展进程中,科技写作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变化是语法隐喻的使用程度不断上升。在Chaucer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名词化表达的两个萌芽:1)专用名词的出现;2)包含大量修饰语的名词词组。而在Newton(1704)的Opticks一文中,以名词化形式出现的语法隐喻已经成为了构建科技语篇的基本手段。Newton(1704)将动词或者形容词名词化,实现了两个重要的语篇效果。首先,一个复杂的现象被压缩为单独的语义项,适合对其进一步进行说明。其次,被名词化的现象成为新的论述的主题,有利于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在Newton的文章中,“名词词组(隐喻式表达)+动词+名词词组(隐喻式表达)”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表达方式。因此,Newton(1704)不仅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而且以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该知识体系。换言之,正是对新知识的表达需求催生了科技文体中语法隐喻的雏形。这也恰好符合语法隐喻是重要的语义扩充资源的观点。

在Newton之后,科技英语继续发展,呈现出了更多的新特征。一方面,大量的名词词组被用来将“过程”语义名词化,并借此对其进一步进行修饰。另一方面,名词化的“过程”含义被逻辑关系连接得更加紧密。这两个特征的出现都是以语法隐喻的使用为基础的。到18世纪末,上述两个特征已经成为科技英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进入20世纪,科技英语的最新发展是将逻辑关系也名词化,这同样是和语法隐喻的使用密切相关的。由此,Halliday(1988)总结道,从Newton的时代开始,语法隐喻的使用程度日益提升,成为扩充语义资源的一种关键手段。

Banks(2003)也开展了一项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关系的研究。他使用的语料比Newton论文的出现时间更早一些。分析结果表明,在Newton之前,语法隐喻就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写作策略了。Banks(2003)认为Newton的文章不应该被当作语法隐喻的起点。同时他也分析了Faraday(1838)所写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出在过去的250年间,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一直不断地增加。Banks(2003)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物理学领域和生物学领域的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使用特点不尽相同。这一点在下一节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

尽管Halliday(1988)和Banks(2003)在科技英语中语法隐喻的出现时间上观点有分歧,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科技写作文体的出现同语法隐喻有密切的关系。Halliday(1993:80)更是认为语法隐喻的使用是语言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他这样描述语法隐喻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语法隐喻甚至在古希腊时期的科技写作中就已经出现了,古拉丁语也继承了语法隐喻的使用,并且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其他欧洲语言都大量使用语法隐喻,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

显然,关于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关系的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集中于科技写作,而且语料的回溯时间没有超过400年。虽然Halliday看到了语法隐喻在古典语言(如拉丁语)中的使用例证,但是还极少有学者借助古典语言的语料展开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近期,本书作者借助古汉语和古英语语料,开展了关于语言演变和语法隐喻关系的探索性研究,其中的很多发现都支持Halliday的观点,也有一些发现超出了Halliday的讨论范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杨延宁(2019a,2019b)了解更多细节。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隐喻理论对语言中形式和意义互动的理解为语言演变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有利于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2.3.2 语言习得轴研究

Halliday(1994:xviii)认为,“语法隐喻是成人的语言特征,习得的时间比较晚”。两岁大的儿童已经可以理解普通的概念,到了五六岁时就可以理解抽象概念,而使用语法隐喻的能力要到九、十岁的时候才能形成。语义和语法的配对关系在儿童语言中总是呈现出一致式选择,只有接近少年的时候才会出现语法和语义单位之间较为复杂的重配关系。Halliday(1994,1998)的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Derewianka(1995)、Painter(2003)以及Torr and Simpson(2003)。

Derewianka(1995)的研究是一项历时性的跟踪研究,关注的是五岁到十三岁这段时间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分析中使用的语料包括研究对象在五到十三岁期间所写的语篇,以及围绕这些语篇所进行的口头交流。研究者标注了语料中所有语法隐喻的实例,并且进行了分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语法隐喻的学习过程是渐进式的,并不会在某个成长阶段突然出现。如果哪一段时间语法隐喻的使用量突然增加,都是和教师的要求、写作课题的改变或者阅读材料的改变有关。Derewianka(1995)研究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不同类型的语法隐喻的发展并不均衡。其他语义成分向“性状”和“事物”成分转化的情况出现得比较早,使用得也比较频繁。另外,语法隐喻虽然是典型的书面语特征,但是在儿童阶段它首先在口语中出现。Derewianka(1995)的研究实际上印证了Halliday对语法隐喻和儿童语言发展关系的看法。

Painter(2003)的两个研究对象年龄段更低,分别是七个月到两岁半和两岁半到五岁。他发现在两岁半语法体系成熟时,语法隐喻的萌芽就会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开始使用后置定语。在四岁以后,就可以观察到简单的语义成分之间的转化。Painter(2003)这些观察结果虽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语法隐喻,但是属于隐喻式表达的范畴。可见,语法隐喻在学龄前阶段就已经开始进入个人语言习得的进程。

Torr and Simpson(2003)开展的研究中,涉及的儿童数量是五名。他们使用的语料主要是对这些儿童长期进行跟踪研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学习笔记。Torr and Simpson(2003)的研究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他们关注的是两类语法隐喻,即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使用特征。他们发现,儿童对人际隐喻的使用从两三岁时就开始了,主要的形式是用隐喻式的表达来实现各种类型的言语功能。三四岁以后,儿童开始使用投射句形式的人际隐喻。从五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会使用抽象概念并进一步丰富人际隐喻的使用。Torr and Simpson(2003:181)最重要的研究结论是“语法隐喻从学龄前时期就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了”。

上述研究只是关于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相关研究,这里不再逐一介绍。但是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隐喻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历程有怎样的密切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的程度尚浅,是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比如,语言演变涉及三个时间轴线,即语言历史轴、语言习得轴和语篇展开轴。已有研究仅仅涉及了其中的前两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从语篇展开轴入手来讨论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的关系。即便是前两个轴线,相关研究也进行得并不彻底,留下了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前文提到的古典语言中语法隐喻出现和使用的情况就没有得到清楚的说明。可以说,语法隐喻和语言演变关系的系统化研究,是很大一块需要填补的研究领域。 o7ZSaM+fsIkFJiu29q7F/kJe4VXH0c009DizWAUY8l0LldPw3WEFLSI07iRCKT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