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孙炳文

孙炳文(1885—1927),四川南溪人。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文科预备班,后因著文抨击校方弊端被开除。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担任校长,同意恢复其学籍,故孙炳文又返回北京大学读书,直至毕业。1921年孙炳文进入北大任教,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及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军警杀害于上海龙华。

孙炳文烈士的生前身后事

殷晓章

一介书生和朱德成为挚友

1922年9月,一艘法国客轮从上海起航。船上,37岁的孙炳文和36岁的朱德准备经法国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孙炳文,字“浚明”,四川省南溪县人,兄弟姐妹11人中,排行第九。1893年,8岁的孙炳文,经亲友资助,到四川南溪县城读私塾,后考入叙府(即今宜宾)中学读书。1908年,23岁的孙炳文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后来,南北议和,革命失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炳文被推任《民国日报》总编辑。《民国日报》每天出版两大张,除设有新闻、社论、通讯、论文等栏目外,还专辟“妇女版”半页。孙炳文文笔犀利深刻,富于鼓动性,深受读者欢迎。

1913年之后,由于形势愈加险恶,孙炳文不得不回到南溪县魏家山老家。在家乡,他一边教学,一边传播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的失败令孙炳文愤慨万分,他挥笔疾书《行路难》以抒其志:“天阶月冷,明月出东方,涕彷徨。君看孤雁,已过横塘,我何独此室处,与蜉蝣抢攘。叱云将,控飘风,俟我与堂,又不可匆遽。还犹豫,君看去来今豪杰,袅作烟丝何处。”“行行重行行,莫更伤路难。青天一挥手,已在层云端。男儿报国耳,莫取孤筝弹。圣人邈天际,君看披心肝。”

1917年,经人介绍,孙炳文结识了滇军名将朱德。共同的革命志向,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第二年,孙炳文毅然投笔从戎,应邀到靖国军朱德旅部任参谋,帮助朱德协理军政事务。护国讨袁胜利后,朱德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孙炳文改任军法处长。为了寻求革命真理,孙炳文与朱德决定先找共产党,再出国考察。1921年,孙炳文携眷去北京,任北京《民报》主笔,同时做出国准备。

在《朱德自述》一书中,朱德介绍了自己和孙炳文的这段交往:

从1916年护国军时候,孙炳文就和我在一起,他给我的影响很大,商量好一起到国外去,后来他就由四川先到上海去了。孙炳文也是同盟会的同志,他从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和李大钊、陈独秀都认识。在四川一块儿的时候,看了一些革命的书籍。这时共产党才成立一年……

孙炳文是很被孙中山看得起的。起先,孙炳文做北京的《民报》的主笔,和汪精卫、胡汉民都很熟悉,不过,他性情很傲,革命精神很强,北大毕业以后,就到四川在队伍里了。他的夫人,也是北大学生。后来,孙炳文从北京到上海来,船票买好。在九月初,我们就乘“安吉尔斯号”法国邮船,从此远航开始了。

经过40多天的航行,两人抵达法国巴黎。得知中国留学生于这年6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正在德国筹建党团组织,他们立刻赶往柏林。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周恩来。1922年11月,他们二人经周恩来等人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的需要,对外身份仍然是国民党员。

1923年5月,朱德和孙炳文移居到德国中部的小城哥廷根,这是一座美丽幽静的大学城,当时那里有40多名中国留学生,朱德和孙炳文在留学生中影响很大。

上海龙华 惨遭敌人杀害

1925年“五卅”运动后,中共中央决定调一部分旅欧党员回国,朱德、孙炳文都在回国之列。

这年8月底,朱德、孙炳文等人来到莫斯科,在那里学习政治,总结工作。9月,孙炳文等经西伯利亚铁路线回国,朱德则留在莫洛霍夫卡参加军事训练。

回国后不久,孙炳文即被邓演达等人联名电邀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上校秘书,还兼黄埔军校教官、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教授。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阴谋制造中山舰事件,孙炳文等40余人被捕。经中共广东区委和共产国际代表的严正交涉,孙炳文等人才获释。后来,孙炳文一家住在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办公的地方,与周恩来、郭沫若、邓演达等人经常接触,关系甚密。

1926年6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成立,准备北伐。邓演达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他调孙炳文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同年7月,孙炳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少将主任。

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革命中心由广州向武汉转移。1926年12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广州设政治分会。孙炳文善思考,勤写作。1927年1月,他发表了《一年来的中国民族运动》一文,精辟地分析了北伐军迅速胜利发展的主观原因,文章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7年4月初,孙炳文接邓演达电令,调他去武汉就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长职务。此前,国民党反动派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反革命暗杀活动。4月16日,孙炳文在取道上海前往武汉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敌人对其诱以高官厚禄,遭他严词拒绝。4月20日,孙炳文在上海龙华被敌人残忍杀害,时年42岁。

孙炳文殉难的消息传至武汉,《民国日报》以醒目的标题登载《孙炳文在沪遇害》,强烈谴责和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罪恶。曾被孙炳文赠予“戎马书生”称号的郭沫若,悲愤之余,特作《怀亡友》一诗,以志悼念。在孙炳文遇难之后,周恩来、邓颖超一直关心烈士全家,对烈士遗孤视同己出。

朱德惊闻噩耗,痛哭失声。5月10日,朱德怀着难以抑制的悲愤,给孙炳文的夫人任锐写了一封信:“纬坤:鉴闻浚明凶耗传来,肝脑皆裂,顿失知觉。死者已矣,我辈责任更加。德本日出发抚州,誓与此贼辈战,取得蒋逆头,以报浚(明)……”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死难烈士开追悼会时,朱德亲自撰文,高度评价了孙炳文的战斗一生。解放后,在孙炳文烈士牺牲地上海龙华,展出了孙炳文的生平事迹,供群众瞻仰学习。

“妈妈同志”母女同窗共读

1913年,孙炳文与河南辛亥革命元老任芝铭(1906—1969)的次女任锐(原名任纬坤)在北京结婚。1910年,任锐加入同盟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芝铭的三女婿、哲学大师冯友兰在《冯友兰学术自传》一书中这样写道:“他(任芝铭)没有儿子,只有6个女儿。他在河南最先提倡妇女解放,叫他的女儿们都不缠足,并送他们到外边上学。他的大女儿馥坤、二女儿纬坤(后改名‘任锐’),都在清朝末年就进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纬坤当时就参加了革命,在进步报馆里做事,和孙炳文相识。孙炳文是四川人,当时在北京京师大学堂预科上学。他们二人不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在当时是一种创举,也受到许多的诽谤。”

孙炳文牺牲后,经朱德介绍,任锐1938年2月来到延安。在延安抗大,她与女儿孙维世同窗共读,一时传为佳话,被毛泽东称为“妈妈同志”。不久,任锐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图书馆工作。1941年秋,任锐重返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监印。1949年4月11日,任锐在天津病逝,时年58岁,被安葬于北平香山万安公墓,周恩来亲题碑文。2012年8月16日,在任锐诞辰120周年之际,任锐的小女儿孙新世将其母墓碑迁往故乡河南省新蔡县。

孙炳文、任锐夫妇育有三子两女,分别是长子孙宁世、次子孙济世、长女孙维世、三子孙名世和小女孙新世。现在,孙炳文的子女中在世的只有90多岁的孙新世。

孙炳文牺牲时,长子13岁,小女儿才1岁多。任锐辗转四川、北平、武汉等地教书为业,抚育烈士遗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孙宁世(后改名为孙泱)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致死;孙济世,抗战中在敌后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孙名世,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牺牲;孙炳文牺牲后,任锐把小女儿送给了大姐任馥坤抚养,取名“黄粤生”,后周恩来为之取名“孙新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任教。

全面抗战爆发那年,周恩来认孙炳文的长女孙维世为义女,并把她带到延安。1939年秋,孙维世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表演系和导演系。由于孙维世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清楚江青太多的底细,由此埋下祸根。1967年12月,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总导演、副院长的孙维世被送进了监狱,1968年10月14日惨死狱中,时年48岁。

《我这九十年》披露烈士埋葬地

如今,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矗立着孙炳文铜像,在其家乡四川南溪县也建有孙炳文雕像。但是,孙炳文遗骨的安葬之地一直没有找到。

1938年,任锐的小妹任均到延安参加革命,她擅长演戏,有“延安梅兰芳”之誉。2010年,已90岁的她出版了回忆录《我这九十年》。

书中介绍:1935年,任锐从开封带着任均和孙维世去上海,安排她们学了两个多月话剧。之后,她们三人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起回到开封。过几天,孙维世回北平上学去了,任均和任锐留在开封,任均在静宜女中读书。

任均在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细节:

1935年秋季的一个星期日,二姐要带着我出门。我见她从行李里提出一只挺大的瓦罐。那瓦罐差不多一尺半高,尺来粗,封着口。我问这是什么。二姐说:“这里面是你二姐夫浚明兄”……二姐只带着我一个人,抱着瓦罐,雇了辆人力车,出了开封城宋门。我们往东又向南拐,跨过陇海铁路,又穿过白塔村,再往南就到了一片叫作“四川义地”的墓地……那时二姐生活艰苦,没有钱。孙炳文是四川人,二姐却无力送他回归故土。在那里的一处边角之地,二姐请人给挖了个坑,不太大,但挺深的,将瓦罐埋葬进去,盖上了土,又堆起个小坟头,还立了一块很小的碑。二姐面对那块碑,跪了很久。我随着二姐,给孙炳文磕了头。那块碑,只有一尺三寸高,七寸宽,比现在的一本杂志大不了多少。上刻着:孙炳文之墓 民国廿四年八月廿五立。

书中说:

我不知道二姐是怎样找到孙炳文遗骨的。有一种说法是,孙炳文有一个表兄——他姑母的孩子,叫欧阳竟文,当时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工作。孙炳文遇害后,欧阳竟文安排人偷偷给埋葬在了一处叫“十四埔”的地方。因为,二姐曾随孙炳文在四川生活多年,与夫家亲戚多相熟识。而且,应该是有人指引,她才可找到并且辨识夫君遗骸。

任均之子王克明在帮助母亲整理《我这九十年》一书时,写成了《任芝铭存稿》一书。书中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祖父任芝铭曾向孙泱详细描述埋葬地点,孙泱依外祖父所述画图。今天,对着那张图还能找到那里。那片地方距开封旧城不远,已被高墙圈围。虽无建筑,但蒿草之间,早平了坟冢。

2010年,河南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阅读了《我这九十年》之后,才知道孙炳文的葬身之地在开封。此后,谢石华和家住开封的辛亥革命烈士张钟端、沈竹白、段世垣之孙张一桂、沈毅、段静安以及王克明夫妇等人,数次到开封市顺河区东郊乡六里庄村寻找孙炳文墓地。据他们了解,20世纪60年代墓冢尚保持原貌,70年代此处被开封市市供销社征用,成为仓库,但地表未有大的变动。

2014年6月7日,受任均委托,她的5个子女和2个孙女来到开封寻访孙炳文墓地。开封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及省民革领导也非常重视此事,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

他们认定的孙炳文葬身地在一座破败的院内,这座院落被一家施工单位租用,里边放着一些施工机械。孙炳文墓地位于大院的东南角,这里早已不见坟头,上边生长着一些桑树和荒草。一路之隔就是开封市烈士陵园。

祖籍开封市、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枢元撰文指出:“如果这座坟头还在,应该是现代开封一处值得人们瞻仰凭吊的遗迹了。” /ZTBv5gHj1FhqLjrJe0Sk/zq8g//CpygCYyZXuechg3FTY2advMnTj+A6LGfwn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