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循着花期探访寺院的随笔集。
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章成形于2003年,那一年我和青石
去了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方修建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由来与汉明帝迎请古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入中原,二僧以白马驮经相关。
我们俩那时候有一个心愿,想去寻访在地图上有寺院标识的地方,想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庙宇,亲身去游历历史的画卷,聆听来自修行者的清音。
于是,有了焦作云台山、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和开封大相国寺的河南之行。
而在白马寺,适逢牡丹满园,洛阳牡丹历来惊动天下,貌似娇柔的牡丹鳞次栉比,开得绚烈,落得慷慨,提点着徘徊在古庙里略有失望的我们。
花儿本不在我的筹划之内,却因为有意的探访一再地与花儿不期而遇。
再后来,有了江南之行,在天台山国清寺,寒山拾得
跳出了画框,他们从唐朝穿越而来,正在亭子
里开心地攀谈,我有幸听了个全本儿,知道了那时于我身后围墙上攀爬着的,是隋代的白梅。
还有,在盛夏,空无一人的湖北黄梅五祖寺大殿里,桌子上有一个经架,上面是翻开的《金刚经》,经架下放了三朵栀子花,温润洁白,幽香四溢。那一刻,让人怦然心动。
有庙的地方,总是有花儿。
东林寺、塔尔寺、法源寺、药山寺、兴教寺、开元寺……
海棠、丁香、玉兰、木槿、桂花、山茶……
这些文字的确记录了植物的遇见,山河的丈量,然而,它又不仅仅是这些。不是都说,一花一世界吗……植物的生长衰落,山河的沧海变迁,映照着人生道途中那些微小的烦恼和欢喜,那些宏大的汇聚与告别。在这样的道途中,我们和那些隐藏在历史里,隐藏在山林中的人们相遇,我们或提问,或唱酬,时而沉默无语,时而心心相印。
寺院为经,花儿为纬,它们以四季的更迭陆续显现,直到有一天,那首古诗改编的歌曲撞入心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烂熟于心的字句在踌躇已久懵懂若有所悟的那一刻,恍若醍醐灌顶,灵光于此乍现。
是啊。这些篇章,不正是“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月”“冬有雪”的历程吗?风花雪月,恰恰以花为界,以花寓意。而它们要说的,不正是心中不挂一丝闲事,顺逆皆为好时节的认知吗?
除此四章,还有外一章,是在这些年的寻访中,无意间涉足了虚云老和尚光复的祖庭道场
,除了大理鸡足山祝圣寺尚未前往,其他五座均有去拜谒,加上太白山,亦是老和尚在终南山狮子茅蓬结庐闭关后,又一处静修远遁的地方。凡此六篇,唤作“白云沧海”。
在这些文字里,涉及的也不全是国内的寺院,《道心犹如海上花》写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琼花。唐招提寺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六次之后建造的庙宇,而琼花来自和尚的故乡——扬州;而《看见牡丹莲,看见她》写的是泰国清迈的素贴寺,一个手捧着牡丹莲,在人群中悄悄饮泣的泰国女子出现在我看见的画面里,“她几乎是匍匐在地上,像是要亲吻地面,而那地上霎时出现了密集的眼泪”。
大师的誓言,众生的哀痛,在这花界,一样令人关切。
我也没有料想到,寻访竟持续了16年……相信这本书稿付梓后,这个行程也不会结束。
无涯之界,有心之旅。旅行即为心行。
愿与诸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