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某次大灾难中,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将被毁灭,只有一句话能够传给下一代人,我相信那就是原子假说。
——费曼(Feynman R)
面对形形色色的生命,天空的飞鸟、地上的鲜花、水里的游鱼,人们会涌出无数的问题。对生物学家来说,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构建生命的材料是什么?早期常见的答案是,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与构成非生物体的物质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前者称为有机物,后者称为无机物;因而19世纪之前的化学家大多认为,有机物只能从动植物中提取,而不能通过人工方法用无机物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Wohler F)首次在实验室用氰酸和氨水两种无机物合成了尿素,而这种有机物此前只能从动物排泄物中提取。从那时起,人们认识到,构成生命的物质和非生命的物质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20世纪中叶,在物理学和化学的大力推动下,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生物学家达成了共识:不同生物体都是用同样类型的分子材料搭建而成,各种生命活动都可以从分子层面给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