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特色:从古典到科学的变革

从经济思想史上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也是在古典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破产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发展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使之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这一基本思想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已有这一思想萌芽,将其理论体系化也不是始于马克思,在古典经济学那里就已有系统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古典经济学未能解释的矛盾出发,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批判和创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把价值的本质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把这种历史关系理解为社会生产方式演变的结果,并通过价值理论的分析为阐释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质上主要是为其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剩余价值规律提供基础。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样也承认价值是人类社会运动中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但一方面,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彻底,特别是在斯密的学说体系中,价值论是二元的,既有劳动价值论,又有收入价值论,收入价值论本质上是效用价值论,而效用本身包含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效用的形式不仅取决于人的劳动,而且与自然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并非仅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并未科学地说明为什么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使是坚持价值唯一源泉在于劳动的李嘉图一元劳动价值论,也没有阐释清楚价值的这种社会本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坚持价值的本质只能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而且科学地论证了这一问题。

第二,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指出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但政治经济学不研究使用价值,认为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而在价值论中彻底排除了人与物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价值的社会属性。这一点古典经济学虽然也提出了,但是远不如马克思明确和彻底。

第三,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古典经济学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关注交换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比例关系),但却没能揭示决定交换比例数量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并且往往把影响交换价值的因素混同为影响价值的因素,不仅难以解释价值的源泉,而且曲解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把决定交换价值的实质归结为价值,进一步把价值归结为人类劳动,所以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价值的实质,不同使用价值之间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存在共同的基础——人类劳动;之所以能按一定数量比例实现交换,是因为存在可以进行比较的同质的前提——人类劳动;所以交换比例及其变化实际上是价值运动的一定数量表现。

第四,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价值的源泉,深入分析了什么劳动或者说劳动怎样创造了价值,而这一点正是古典经济学未能做到并深为困惑的。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提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才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作为对具体劳动的抽象,反映的是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历史形式,具体劳动实现抽象,具体劳动的具体形式还原为共同的最为本质的抽象劳动,不仅是理论分析上的抽象过程,而且是把个别劳动还原为社会一般劳动的过程,即社会对于个别劳动是否承认以及承认多少的过程。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否具有价值,必须经过社会承认并将其还原为抽象劳动,这进一步说明价值属性在于社会性,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运动。

第五,马克思阐释了价值量如何决定,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古典经济学未能科学地说明这一点,因此也就不能说明价值量的大小怎样确定。李嘉图提出由最坏的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显然不具科学的解释力。马克思指出价值量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价值量怎样决定,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价值量决定本身是一个社会过程,从而进一步申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运动,而不是人与物的具体的个别的活动关系。

第六,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价值形成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而这一点正是古典经济学所忽视的,甚至是未能提出的。本质上,价值形式和货币起源及发展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人们社会经济关系及经济制度运动的历史体现。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人类劳动之所以凝结为价值,价值的实现之所以取决于社会承认,社会承认的方式和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市场交换,市场交换的形式之所以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媒介交换的货币之所以产生,等等,都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生产的社会性质表现为私人性和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之所以形成生产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经济关系和生产经济制度运动的历史分析,揭示出价值形式的运动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从而进一步说明商品、货币、价值、交换等范畴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运动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如果认识不到这一本质,商品价值在现象上就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生产者的劳动能否实现价值不是生产者本身可以预知和控制的,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自发的市场竞争。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不是取决于生产者私人劳动,而是取决于能否转换为社会必要劳动,而这个转换过程又是异己的自发的社会化的过程,由此便形成异化及商品货币拜物教。

第七,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表明的历史价值取向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学者,所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追求,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及其演变那样,服从于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优越性及必然性的辩护需要,而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彻底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做出科学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创造价值理论的前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一方面,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与资本是根本对立的,资本所得只不过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无偿占有,这种占有和剥削是历史的,从根本上说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价值等范畴的存在和运动表明人类对自身的生产活动自身不能支配,而取决于外在于生产者自发的、盲目的市场交换,这是一种异化,之所以存在这种异化,根本原因在于存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私有制,割裂了人们生产的直接社会联系,生产的社会性只能间接地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要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人类发展的理想社会是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的社会共同占有制下的共产主义社会。 V4kHL8wjnBmpSBsf7wTzOKbp8WjveKgiAsQV4uKMK+KS8ZfPN4/B318P8PtyV0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