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有很多很好的理由可以说明,梁颐的《理解媒介环境学》是中国媒介环境学研究领域的一项优秀的成果。作为起源于北美的一种学术传统,媒介环境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传播和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的学科。自19世纪西方环境运动开始,媒介环境学从众多学科中汲取养料开始发展。20世纪初以来,北美传播学领域的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研究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新闻和娱乐媒介,因为它们涉及内容、表现形式、经济或所有权等。然而,媒介环境学关注的是将媒介理解为物质的、感性的、象征性的环境或结构,并认为人们通过使用媒介技术建构意义。媒介环境学试图阐明传播技术的变化如何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反之亦然。

梁颐的《理解媒介环境学》的一个卓越的特质是,这本书是对一个非常迷人,但是在中国又相对较新的学科的非常好的研究和书面概述。媒介环境学研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涉及庞大的背景、复杂的现状和诸多概念。书中呈现了大量有关媒介环境学的思想,不仅为读者描述和解释了大量的理论,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展现了提出这些理论的关键人物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这本书值得称赞的一个优点,就是它将讨论的主题组织得结构清楚、易于遵循。例如,在清晰、缜密地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知识来源和主要论题,以及媒介环境学和西方其他主要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关系之后,书中对“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北美传统”和“媒介环境学研究的中国传统”之间可能缠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两种传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在理解媒介和文化上有何不同。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梁颐非常强调一点,即从思想史的角度去理解理论建构的本质和过程的重要性。此外,这方面的比较分析,也有助于阐明过去十年来中国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发生的一些变化和新的发展。

梁颐系统地描述、分析并反思了一些屹立在媒介环境学万神殿中的关键人物,并以学者传记的方式加以叙述、呈现。这样一来,读者便可以清晰、明了地了解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知识起源,并弄清楚一代代思想家的思想及其背后的各种理论流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颐讨论了每一位领军人物的知识体系的源头、所掌握的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为媒介环境学研究做出的独特贡献。这些学者形成了一个密切合作的群体,他们的学术作品为媒介环境学在西方和中国的传播学领域的显著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梁颐的讨论还清楚地呈现了各种关键的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促进媒介环境学发展的重要事件,以及媒介环境学研究北美传统可能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她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大量非常有用的细节丰富了书中的这个部分。

本书的另一个卓越之处是,在最后几章,梁颐提供了她整合和分析的大量理论性概念或主题,如各种围绕技术决定论的争论、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以及媒介技术作为人类感觉中枢的延伸和作为改变人类环境的“代理人”是如何被概念化的。

几年前,梁颐通过电子邮件向我请教媒介环境学研究中的问题,以及我个人在西方媒介环境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就此相识。我仍然对她当时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敏锐的思维,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梁颐就开始和我讨论北美媒介环境学传统在中国的接受和理解问题。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Media Ecology”一词是如何被翻译成中文的,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关不同译名之优点的争论。我必须承认,虽然我与中国和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有广泛的联系和沟通,但是梁颐和我分享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进一步理解跨文化传播、创新传播、新思想等问题。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正在进行的互动使我更清晰地理解了梁颐这本书的概念体系及她的思考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读者将从梁颐对媒介环境学二元文化的理解中受益良多。

还有,非常值得提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点是,梁颐的书很适合在校大学生阅读。在这本书中,学生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有价值并可以直接应用的知识。如果该书被广泛使用,例如成为中国新闻、媒介或传播学课程的教材,那么,它很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媒介环境学的主流化。在知识社会学中,标准教材长期以来一直在培育下一代学生、学者和实践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有助于其所研究的学科或领域作为“常规科学”的合法化。

梁颐的书富有洞察力地为读者介绍和分析了媒介环境学的诸多关键概念、理论背后的理论家、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媒介环境学如何能被更好地理解,以应用于中国传播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同时,我想向读者强调的是,媒介环境学要持续不断地与传播学及传播学以外的各个研究领域建立联系,进而将这种联系延伸到人们日常交流的各个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迄今为止,媒介环境学很少与跨文化传播联系起来。但是,至少在我看来,媒介环境学中的诸多理论或概念都与跨文化传播密切相关。它们不仅是企业或国际咨询公司的研究内容,而且是文化日益多元的社会中的日常实践内容。媒介环境学的一个经典概念是“浮士德交易”, 或者更委婉地说,是由不同的媒介或传播形式带来的“交易”。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偏向,即长处和短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实验:安排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少年,让他们在两种场景下互动,一种是纯粹的线上互动,另一种是寄宿家庭环境中的互动,时间长度都是三个月。我们希望看到两种场景的相对优缺点。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这两个少年是否能学到跨文化的东西,而是他们实际经历了什么以及两种不同的传播场景在他们的跨文化体验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及背后的原因。

此外,媒介环境学也可以帮助人们较为顺利地理解代际交流。从某个角度来看,对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之间的对比研究,关注的是使用几代主流媒介的人类的传播,比如从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从书面传播到印刷术,从印刷术到电子媒介,从电子媒介到数字王国。这本书的读者将要学到的概念,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跨代交流。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种出生、成长在不同的媒介环境的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沟通时的个人体验。

再举一个例子,媒介环境学的兴起与媒介教育、媒介素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像我在不久前的探索中发现的那样。人类见证了几个世纪以来日益快速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传播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各种电信技术的普及,能够接触到当代媒介的人可以越来越容易地与他们以前不认识的人、不了解的地方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互联互通”。然而,尽管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可是在生活中,他们也面临着许多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有关的问题:身份信息被盗、网络隐私被侵犯、不断使用社交媒介导致注意力分散等。上述问题只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中的一部分。因此,本书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潜在问题时,一些媒介环境学的概念十分有用。

总之,梁颐的《理解媒介环境学》是一本结构缜密、内容丰富、叙述清晰的介绍性读物。它是关于媒介环境学这个特定领域,尤其是该领域的一些关键概念、主要思想家及其学科知识起源的探讨的一项优秀研究成果。关于源自北美的媒介环境学如何能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被更好地应用,本书也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林文刚
威廉·帕特森大学传播学教授
媒介环境学会联合创始人、创会副会长
2019年4月于美国纽约 j/Wq43CGw0n7ac4GxPxX8fIB5MYTkfd8J4tereNj+e1BJqYSjMODpGhNeKkF9s4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