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单纯的汉字偏误分析及纯理论分析

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界最早从外国学习者角度谈汉字问题的当属杜同惠(1993)的研究。他的文章指出留学生书写汉字中出现的差错可分为字素混淆、字素易位、字素遗失、笔画增损、笔画变形、结构错位、音同字错、混音错字8种,并提出错误的原因来自认知、习惯、学习态度3个方面。虽然文章并没有主动运用应用语言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门理论,但是其具体分析却暗合认知、迁移、学习动机等二语习得理论的重要方面,而着重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也颇有现代意识。施正宇在提出写、念、认、说、查5种能力共同构成学习者的汉字能力的基础上(1999),又分析了学习者的书写错误(2000)。她提出,如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一样,汉字习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中介状态,而以正字法为依据,可将学生的书写错误划分为非字、假字和别字。易洪川(1999a)谈到笔顺规范化对汉字习得的影响。这表明偏误分析的方法在汉字习得研究中得到了有意识的运用。

汉字部件及形声字习得中的偏误研究获得了较多关注。陈慧(2001)研究了外国学生在识别形声字时产生的错误。通过实验,她把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时产生的错误分为5个类型:规则性错误、一致性错误、词语连贯性错误、拼音错误和随意性错误。肖奚强(2002)从部件的角度讨论外国学生成系统的汉字偏误,并归为3个大类:(1)部件的改换,(2)部件的增加和减损,(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夏迪娅·伊布拉音(2007)从学生写错和用错汉字所导致的偏误出发,分析了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字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偏误类型及其原因,从另一角度为外国人汉字习得提供了参考。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别字数据库”课题组(2006)提出利用语料库和数据库技术手段,反映外国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字别字现象,为对外汉字教学的各项专题研究提供一个以大量真实文本和原始字形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和信息平台。课题组提出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基于数据库的外国学生错字别字类型、频率与分布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这一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单纯汉字偏误分析与汉字习得研究的其他方面的结合。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界对于汉字问题的关注也为外国人的汉字习得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依据。吴世雄(1998)和冯丽萍(1998b)引用认知心理学关于汉字认知的有关研究结果来解释外国人习得汉字的过程,尤其是前者侧重于汉字的记忆领域,分别运用情节性记忆理论、原型理论、形象记忆与联想记忆理论、认知层次与呈现频率理论分析了汉字被习得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黄卓明(2000)则引入“图式”理论解释汉字的习得过程。李大遂(2006,2007)提出,汉字的系统性体现在形、音、义三个方面,遵循系统性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难度,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此外,王静(2001)、万业馨(2003)、徐子亮(2003)、冯丽萍(2007)等也从心理学理论方面分析了汉字习得的状况。总的来看,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纯理论分析,或采用直接来自学习者的偏误字进行分析,给汉字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上述研究大多尚未采用全面的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它们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仍有一定的局限。 j50eNGNi/mbXJQ0EP3jLONiFQNJqicV9TCcC/XKcDJLSNN9bNwo4iFGgKsDE4F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