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前言
动物是人间温馨欢乐的种子
动物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

星云大师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存在,会是怎样的景况?没有清脆婉转的鸟声,看不到翩翩飞舞的蝴蝶,海里没有款摆游动的鱼儿,陆上见不到猫、狗,草原没有牛、羊、象、马……地球上只有两肢站立的人类和他们所发明的各种人造物。

当然,这样的画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动物已灭绝,人类是不可能单独延续生命的!

思维着我们哺乳类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演化而来,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同一个祖先,而且彼此分不开。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为动物定位,并纠正、调整对待它们的观点与态度?

喜欢动物的人会在家里饲养猫、狗、小鸟或其他宠物,不过,作为玩伴的宠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对待?街头的流浪狗、流浪猫,除了爱心人士的喂食,填饱它们的肚子,或环保单位捕捉、扑杀,有无更妥善的处理方法?动物园的动物和马戏团里表演的象、马、狮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严、自由自在吗?我们视为“害虫”侵犯我们生活环境的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无一利吗?我们说它们是害虫,它们则认为人类是“恐怖分子”;生命之间以利害相对待,当然会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体共生、相互包容”的观念和态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还有,人类语言中以动物之名来骂人、作负面形容的,如猪狗不如、獐头鼠目、狼心狗肺、河东狮吼、三脚猫、兔崽子……对动物有轻视侮蔑之意。

自称为“智人”的人类,我们的感觉、感情,甚至思想、智慧各方面能力都胜过动物吗?基本的感官上,我们的视觉不如雕,听觉比不上蝙蝠,嗅觉不及猪、狗,味觉不如鱼类。

本文从动物的各种本领、能力、情感表现中,来探讨、欣赏它们的情深义重与感人的佛心,也说明佛教和动物的因缘及对待它们的态度。

动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动物有情识、有心智能力,已是众所皆知。过着社会性生活的动物,更有着亲情、爱情、友情、社会伦理,以及和人类、其他生物之间温馨有趣的互动。

骨肉亲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动物身上,我们也能发现许多鞠躬尽瘁、无条件付出的爱。燕子是人类喜爱的鸟类之一,亲燕为了喂食刚出生的雏燕,每天会不辞辛苦地出外捕捉昆虫达两三百次,雏燕张开嘴巴吃饱之后,还会对着亲燕翘起屁股,让父母把它的粪便衔出巢外。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即是描写亲燕育子的辛劳和伟大。

企鹅椭圆形的身材和左右摇摆蹒跚行走的模样,很令人怜爱。企鹅妈妈下完蛋后,就把蛋交给企鹅爸爸,自己则长途跋涉到不结冰的海岸,为未来的宝宝寻找食物。负责孵蛋的企鹅爸爸会把蛋摆在两脚之间,用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轻轻盖住。在冰天雪地中,企鹅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动不吃达六十天,等到小企鹅孵出时,企鹅爸爸已精疲力竭,形销骨立,体重减轻了五分之二。这时出外觅食的企鹅妈妈会带着食物及时赶回来,接着由饿坏了的企鹅爸爸开始出外觅食给宝宝吃。小企鹅就是如此地在父母亲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

《护生画集》之老羊羸瘦小羊肥

兽中刀枪多怒吼,鸟遭罗弋尽哀鸣。羔羊口在缘何事,暗死屠门无一声?(唐白居易诗《禽虫十二章》之一)

抚养照顾之外,动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刚出生的小海獭不会游泳,海獭妈妈逐一教导它如何游泳、潜水、觅食,晚上睡觉时,海獭妈妈会让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后用长长的海藻把母子俩牢牢绑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风浪也冲不散它们。

母狮子为了训练小狮子,经常故意把小狮子推下山谷,让小狮子在不断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炼中培养生存的能力。无尾熊教子也很严格,小无尾熊不听话时,母熊会按住小熊,打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娇哭闹,母熊会继续打,直到它不哭为止。

当敌人出现时,母鹿为了保护小鹿,会假装受伤,设法把敌人引开。在《大唐西域记》卷七里,也记载有母鹿护子、鹿王慈悯的感人事迹。有一位国王常常到树林里打猎,树林里住了好几百头鹿,为了避免全族一时覆灭,鹿王和国王商量,一天送一头鹿过去让国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对鹿王恳求:“我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还没到死的时候啊!”鹿王心生不忍:“可怜慈母爱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国王看到鹿王亲自前来,非常讶异,了解实情后惭愧说道:“我是人身,却和野兽一样残忍;你是鹿身,却具有人般高贵的道德。”从此不再打猎,让这些鹿能自由无惧地在树林里生存。

现代的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在动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贞相守至老死的。有句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里的“鹄”就是天鹅,是大自然里的美丽动物,它们不但严守一夫一妻制,而且一辈子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护生画集》之愿同尘与灰

成化六年十月间,盐城天纵湖渔父见鸳鸯甚多。一日,弋其雄者烹之。其雌者随棹飞鸣不去。渔父方启釜,即投沸汤中死。(《虞初新志》)

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非常恋巢,夫妻间常会亲昵地轻啄对方的头、脸,互相抓痒,整理对方的羽毛,它们也是白头偕老,永不分开。海豚会细心照顾生病的伴侣,伴侣死了,海豚会悲伤哭泣,不肯进食,甚至到后来也跟着去世。

从许多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的行为中,能明白它们巩固的家庭伦理,以及欢喜、悲哀、痛苦的感情反应。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它们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组合和人类一样,所以在感觉、感情、族群互动上的表现都和人类很相似。猴子习惯过团体生活,喜欢有频繁的互动交流。它们最感兴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当一只猴子诞生,许多猴子就赶去探望,大家帮刚生产完的母猴理毛,也会去摸摸刚出生的婴儿,品头论足一番。

鲸鱼和海豚也喜欢群居,尤其在生育季节,更是互相照应,如鲸宝宝在海底诞生,母鲸和其他鲸鱼会合力把它抬出水面,以免溺毙。有同伴受伤,它们绝不会弃之不顾,一定留在身边照顾它、陪伴它,这种高贵的情谊实在值得赞叹!

《护生画集》之拔箭

邓艾征涪陵,见猿母抱子,艾射中之。子为拔箭,取木叶塞创。艾叹息,投弩水中。(宋《齐东野语》)

蚂蚁靠着触角的嗅觉来传递信息、辨别敌友及食物的味道,因此同窝的蚂蚁在路上相遇,会头碰头,晃动触角。我们都知道蚂蚁非常团结合作,除此,它们更有分享食物的美德,当一只工蚁在路上发现糖水,它会先吸足,回窝后再把糖水吐出来分给全窝的蚂蚁。

鸟类有“卫亲保种”的自然反应,同族中年长、有经验者,会教年轻、没经验的幼鸟怎样认识、避开敌人,年轻的幼鸟也从不自作聪明,总是牢记长辈的好意忠告,这也是现代年轻人必须学习的。

同体共生、相互包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生存的态度。在动物界也常有异族互利共生的情形。如台湾乡下,经常可以看到白鹭鸶站在水牛背上的祥和画面,鹭鸶啄去牛背上的寄生虫,既帮水牛清洁身体,也填饱自己的肚子。

野山羊和火鸡也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它们在一起时,机警的火鸡常用它那高八度的叫声,提醒野山羊有危险人物靠近;冬天大雪封山之际,野山羊以蹄子刨开积雪找寻食物时,火鸡也能趁此填饱肚子。

《护生画集》之蚂蚁救护(放大镜中所见)

在浅海中有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它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遇到危险、无处藏身时,总是钻到海参的内脏里,如此一来,隐鱼得到了保护,海参也从隐鱼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

和人类一样,动物们在得知同伴去世时,也会悲伤,并且为它们举行葬礼。

非洲有一种獾,当它们发现死亡的同类时,会想尽办法召来同伴,将死去的獾拖到附近的河流中,然后一起肃立河岸,望着河水悲伤地哀鸣不止。澳洲草原上有一种野羊,在看到另一只野羊死去时,也会悲伤地哀鸣,并用头上的角用力地撞击树干,以表示它们对同伴的哀悼。

西伯利亚的灰鹤则保持着奇特的葬礼仪式,它们在首领的带领下,哀戚地站在死者面前鸣叫着,当首领突然一声拔尖的长鸣后,众鹤便一个个噤口低头开始默哀,直到首领发出结束的叫声为止。南美洲的亚马孙河边的平原上,娇小玲珑的文鸟,为同伴举行的葬礼充满了美感,它们会各自飞到林中找寻绿叶、浆果和花瓣撒在同伴身上,表示对同伴的送别。

《护生画集》之羊殉亡羔

宋真宗祀汾阳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左右对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不乐,自是不杀羊羔。(《同生录》)

动物和人类一直维持着紧密的关系,早期驯养动物偏重实用意义,如当交通工具、看家、使役和负重等,现在人类和动物则发展为相互牵连、做伴的关系。亲人性的动物常常以它们的同理心、接纳、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滋润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里记载,美国费城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高血压、抑郁症的患者,经医生建议,饲养猫狗之后病情改善许多。在“宠物疗法”计划中,也让宠物前往医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访住在那里的人,据说效果非常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在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流传一则“海鸥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鸥远从西伯利亚飞来翠湖公园过冬,刚从化工厂退休的吴庆恒先生,只要海鸥一到,总会风雨无阻地到公园喂它们吃东西。吴庆恒喂食海鸥的身影,和海鸥一样成了翠湖公园的一景,当地人都称吴庆恒为“海鸥老人”。如此过了十一年,海鸥老人去世了,一群老人结识的朋友,为老人在翠湖边发起一个签名告别式。当他们把一张放大成二十四英寸、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在他生前喂食海鸥的地方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海鸥马上在老人的遗像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还不时有其他的海鸥飞来,定格在空中,凝视着老人的遗照。仪式结束,朋友们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齐的海鸥突然躁动起来,“鸥!鸥!”的叫声不绝于耳,仿佛在呼唤着老人。

《护生画集》之群鸥

海不厌深,山不厌高。积德行仁,鸥鸟可招。(东园补题)

佛教与动物的因缘——戒杀护生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保育动物的重要性,一些相关的团体组织也应运而生。其实,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一直默默地为保育动物奉献心力,其思想与做法值得大家参考效法。

翻开历史,可知古圣先贤大都以心存慈悯为尚。在《史记·殷本纪》里记载商汤护鸟“网开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祈求:“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吧!”商汤认为如此全网捕尽过于残忍,便撤开三面的网,对着天空说:“不要命的鸟,就进来吧!”这应是中国护生思想的萌芽。

《论语》中说:“弋不射宿。”“弋”是猎者,“宿”是鸟儿在窝巢里睡觉,当它们还没有睡醒,拿箭去射杀,使它们来不及逃避,是不仁的举动。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杀害一只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

佛教除了提倡不杀生,更进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

《护生画集》之诀别之音

落花辞枝,夕阳欲沉,裂帛一声,凄入秋心。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鉴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世间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为对方延命,也是为自己积德;不但是爱惜生命,也是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翱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令其惊惧,也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护生画集》之放生池

冯道性仁厚,家有一池,每得生鱼,必放池中,谓之放生池。其子为监丞者,每窃钓而食之。道闻之不怿,于是高其墙垣,钥其门户。为一诗,书子门曰:“高却墙垣钥却门,监丞从此罢垂纶。池中鱼鳖应相贺,从此方知有主人。”(《续墨客挥犀》)

我个人也是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记得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两只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非常不忍,将它们引至灶前,想借着火的温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它们从火海里抢救出来时,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连脚爪都烧焦了,只剩下上喙,已无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喂食,并常以爱语安慰它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长大又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它们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它们设想而已。

在雪梨(编者注:澳大利亚悉尼)喂海鸥的情景,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雪梨海边常有海鸥聚集,我和徒众经常将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掷向沙滩上、海面上。渐渐地,海鸥蜂拥而至,甚至在面包还没落地前,就被它们在半空中接住。喂食多次后,海鸥与大家混熟了,有时群鸥在空中争食,有时干脆飞近我们,将手上的面包衔走。有一只长得很瘦小的海鸥,每次探头想吃,但都被其他同伴抢去,为了让它吃到面包,我们对准它的喙丢掷,乃至跟着它飞翔的路线,从海岸的这头跑到另一头,想尽种种方法,总算让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临走时,小海鸥特地飞到我的面前,围绕三匝。回台湾后,听澳洲的弟子说: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没有海鸥出现,可是却有一只瘦小的海鸥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后来常有数百只海鸥早晚都来寺中讨食;海鸥成为“山鸥”了。

佛光山是一个丛林道场,自然会有各种动物不请自来,狗儿猫儿不用说,野兔、松鼠、鸽子、燕子和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鸟,以及各类昆虫、爬行动物等,都在佛光山任运逍遥,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弟子们秉承我“爱生护生”的理念,对它们也都能慈悲待之。对于这些动物,凡是“有意”成为佛光山一分子的,我都为它们取名并入籍。小狗小猫是“来”字辈,像来发、来欣、来富……小鸟叫“满天一号”“满天二号”……松鼠叫“满地一号”“满地二号”……

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与动物之间是“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所以,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让动物得到应有的待遇,是身为人类的我们应好好思考的。

每一种动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在单纯的生存法则下,它们以各种能力、道德、慈爱、感情、道义、智慧等等,呈现丰富深邃的生命体,开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间温馨欢乐的种子,更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

《护生画集》之雀巢可俯而窥

人不害物,物不惊扰,犹如明月,众星围绕。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创建佛光山并担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300余所道场;创办24所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50家“云水书坊”行动图书馆,50余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学院,5所大学等。大师著作等身,现有300余册著述,并被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20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2013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6年向河北博物院捐赠北齐佛首。现为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终身荣誉总会长。2019年6月出版《星云大师全集》简体中文版108卷,收录了星云大师一生所有的中文图书著作,全书近四千万言,是一部了解历史、文化、文学和佛学理论的百科全书,亦是佛教佛法的智库宝典。 GKz417VdTFUq8fYJMzLAjj+dlz/cpQXsKRakQK4/7wmA3wZh0X+Bc/zC5dZSjN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