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习近平同志在其关于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建设的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不仅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而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价值取向,坚持其无产阶级立场和追求。

1.必须统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并且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因此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历史逻辑来说,都是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体现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学说,作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合理性和正义性根本否定的理论,同时也是对作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并以这种对立分析为剩余价值论建立了基础,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资本是如何实现对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偿占有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还是后来取代劳动价值论占据主流地位的效用价值论,以及再后来的均衡价格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必然性和永恒性进行辩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反映和理论指导,说到底必须反映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必须体现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要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首先是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要求的历史价值观,需要坚持其所体现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需要坚持其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价值理论说到底是为一定阶级所代表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争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学说,必须也只能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运动的历史正义性、必然性、合理性、有效性为根本,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恰恰以此为初衷。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仅通过揭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进而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分析,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及必然灭亡的规律,而且阐释了与私有制相联系的社会分工条件下一切商品货币市场交换关系的非正义性,指出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扭曲和颠倒的“异化”性,进而指出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必然在否定一切私有制的同时,否定市场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当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彻底否定私有制及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商品生产关系的历史观。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自身的一系列历史特点,这些历史特点说到底是源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要求,突出的特点在于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以市场竞争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机制。这就至少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而不是纯而又纯的单一的公有制,所以,与这种多元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必然需要相互间的市场交易机制,进而,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不是单纯的公有制,仍存在不同形式的私有经济,同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机制仍然是历史需要,这就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所要求的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建立起的公有制(社会共同占有制)社会,不同于在消灭了一切私有制之后否定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历史要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坚持的历史发展观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这种历史观,在于坚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努力,而实现这一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不是说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就要取消一切非公有制经济,进而取消一切商品市场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公有制为主体下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占据主体的公有制本身必须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否则占据主体的经济不接受市场约束,市场机制就不可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是根本否定公有制与市场统一的可能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是这样的:从商品这一最为普遍的现象入手分析什么是商品,为什么产品成为商品。因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不再是单纯的使用价值,没有这一矛盾运动,产品就不成其为商品。那么为什么会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存在? 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劳动不再是个别的具体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而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劳动生产出来的结果,成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同时抽象劳动形成价值。那么为什么劳动具有这种二重性? 因为社会生产的性质发生了历史变化,生产不再是单纯的个体为自己的活动,而成为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劳动作为实现生产的手段,其特征受生产过程基本矛盾的规定,生产的私人性质使其总是具体个别地进行,而生产的社会性总是要求劳动具有社会一般性,一开始就是为社会并且必须经社会承认的社会生产。那么,为什么生产过程的基本矛盾成为生产的私有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从而决定了生产的社会性质从一般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生产和交换? 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求私有制下的私人生产必须具有社会性质。可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中,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价值关系能够产生和存在的最为深刻的原因。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切私有制都不可能适应时,必须以社会共同占有制取代私有制,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私有制的消亡,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不能机械地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这种坚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并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和历史价值观的否定,而是其实现过程的复杂性、长期性的体现。实践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经典作家所分析的在西欧生产力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根本不同,中国不仅需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不能实行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而且即使是公有制本身也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共同占有制,而是多种形式的公有制。这种公有制实现方式的多样性,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就使得我们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只能也必须努力建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市场竞争配置资源机制有机统一,并使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目标长期必须坚持的历史形式,超越这种历史规定便会陷入空想社会主义,会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破坏,让我们不得不放弃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从而动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倡导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否定一切私有制合理性的历史价值观,以致使我们的事业失去应有的社会主义方向。

2.必须统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方法与持续发展的产业革命进程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产业革命的历史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阶级立场和历史价值观,必须坚持其对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积极呼应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性质及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因此代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阶级,尤其是作为这一阶级意识形态代表的理论家,要鼓吹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而也就要为支撑这种生产方式的产业发展进行争辩。这种争辩首先集中体现在为相应产业的生产性、有效性、必然性的争辩,并且要求不断为相应产业和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制度条件。中世纪的神学家对商业的批判,对于手工业的保留态度,对自然经济的农业的赞赏,包含深刻的中世纪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的理解。在英国古典经济学派诞生之前,重农学派之所以特别强调农业的生产性,原因与重农学派的中世纪封建外衣与资产阶级思想内容间的不协调是一致的。重商主义对贸易,特别是对海外贸易的商业活动生产性的强调,与产业革命之前的商业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利益要求是一致的。古典经济学在承认农业是生产性产业的同时,特别强调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性,则是与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产业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相关,也是经济理论上对产业革命的响应。这种对不同产业生产性质的肯定和强调,也都体现在他们各自的经济理论的价值论当中,即产业的生产性重要的在于其价值的创造性和财富的生产性,相应地就有了不同的“生产劳动”学说。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也是相互统一的。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与其劳动价值论相同,在历史价值观上,一方面对以工业制造业崛起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予以肯定弘扬,另一方面对建立在社会化大机器工业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予以剖析;在其生产劳动学说中,对工业制造业及农业等物质资料生产的实业创造价值和创造财富的生产性属性充分肯定,同时也特别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及产业活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体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其生产性的社会性质在于为资本实现剥削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本雇佣劳动的方式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是从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方面的统一中论述的,自然形态即指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社会形态则指体现怎样的生产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集中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因而考察的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特征的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作为社会生产劳动,就其社会形态而言,必须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生产性首先是指对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具有“生产性”;就其自然形态而言,必须生产财富、生产使用价值,而产业革命的资本主义时代最富有生产性的产业即工业制造业;同时,在那个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传统农业和服务业中尚不发达,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更多的是首先集中在工业制造业中。因此,从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剩余价值的社会性质和创造财富的自然意义的生产性两方面的统一上看,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制造业大机器生产是最富“生产性”的产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如果是生产使用价值和实现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统一,那么这种生产劳动就应当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而才可能形成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既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商品生产活动,又在此基础上同时成为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剩余价值生产活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与其劳动价值论学说作为统一体,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产业革命并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恰恰从这种机器大工业社会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的根本冲突中,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和社会共同占有制的产生。

我们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对的重要发展命题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与产业革命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服务业的崛起,特别是信息革命及信息化时代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对这种新的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做出回应。那么,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回应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性如何统一? 换句话说,非物质资料生产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信息服务是否具有生产性,是否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否同工农业等实体经济一样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同样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服务,进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性质?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服务的自然形态,服务区别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具体有形的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以非物品的服务形式存在。那么,作为商品生产,其价值的承担者怎样存在? 即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的承担者的存在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和劳动所提供的产品是不同的,服务和服务所形成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服务生产本身是劳动过程,服务形成的产品是非物品的形态的有用性。劳动的产品可以是商品,但劳动本身不是商品,服务生产过程所形成的有用性是商品,但服务生产过程本身不是商品。服务生产有别于物质资料产品的生产,相比较而言,至少有三方面的使用价值生产意义上的特点,一是服务在使用价值方面存在的独立性,服务的使用价值是以动态的而不是以物品的形式存在,服务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但服务生产形成的产品是非物品的有用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与服务作为生产过程与服务所形成的结果即服务的有用性混同。二是服务作为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意义上的物质性,服务生产活动作为劳动同样是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所说的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不是说人类生产劳动只能最终形成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从哲学意义上指出,人类生产劳动说到底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物质)间的能动关系。三是服务作为生产活动形成的产品,即非物品形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的一般性,同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服务作为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尽管不是有形的物品,但同样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有用性”,即有使用价值,只不过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一方面,产业革命以工业制造业的崛起为特征,服务业的发展尚且滞后;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也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而不是在服务业中,因此,无论是从生产的资本主义社会性质还是从生产的自然形态来说,服务业并不是最具资本主义生产性的活动。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工业制造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性质,这既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存在的承认,也是对物质资料生产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的突出特点,也是当代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结构特征,那就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进而要求经济理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对服务业的生产性问题做出回应。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生产劳动学说所坚持的历史发展观的要求。生产方式包括其社会形式和自然形式都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和历史观,需要对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做出清晰的阐释和积极的呼应。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坚持的。 707KiOnC/CK6cDJ16Yr+DzXDnO6B1TTIvzAYXzzKdRYbOBgoGlg0LYLAqLqY/Y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