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语
乡土中国“活”传统的革命重构

可以说,《三里湾》这样一部尝试书写中国乡村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小说,其关于乡村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理想这两个层面的描述,都立足于仍活在乡村社会的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具有别样丰富的历史内涵。小说书写三里湾这个空间,并不仅是在描述一个村庄个案,也是在展示一种不同于西方式现代个体的社会主体样态,并将中国与社会主义的想象内在地统一于其中。在此,“村庄”“中国”“社会主义”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又可以互相包容,由此形成一种“传统”“现代”与“当代”互相激活且共存的乡土中国社会想象。与此同时,这部小说还包含着赵树理对于文学及其意义的自觉理解,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理论性也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方式,特别是个体与社会、国家如何统一于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关系之中等问题上,《三里湾》都做了溢出甚至迥异于现代文学体制的书写尝试。这也可以说是赵树理以村庄为基本构成单位的中国叙事。

重读《三里湾》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别样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提供了一种另类的中国与文学的想象形态,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整个现代社会与文学体制的契机。要理解这样一个文本,需要在许多根本性的前提上追问:什么是个人,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现代,什么是中国和中国的现代。赵树理的意义或许并不在提供一种别样的解决方案,而在使现代社会与文学中那些已经定型化了的现代性方案本身重新成为问题。这一立足于乡土中国自身传统的革命现代性叙事,将促使人们超越单一化的西方式现代想象,在中国历史与现实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构想可能的未来。这或许正是《三里湾》及赵树理文学的独特价值所在。 YNm7kmL/r2VyInntJMcOF9GQ08cEUeSnAG8q06djpv1z2LsgSHZtNtBm6ednNH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